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基于语料库的《尚书》译者风格研究

封面

作者:葛厚伟著

页数:295页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426766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研究首先选取《尚书》不同时代、不同译者(James Legge、Bernhard Karlgren、MartinPalmer和杜瑞清)的典型译本为语料,以上译者既有国外汉学家、语言学家,也有国内的知名学者,译本出版时间横跨了三个世纪,从时空意义上看充分代表了《尚书》英译的整体状况,对语料进行输入、整理、划分、标注、对齐、检索设置等操作,构建《尚书》汉英多译本平行语料库。其次,运用语料库工具软件对语料库各译本的语言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词频、词汇密度、类符/形符比、主题词、平均句长、句子类型、形合度、语篇可读性、主位结构等,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语使用的总体特征,同时对比各译本中的成语、隐喻、人物形象以及文化高频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考察译者在多个层面散落在译本中的各种“痕迹”。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和定性阐释相结合,深入分析《尚书》各译本的语言特征和翻译策略,提炼归纳译者风格,并探究其历史文化、动机目的及身份素养等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葛厚伟,滁州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典籍英译、认知语义学。

目录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译者风格研究现状

第二节 《尚书》研究概述

第三节 《尚书》翻译传播及英译研究综述

第二章 《尚书》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

第一节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

第二节 《尚书》平行语料库的创建步骤

第三章 基于语料库的《尚书》英译本语言特征分析

第一节 《尚书》英译本词汇特征分析

第二节 《尚书》英译本句法特征分析

第三节 《尚书》英译本语篇特征分析

第四章 基于语料库的《尚书》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第一节 《尚书》中的成语及其翻译

第二节 《尚书》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第三节 周公人物形象对比

第四节 《尚书》文化高频词英译

第五章 《尚书》译者风格及成因探究

第一节 《尚书》四位译者的翻译风格

第二节 译者风格的成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尚书》原型结构成语出处及译文平行语料索引

附录二:《尚书》中的隐喻及其译文平行语料索引

附录三:周公动词描写及其译文平行语料检索统计

附录四:《尚书》汉字高频词统计(前100个)

附录五:《尚书》文化高频词“帝”与“德”的意义分布

后记

前言

《尚书》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历史的见证,记录了虞、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些重大历史内容,内容无比丰富,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华夏文明丰富多彩的不同侧面。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担负着延续原作生命和传承原作思想的重任。译者风格可以赋予译作鲜明的个性,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兴起,译者风格研究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语料库的运用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对不同译者个性化、规律性语言的量化考察成为可能。

  本书首先从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宏观背景切入,简述译者风格相关思想,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爬梳,全面、客观地展示了译者风格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并对近年来《尚书》学研究、《尚书》在西方传播以及《尚书》英译研究进行述评。语料库翻译学为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研究增加了新的范式,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尚书》译者风格研究十分必要,将有助于对《尚书》及其英译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

  在此背景下,本书对《尚书》译学研究进行了创新性尝试,创建了《尚书》多译本汉英平行语料库。《尚书》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过程比较复杂,选取了《尚书》不同时代、不同译者(理雅各、高本汉、彭马田和杜瑞清)的典型译本为语料,对语料进行输入、整理、划分、标注、对齐、检索设置等操作,尤其是对语料逐字逐句校对,进行文本格式噪音处理,保证了语料的准确性,句级对齐的中英文语料能够自动呈现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平行语料库的建成将为更好地开展《尚书》英译研究提供实物平台,增强了《尚书》英译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

  基于已建成的《尚书》汉英文平行语料库,本书运用语料库工具软件对比分析了四译本的宏观语言特征,主要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进行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

  (1)词频方面,与英语翻译语料库前十词相比较,理雅各译本(简称理译)和杜瑞清译本(简称杜译)有六词相同,高本汉译本(简称高译)和彭马田译本(简称彭译)有七词相同。在形符数量方面,理译最高,其次分别为高译和杜译,彭译最低,四个译本都比源语文本冗长,有趋向显化之特征。杜译的标准类符/形符比最高,词汇使用最为多样和丰富。理译本的词汇密度最低,显化特征最为明显。理译、高译和彭译的平均词长非常相近,接近于英语翻译语料库的平均词长,而杜译平均词长最长,词汇使用相对较难。四译本主题词均凸显了原文的主题思想。

  (2)从平均句长看,理译的平均句长最长,而彭译最短,杜译、彭译体现了源语特征,而理译和高译明显趋于易懂,强调信息表达;高译和理译句子长短变化更大,句子长短结构上更加多样化。句段长方面,高译和理译更擅长断句,语言凝练,更易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在问句和感叹句使用上,理译数量远多于其他三位译者,再现原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同时生动展现了人物各自形象。理译本形合度最高,更具规范性和复杂性,杜译本形合度则最低,功能词数量不如其他三位英语母语译者使用得多,倾向于异化翻译策略。

  (3)语篇可读性方面,四译本的语篇阅读和理解难度均未低于英语普通文本,未表现出简化特征;相比之下,彭译更具可读性、更简单易懂。语篇功能方面,四译本均遵循《尚书》原文所采用的主位结构,尽量再现原文的信息推进模式;相比而言,理译和彭译在与原文保持意义对等的基础上,则更倾向于适当调整句子信息组织结构和措词,并使用了其他衔接手段来加强语篇连贯。理译的连接词总体数量最多,虽然彭译的连词总数最少,但具有类型多样、灵活多变的特色。理译和高译更注重译文的篇章衔接与连贯,运用更多的连接手段显现出原文中隐性的逻辑关系,比较符合英文的谋篇习惯。在显性的篇章连接词传递上,四位译者表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四译本中使用最常用的连接词类型是表增补的连接词,以体现英语语篇衔接力,凸显连贯。

  基于平行语料库对比分析,《尚书》译本非语言微观翻译特征主要包括对各译本的成语、隐喻、周公人物形象以及文化高频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定性研究。研究发现:

  (1)总体来看,理雅各和高本汉在翻译成语时,秉承忠实源语的翻译思想,更多采用直译法,保证原文意义的准确传播,保持原作形貌,注重原文内容和风格的传递。高译将成语部分译成英语习语,数量最多,而且注重保留原文的修辞形式。彭马田采用意译的比例在四译本中最高,彭译语言逻辑连贯、流利顺畅,多数情况下不完全拘泥于字面,在译文中传达成语的蕴涵意义。杜瑞清的手法和风格介于前两类之间,兼顾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方法上突出直译为主,适度采用意译、省译等方法,提高了译本的可读性。

  (2)《尚书》隐喻英译以直译为主,译者有意保留原作隐喻的表达形式和文化内涵,尽量忠实地再现原语的独特文化内容,以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四个译本中,高译的风格更加注重直译,力求准确传达原文含义,再现源语独特的文化要素;彭译偏重意译与转换,去除文化间的陌生感,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收起全部↑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基于语料库的《尚书》译者风格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7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