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邱书钦
页数:198页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45693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 选择中部平原农区为研究范围, 以河南省和黄淮平原为研究样本, 分析了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构建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 并运用该体系对于二者协调发展的水平进行了评价。基于传统农区实现协调发展的依据和条件, 提出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实现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最后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
作者简介
邱书钦,男,河南商丘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广西财经学院教师。研究领域: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作为主要完成人,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
本书特色
城镇化是我国现在所面临的富有时代特点的新任务,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无法绕开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始终是事关全局的头等大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我国农业承载的任务更为繁重,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更为突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挑战更为严峻。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短板,解决“谁来种地”“谁来种粮”的问题更为紧迫。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把二者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突出问题综合起来考虑,才能顺利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幅员广大,城乡、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差别较大,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面临的具体条件不同,解决的具体路径也不相同,如何实现传统农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传统农区大多数是国家重要粮食产区,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必须正视的是,在这些传统农区中.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盲目圈地筑城,城镇化没有产业发展做支撑,农民被上楼,出现城镇空心化;二是忽视农业发展,尤其是忽视粮食生产,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增效慢、农民增收难,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农业发展仍然是短板;三是盲目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新上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项目,造成传统农区土地、水资源、空气污染,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四是部分异地转移的农业劳动力无法市民化,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城镇化。因此,在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探讨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就有着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录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传统农区
二、城镇化
三、农业现代化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二、协调发展理论
三、增长极理论
四、低水平均衡理论
五、中心外围理论
第二章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机制
第一节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作用
一、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作用
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第二节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机制
一、工农互促: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动力
二、产城融合: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三、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径
四、以人为本: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核心
五、生态文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保障
第三章 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二、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
第三节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现状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
第四章 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以黄淮四市为例
第一节 黄淮四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概述
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概况
二、基于联合国模型法对黄淮四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修正
第二节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概述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原始数据标准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四、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
第三节 黄淮四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
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绝对水平的纵向评价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相对水平的纵向评价
三、黄淮四市县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横向评价
……
第五章 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七章 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第八章 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案例分析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节选
《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三、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形成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农业现代化过程论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是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流通全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因而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农业的一个方面、一个过程的现代化,而且是全方位的现代化,但是归根结底应该是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既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过程,也是政府对农业的各种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装备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 2.农业现代化转变论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渐变的、阶段性的发展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因而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生产工具、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装备水平、技术水平的过程,进而使得农业生产率获得持续提升,生产水平不断调整,使得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向具有先进生产力的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3.农业现代化制度论 农业现代化就是由于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广进而引起管理理念,组织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最终消除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实现农业制度的现代化。 4.农业现代化配置论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农业现代化是指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要素的生产率、利用率,因而农业现代化就是体制系统、生产力系统和保证系统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5.农业现代化的一体论 农业现代化就是随着经济的一体化,以及在WTO框架下,农业的发展逐步走出摆脱封闭自我运行的循环过程,通过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应用,逐步走向国际,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本研究认为,农业现代化既是一个全面综合概念,也是一个发展历史性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时代性的概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应该是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的统一体,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水平必须具备国际的标准,达到世界公认的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具体的时间结合,在不同的区域根据具体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而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农业现代化实现形式的多元性和特殊性。 (二)现代农业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准确地概括了现代农业的定义:“用现代化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产业基础,也是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1)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幅度地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形成农民资金投入、政府财政持续支持、社会主导参与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2)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加强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度,推进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加强科技的转化应用能力,提升科技的贡献度,突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 (3)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要开发农业的食品、原料、就业、观光、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促进农业发展的理念和方式转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