
作者:崔英锦 等
页数:224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2133830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要了解斯拉夫国家,就必须了解斯拉夫民族;而要了解斯拉夫民族,就不得不了解其民族教育政策。本书将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学科结合起来,解读斯拉夫国家在民族结构、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等方面凸显出来的民族教育问题及其相关政策。本书以东斯拉夫、南斯拉夫、西斯拉夫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为研究对象,以其民族教育政策为研究内容,在梳理斯拉夫国家各民族的历史背景、自然和人文环境、人口发展与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各国在不同阶段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渊源、制定依据和实施效果。本书对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可作为民族学、民族教育学、人类学、政策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教学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崔英锦,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青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民族教育学、教育人类学、教师教育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著及参编教材8部。曾获得省部级优秀社会科学科研奖1 项,省厅级科研优秀一等奖多项。多次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国家民委基金项目和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职场人士,一般读者《斯拉夫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新丝路国别与区域研究系列)》一书有以下特点:
·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斯拉夫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结项成果;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斯拉夫国家语言文化及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东斯拉夫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章?? 俄罗斯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节 俄罗斯概况
第二节 俄罗斯的民族政策
第三节 俄罗斯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二章?? 乌克兰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节 乌克兰概况
第二节 乌克兰的民族政策
第三节 乌克兰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三章?? 白俄罗斯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节 白俄罗斯概况
第二节 白俄罗斯的民族问题及其教育政策
第二篇 南斯拉夫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章?? 南斯拉夫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节 南斯拉夫概况
第二节 南斯拉夫的民族政策
第三节 南斯拉夫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二章?? 保加利亚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节 保加利亚概况
第二节 保加利亚的民族问题及其民族教育政策
第三章?? 塞尔维亚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节 塞尔维亚概况
第二节 塞尔维亚的民族问题及其民族教育政策
第三篇 西斯拉夫国家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章?? 波兰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节 波兰概况
第二节 波兰的民族政策
第三节 波兰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二章?? 捷克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节 捷克概况
第二节 捷克的民族问题及其民族教育政策
第三章?? 斯洛伐克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节 斯洛伐克概况
第二节 斯洛伐克的民族问题及其民族教育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第一章 俄罗斯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节 俄罗斯概况 当今世界,众国林立,俄罗斯无疑是世界大国。与其他民族一样,俄罗斯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俄罗斯民族由古东斯拉夫人发展而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东斯拉夫人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创立的第一个国家,此后,它先后经历了基辅公国、蒙古公国、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帝国、临时政府、苏联、俄罗斯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本节简要阐述俄罗斯民族在沙俄时期、苏联时期以及俄罗斯时期的发展状况。 一、沙俄时期
俄罗斯史学界对沙皇俄国(简称“沙俄”)时期的定义存在不同的看法。依据俄罗斯史学界及世界历史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沙俄是1547 — 1721年俄国的国号。1547年1月16日,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伊凡四世成为沙皇,同时将国号改为“沙皇俄国”,沙俄由此进入王国时代。1721年,彼得大帝在瑞典的北方战争中获胜,因此他被俄国元老院授予了“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正式称帝。自此,“沙皇俄国”进入“俄罗斯帝国”时代(1721 —1917年)。然而,人们依旧沿用沙皇俄国、沙皇作为对俄罗斯帝国及其君主的称呼。同时,“沙皇俄国”简称为“俄国”“俄罗斯”“沙俄”或“帝俄”,别称是“第三罗马”。我国学者一般把“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历史时期统称为“沙俄时期”。
(一 )历史概况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6世纪,东斯拉夫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形态,他们主要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与喀尔巴阡山、东到伏尔加河流域、南达黑海北岸、北至拉多加湖的辽阔土地上。他们通常与血缘相近的氏族部落聚居在一起。862年,俄国历史上出现了统一的封建国家 —— 留里克王朝(862 — 1598年),该王朝统治俄国长达700多年。由于留里克王朝以基辅罗斯为中心,所以史称“基辅罗斯”。12世纪中期,基辅罗斯分裂成许多个小公国 a,莫斯科公国是其中之一。沙皇俄国起源于莫斯科,属于弗拉基米尔公国的领地。起初,莫斯科只是一个小村庄,版图并不大,但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是当时的农业与手工业中心。到了1263年,莫斯科脱离了弗拉基米尔公国,发展成为独立的公国,并逐渐强盛起来。到瓦西里三世统治时期(1505— 1533年),莫斯科公国实现了对俄罗斯的统一,疆域面积达到280万平方公里,即:南至奥卡河,北达白海,东起乌拉尔山支脉,西至第聂伯河上游。b 到伊凡四世时期(1533 — 1584年),伊凡四世于1547年加冕成为“沙皇”,莫斯科公国正式成为“沙皇俄国”。伊凡四世继位后,进行了疯狂的侵略和扩张,先后兼并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国家,从此具备了俄罗斯西部边界的雏形。伊凡四世去世后,沙皇俄国进入动荡时期。1612年,伊凡王朝被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替代,罗曼诺夫王朝对沙皇俄国开始了长达300多年的统治。
1682年,彼得一世即位。彼得一世在俄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彼得大帝”。他在位期间,将“沙皇俄国”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在俄罗斯帝国时期,国土面积为2280万平方公里,曾占据阿拉斯加(1867年卖给了美国),势力范围极广,仅次于当时的大英帝国和蒙古帝国。当时俄罗斯帝国的边界如下:北部边界抵达北冰洋和北冰洋群岛;南部边界抵达黑海和高加索山脉;东部囊括了亚洲北部,包括西伯利亚地区;西部边界是从科拉半岛延伸到波罗的海直至多瑙河河口。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为界。同时,俄罗斯帝国对芬兰王国和波兰王国具有实际控制权。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俄罗斯帝国在亚洲拥有广阔的领土,但它仍然属于欧洲国家。 (二 )人文概况
伊凡三世(1462 — 1505年)时期,俄国拥有广阔的领土,俄语成为通用语言,俄罗斯民族开始形成。在此期间,伊凡三世借鉴拜占庭文化,以双头鹰为国徽,建立了新的国家决策部门——大贵族杜马,同时建立了中央政府,负责国家的行政、军事等重要事务,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体制奠定了基础。瓦西里三世即位后,俄国完成了统一,成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在伊凡四世统治时期,正式确立了国号“沙皇俄 国”,伊凡四世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 ——“伊凡雷帝”。这一时期,在政治上,沙皇俄国确立了军事专制为特征的沙皇制度,废除了世袭机构,改设中央管理机构,同时设立缙绅议会。此后,虽然沙皇俄国经历了动荡时期与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但沙皇制度一直延续到了1917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政权被推翻,沙皇制度宣告终结。
彼得一世即位后,对俄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政治上,废除了大贵族杜马,设立参政院。中央设立监察总署,地方设立监察官,把全国重新划分为8个省,并将教会纳入皇权管辖之下。同时,他还把国号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彼得一世被称为“俄罗斯皇帝”,沙皇专制权力得到加强。19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它并没有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直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的统治被推翻之前,它始终是一个封建的沙皇专制国家。
在1861年之前,自给自足的俄国经济模式产生了农奴制度,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据统计,在1858 — 1860年爆发的农民起义多达290次。基于此,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推行了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因此,列宁在评价这场改革时曾这样指出:“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成长起来的新资产阶级国家正式建立。”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成为继英国、法国、美国之后的一大工业强国。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俄罗斯文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文学界出现了以普希金、契诃夫、托尔斯泰为代表的“黄金时代”。当然,东正教作为俄国的“国教”,对俄罗斯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曾经指出:“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是由东正教培育的,它具有纯粹的宗教形式。”由此可见,宗教精神渗透到了俄罗斯文化的各个方面。 二、苏联时期
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 b,也是第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联国家诞生。此后,苏联逐步增加至15个加盟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政策,并由苏联共产党执政。
(一 )自然概况
苏联疆域横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东欧、中亚及北亚地区。从东到西zui长的距离有一万多公里,是世界上跨度zui长的国家。从北到南的距离有5000多公里,疆域总面积为2240.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北美洲。苏联毗邻黑海、波罗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隔海相望。苏联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和朝鲜均有接壤。其中, 苏联与我国的边界长度超过了7300公里。
苏联时期,平原和低地约占苏联国土总面积的60%,山地和高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伊涅赛河西部主要是东欧平原、西伯利亚平原和图兰平原,东部主要是西伯利亚高原、西伯利亚山地以及哈萨克高原。苏联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冬季时间长,寒冷干燥;夏季时间较短,气候较为温暖;春秋两季较为短暂,全年温差较大。苏联的天气以强烈的大陆性气候为特征,其中80%的地区属于温带,16%的地区为寒冷地带,4%的地区为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克里米亚半岛南海岸、南高加索南部和中亚属于亚热带,北冰洋附近及zui北端岛屿属于寒带和亚寒带。苏联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30毫米,冬季全境都会降雪,并且降雪量较大。苏联拥有世界上zui长的海岸线,并且大部分海岸线位于北极。由于气候问题,除了摩尔曼斯克能够常年保持不冻,其他所有在北极圈以北的海岸都被冰封,一年中冻结的时间长达10个月。
苏联拥有非常丰富的水资源,全国约有300万条河流和大约400万个内陆湖泊,境内有叶尼塞河、鄂毕河、勒拿河、伏尔加河、第聂伯河等河流。苏联还拥有世界上zui深的淡水湖——贝加尔湖。苏联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拥有秋明油田、库尔斯克煤矿等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矿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在矿物方面,苏联主要矿物的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二 )人文概况
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由15个具有同等权利的加盟共和国组成。苏联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2000多万名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在苏联,每一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建立了党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斯大林时期结束后,为了防止权力过度集中,苏联共产党推行了集体领导制。谁能掌握中央的多数票,谁就可以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苏联的国家首脑zui开始称为“全俄罗斯苏 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从1938年起改称为“苏联zui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90年以后又改称“总统”。在经济方面,“冷战”期间,苏联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被日本赶超。不过,苏联与奉行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有很大的不同,苏联是依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由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计划来控制和调整经济,推动经济发展。苏联经过1928 — 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升到了1932年的70%,成为先进的工业大国。然而,苏联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国防军工、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都非常发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关系到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
在文教和科技方面,苏联时期的文化发展也受到限制,苏联的文学、艺术、电影、出版工作由苏联共产党控制,作品需要经过审查才能出版上市。然而,所谓“消极”“颓废”的作品则会受到限制,甚至禁止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在苏联时期,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1954年,苏联在奥布宁斯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59年,苏联的太空探测器“月球二号”拍到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张图像。1961年,苏联英雄尤里 · 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1986年,苏联发射了“和平”号卫星,建立了太空空间站,这是人类历史上zui大的飞行器。1988年,苏联“暴雪”号航天飞机顺利发射,标志着苏联的航空技术达到巅峰。当然,科技发展除了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教育也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苏联时期,教育的普及程度很高,几乎扫除了文盲。据统计,1983年苏联为教育支出了3390亿卢布,占国民总收入的6.3%。1984年,全国有13.8万个学前教育机构和7624个职业技术学校,高等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