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段鹏 等
页数:26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03093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智能媒体传播》简要梳理了智能媒体发生发展的过程,总结分析了智能媒体传播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如智能媒体时代传播学理论新体系的构建、智能媒体对一些前沿技术的应用、智能媒体的文化传播、新闻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智能融媒体等。从艾伦·图灵、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到唐娜·哈拉维,从算法、赛博格、后真相到未来影像、数字伦理、媒介物质性,教材汇集来自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学科和各个国家的理论家的思想,为理解智能媒体传播的现实与未来寻找更好的路径,帮助读者在“未来已来”之际更好地把握智能媒体传播的时代脉搏。
作者简介
段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智能融媒体基地主任,教育部首批文科实验室国家舆情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融媒体科学首席科学家。
本书特色
关注前沿 从跨学科、智能化和融合化的视角,提供大量前沿案例和新发展技术解析 丰富翔实 系统梳理探讨智能媒体传播的核心议题,把握时代脉搏 注重反思 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栏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目录
第一节 理解人类传播
第二节 理解媒介技术
第一部分 走近智能媒体传播
第1章 何谓智能媒体传播
第一节 智能媒体技术入场
第二节 传播的智能化转向
第三节 理解智能媒体传播
第2章 智能媒体传播的特征
第一节 智能媒体传播的平台新机制
第二节 智能媒体传播的新时空
第二部分 智能媒体的技术应用
第3章 虚拟现实
第一节 虚拟现实的发展进程
第二节 虚拟现实的延伸:增强现实
第三节 虚拟(增强)现实产业
第4章 未来影像
第一节 未来影像是什么
第二节 未来影像的特征
第三节 未来影像的未来:全息影像
第5章 5G
第一节 5G是什么
第二节 5G与媒介产业
第三部分 智能媒体的文化传播
第6章 身份的新认知
第一节 自我与身份
第二节 数据环境中的“我”
第7章 社交网络新生态
第一节 社交网络中的“我”
第二节 走近社交机器人
第三节 后真相时代来临?
第四部分 智能媒体的融合传播
第8章 智能媒体传播的中坚:智能新闻
第一节 新闻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第二节 智能技术带来的新闻领域新变化
第三节 对智能新闻的反思与未来图景
第9章 智能融媒体
第一节 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智能融媒体的特征
第三节 智能融媒体环境展望
结语 智能媒体传播的畅想与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分析探讨是智能媒体传播研究的基础。智能媒体技术推动媒介形态发生极大变化,智能媒体传播实践正在重构着社会形态以及人们的认知与生活方式。在这场愈演愈烈、风起云涌的智能技术革命中,媒体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智媒时代的序幕早已被徐徐拉开。卡斯特在其著作《传播力》一书中认为,简单来讲,传播是人们通过信息交换达成的意义共享。无独有偶,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James W. Carey)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形式的传递,传播构成了人类生存关系的基本氛围。由此我们可知,传播的本质是通过语言和持续变化中的媒介信息符号形式完成信息交换。随着数据科学和智能科学的发展,包括算法推荐、机器深度学习、智能语音语义识别、人机对话和人机协作、机器写作,以及大数据的内容标签化和关系画像化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将全面推动人类传播从移动社交化到智能数据化的变革,在内容生产、分发流通、渠道模式和传播价值等层面发挥创新性价值,推促人类传播形态的颠覆性变革。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它将彻底改变人类进行有效传播不可或缺的环境(场景)、对象(用户)、内容(数据)和方式(聚合),并导致传播意义变得更为模糊,效果更具不确定性。过去,互联网让信息的采集、生产、流通与消费等变得更便捷、更快速,也更廉价。当下,面对庞杂而冗余的互联网信息,人工智能可以满足人们更高效、更智能、更个性化地使用信息的需求,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可以让信息增值。它可以被看作过量信息的滤网,而这些经过过滤、提炼、加工的信息,更容易被转换成“知识”,从而更易于理智接收和理性传播。人工智能变革社会的浪潮袭来,技术驱动下的媒体行业正逐步走向智能化,从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到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媒体智能化进程在逐渐深入开展。我们不禁要问:智能媒体究竟是什么?对此,国内外学界和业界尚未形成公论。理解这一概念的角度甚多,而最常见的两个切入点,一是技术,二是用户。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智能媒体被认为由媒体、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数据等共同构成;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常见的观点则是将智能媒体视为一种贴合用户需求的综合性媒体,它可以智能地识别用户喜好,从而在服务和信息两方面带来上佳的使用感受。在此基础之上,有学者提出了“智能媒体化”的概念,即“以用户为中心,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媒体行业通过对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媒体系统逐步具备类似于人类的感知能力、记忆,以及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自适应能力和行为决策能力,而媒体智能化的成果就是智能媒体”。这一定义综合囊括了用户的媒介需求和媒介的智能特性,并将智能媒体视为媒体智能化的产物。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媒体实现了对人类传播和沟通能力的模拟,甚至是强化和扩展。在用户体验层面,智能媒体借助“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具人性化的优质服务,既能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又能恰当满足用户需求。智能媒体打破了传统传播介质的界限,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神经科学、物联网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构建了一个对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不同信息流进行整合、分享、交互传播的智能传媒系统,从而满足用户个性化、场景化、沉浸式的传播需求。可以说,智能媒体应用是社会化媒体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传播方式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体现。智能化是媒体进化的必然趋势,智能媒体预示着“人媒介物”三者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在智能媒体传播时代,媒体领域不仅发生了颠覆性的媒介形态转变,传播的基本模式也相应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变革。未来,智能媒体将构建一个庞大的“传播共同体”,每一个个体都将具备带有个性化特征的媒介属性,既是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又是传播过程的参与者,更是传播权利的享有者。在该过程中,用户的能动性和参与感被充分调动起来,网络打赏便是一个较好的例子。智能技术的赋能使得媒介与社会的融合更加深入,传播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社会更加难以区分,场景成为媒介叙事的核心要素之一。受众的概念将彻底让位于“用户”,其主观能动性将更加凸显,他们不仅成为更加积极的内容产消者,而且在大数据、传感器技术的监测下更容易成为个性特征明显、易于监控的个体。毋庸置疑,我们即将奔赴的是高技术引领的“数字化未来”,媒体传播的智能化演进无疑是传播进程的又一次飞跃。智能媒体时代并非一场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此消彼长的博弈竞争,而是彼此促进、共生发展的协同进化。智能媒体打通了人类梦境与现实之间的障壁,从根本上提高了内容生产与消费能力,更彻底改变了媒介传播形态和当前传媒业态。它背后的阴影地带也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社交媒体,媒体传播变得愈发智能,人工智能是否将放大人类的懒惰,激发人类无止境的欲望本能?被动的接收信息又是否会磨灭原本属于人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高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必然也是人文思考的黄金时代,技术的变革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伦理问题、意识的迷失以及虚拟交往带来的文化熵增也需要我们时刻深省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