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河南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封面

作者:王建国

页数:213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096862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及其相互关系理论为指导,从八个方面论述了城镇化发挥引领作用,并引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着力点、根本点、突破点、基础点、关键点、支撑点、结合点、动力点等问题。

作者简介

  王建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入选,“河南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获得者,河南省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国土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委宣讲团成员。先后主持、承担和参与各类课题15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4项;独立发表文章150余篇,主编、合著及参与撰写著作20多部;获各种优秀成果奖30余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9项。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纲要》《中原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的起草工作,主持和承担50多项厅、市、县“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有10多项研究成果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

目录

第一章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及其互动关系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保障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实现

第二章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SOWT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优势
第二节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劣势
第三节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机遇
第四节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挑战

第三章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第三节 走集约节约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四章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根本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一节 正确认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 当前河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难点与问题
第三节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路径
第四节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突破点——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 工业结构升级对于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二节 工业结构升级的规律与趋势
第三节 推进河南省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基础
第四节 河南省工业结构升级面临的突出难题
第五节 河南省实现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第六章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重要基础
……
第七章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第八章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支撑点——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第九章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点——创新体制机制
第十章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结合点——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1.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发展载体和发展条件  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重要的空间载体。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人口的集中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布局不断优化,城镇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城镇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吸引着人、财、物和信息等要素汇集于城镇,使现代城镇体系成为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土壤和高地,推动依城促产、以产兴城,实现产业结构与城镇功能、城镇结构达到相互均衡,实现产城协调发展。  城镇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和坚实的发展基础。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引领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不仅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要素支持,降低了工业投资的社会成本,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展开,城镇的集聚效应更加显著,城镇集聚起来的大量人口便构成了工业与非农产业的巨大消费市场;城镇集聚起来的大量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更是现代工业发展必要的人力资源;城镇集聚起来的大量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等的市场信息,为工业化的推进提供了信息指引;同时,城镇的集聚效应也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更高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平台和载体。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城镇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加快了工业的发展壮大、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为工业化的纵深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代工业发展需要比较完善的配套服务作为保障,城镇具有集聚劳动力、公共生产性设施和社会事业性设施的天然优势,不仅能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支撑,也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各种社会服务,包括:水、电、气、暖、通信、交通等基础性服务,以及咨询、培训、策划、法律等中介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促进了服务业的大发展,餐饮、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和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社会公共性服务业的发展繁荣,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也使工业化的分工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一部分生产性、服务性功能被剥离出来,加快了工业的转型升级。  2.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基础上,发展方式相对比较粗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后,要实现工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客观上要求摒弃传统的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的集约发展,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型升级。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引领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进而拉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工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使城镇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综合功能更加完备,能吸引和壮大一批带动产业升级的龙头项目和骨干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的集中、集聚、集约效应,吸引和集聚大批科技要素,为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演进积累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创新、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物流、信息、商贸等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规模条件,促使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为工业的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提高了现代工业的服务增值能力,加快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影响着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城镇化作为现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标志,其发展进程也反映着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并推动着工业化运动。首先,作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城镇的规模及其经济容量的大小,影响着工业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其他工业化要素集聚的规模和速度。其次,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在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同时也影响了工业化的推进。因此,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发展格局影响着工业化发展的空间。最后,作为工业化创新服务和市场服务的关键区位,城镇的创新程度和创新环境,影响着工业化的发展质量和发展前景。在城镇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体系相对健全完善、创新环境和氛围相对较好的地方,工业化进程可借助城镇资源来加速发展,如果城镇化发展滞后,则工业化也将失去向纵深发展的战略空间。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需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这两个“轮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新型城镇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经营规模扩大和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新型城镇化是农村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可从经营规模、资金、技术装备、产业依托、农民素质等方面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农业产品提供了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需求,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1.新型城镇化加速了农业人口转移,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要逐步扩大农业产业经营规模,开展集约化经营,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壮大了第二、三产业,提高了城镇的集聚效应,还产生了巨大的就业需求,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创造了初步的发展条件。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大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相对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和集聚,提高了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扩大农业投资,进而推动分散家庭经营向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收益,可以有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中与农业生产有较高关联度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提供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服务,从而进一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步伐,有利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到城镇中发展,大量人口进城本身就意味着大量潜在的市场机会,这一潜在的市场机会一经开发就能创造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能拉动各种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对农业的多样化发展提出了要求,有利于促进多品种、高质量、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多样化发展,促进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更新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有效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家庭经营本质上仍是小生产经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将城镇的大市场与农村的大生产对接,畅通了农业生产与销售信息沟通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优化调整,彻底扭转农业发展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的局面,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展方式,实现工业的集约发展,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型升级。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引领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进而拉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工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使城镇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综合功能更加完备,能吸引和壮大一批带动产业升级的龙头项目和骨干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的集中、集聚、集约效应,吸引和集聚大批科技要素,为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演进积累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创新、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物流、信息、商贸等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规模条件,促使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为工业的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提高了现代工业的服务增值能力,加快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影响着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城镇化作为现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标志,其发展进程也反映着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并推动着工业化运动。首先,作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城镇的规模及其经济容量的大小,影响着工业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其他工业化要素集聚的规模和速度。其次,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在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同时也影响了工业化的推进。因此,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发展格局影响着工业化发展的空间。最后,作为工业化创新服务和市场服务的关键区位,城镇的创新程度和创新环境,影响着工业化的发展质量和发展前景。在城镇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体系相对健全完善、创新环境和氛围相对较好的地方,工业化进程可借助城镇资源来加速发展,如果城镇化发展滞后,则工业化也将失去向纵深发展的战略空间。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需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这两个“轮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新型城镇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经营规模扩大和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新型城镇化是农村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可从经营规模、资金、技术装备、产业依托、农民素质等方面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农业产品提供了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需求,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1.新型城镇化加速了农业人口转移,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要逐步扩大农业产业经营规模,开展集约化经营,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壮大了第二、三产业,提高了城镇的集聚效应,还产生了巨大的就业需求,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创造了初步的发展条件。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大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相对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和集聚,提高了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扩大农业投资,进而推动分散家庭经营向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收益,可以有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中与农业生产有较高关联度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提供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服务,从而进一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步伐,有利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到城镇中发展,大量人口进城本身就意味着大量潜在的市场机会,这一潜在的市场机会一经开发就能创造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能拉动各种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对农业的多样化发展提出了要求,有利于促进多品种、高质量、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多样化发展,促进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更新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有效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家庭经营本质上仍是小生产经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将城镇的大市场与农村的大生产对接,畅通了农业生产与销售信息沟通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优化调整,彻底扭转农业发展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的局面,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河南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9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