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西方文论

封面

作者:程明社

页数:274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92906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西方文论》是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限选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系统讲授古希腊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观点和文艺思潮,并通过对这些观点和思潮的梳理、分析和评价,厘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历史贡献、价值局限,继而从史的角度,勾连出各种观点、思潮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西方文学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准确把握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线索与理论范畴,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解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促进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目标: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经典文本。  学习目标2.理论思辨与表达能力:能结合经典文学作品理解西方文艺理论,对文学理论、文学现象、文学思潮进行阐释、反思与辨析。  学习目标3.知识整合与文学文化现象评价能力:能把握西方文学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文学与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目录

古代文论
第一章 古希腊文论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
第二节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二章 古罗马文论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
第二节 贺拉斯的《诗艺》
第三节 朗加纳斯的《论崇高》
第三章 中世纪文论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文艺观
第三节 托马斯·阿奎那的文艺观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论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
第二节 但丁的语言“四义说”及“俗语”理论
第三节 达·芬奇的诗画理论
第四节 塞万提斯的小说理论
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
第二节 布瓦洛的文艺思想
第三节 屈莱顿与英国新古典主义文论

近代文论
第六章 启蒙主义文论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
第二节 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
第三节 卢梭的“回到自然”思想
第四节 维科的诗性智慧理论
第七章 浪漫主义文论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
第二节 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
第三节 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第四节 史达尔夫人对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划分
第八章 现实主义文论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
第二节 巴尔扎克论现实主义原则
第三节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社会历史批评
第九章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文论
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
第二节 自然主义文论
第三节 唯美主义文论
第四节 象征主义文论
……

节选

  一、对科学与艺术的否定  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回答了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这个问题。卢梭继承了柏拉图对文艺的批评,认为科学和艺术的作用是伤风败俗。卢梭从历史经验和科学与艺术自身特征两个方面论证了这个问题。  一方面,从历史经验来看,科学与艺术会使人伤风败俗。从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艺术只起到了消极的巩固奴役的作用。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灵魂的腐败。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升起的同时,人的德行也就消失了。人为自由而生,科学和艺术只是重重枷锁,窒息了人的自由,使人奴化为快乐的奴隶。卢梭认为,在古代社会,艺术尚且没有塑造完美的性格,那时社会风尚是粗朴的、自然的,人们互相了解,没有罪恶的产生。后来,在科学研究和艺术的熏陶下,人们的天性被扭曲,社会风尚里流行一种邪恶而虚伪的共同性,在礼仪的虚伪面目下,隐藏着人们疑虑、猜忌、恐怖、冷酷、仇恨、奸诈等不健康的心理,自从学者出现后,好人就不见了,自从有了科学家与艺术家,就没有公民了。他的这一观点与中国道家推崇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有相似之处,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科学与艺术只会令人心不古,从而毁坏人的德行。难怪苏格拉底认为诗人不懂真善美,是没有智慧的人,也难怪柏拉图要将诗人赶出理想国了。  另一方面,从自身特征来看,科学和艺术会使人伤风败俗。首先,科学与艺术诞生于人类的罪恶。例如天文学诞生于迷信,论辩术诞生于野心、仇恨谄媚和谎言,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其次,在科学研究中所经历的错误对人有害。第三,科学与艺术目的是虚幻的,结果是危险的,科学与艺术产生于懒惰和虚荣,反过来又滋长了懒惰与虚荣。第四,科学与艺术会虚饰精神,腐蚀判断。  卢梭的这一观点是激进的,也是深刻的,特别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大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了知识就是力量,认为掌握了知识就掌握了话语权,许多知识分子投入编纂百科全书的工作当中,试图用新知识去传播新思想,用新知识去构建新社会。而卢梭作为底层社会出来的知识分子,他看到了贵族们垄断知识后愚弄人民造成的社会堕落,因而提出了科学与艺术会使人伤风败俗的观点。卢梭作为启蒙运动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不可能否定一切科学与艺术,卢梭曾明确表示,他并非否定科学本身,而是要保卫德行,即文章的出发点是要捍卫德行。他认为罗马人是安心践行道德的,从他们开始研究道德起,一切都完了。他反对的主要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科学与艺术,反对的是被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拿来为自己谋取垄断利益,从而造成更加不平等和道德腐败的社会现状的科学与艺术。  正是出于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并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进一步做了论述。卢梭认为人类原始社会是最好的,那时人们思想纯朴,人人平等,没有奴役和恶行。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奴役和不平等,有了善恶相斗,也有了虚伪与罪恶。因此人们应该“回到自然”,他所说的自然,主要是指人的本性,这种本性同外在的自然一样是最正常的、最“自然”的存在,古代社会人们原始古朴的生活有助于自然人性的成长,人应该回到原始古朴的古代社会。卢梭的这一观点是他对现实社会不满产生的一种理想,说明他还未找到医治社会疾病的正确办法。他的“回到自然”的口号掀起了感性崇拜的风潮,提倡文学的自我表现功能,开启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被后世称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父”。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环境破坏、霸权主义、人的异化等一系列问题,卢梭的“回到自然”的口号也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引发了人们对改造现实,追求理想生活的新思考。  二、论戏剧  1758年,卢梭发表了《关于戏剧演出给达朗贝尔的信》(简称《论戏剧》),在这封信里,卢梭批评了百科全书副主编达朗贝尔提出应在日内瓦建立剧院、伏尔泰提出在日内瓦组织戏剧演出的主张。  卢梭提出了关于戏剧的三条罪状。第一,戏剧会使劳动松弛。他希望人们珍惜时间,热爱劳动,而戏剧会使人不再有心思去操心工作,只有抑制戏剧演出,人们才能专心劳动。当劳动变成习惯了,懒惰就会失去容身之所,纯洁的良心可以抑制轻佻的娱乐欲念。  第二,戏剧与美德不兼容。在戏剧的社会效果方面,卢梭同样受柏拉图的影响,认为戏剧中人物的行为会成为观众的摹仿对象,最终会践踏日内瓦的古老风俗。他认为悲剧中的凶恶事件会使人恐怖因而无益,喜剧建立在人的缺陷的基础上,因而愈是成功愈会对道德起到坏的影响。他甚至认为,莫里哀的戏剧就是一所教唆人干坏事和败坏风俗的学校,其比宣传恶德的书还要危险,因为在那里善良和憨直会被嘲笑,而狡猾和谎言却会被同情。当人心都沉迷于舞台的时候,就好像灵魂出了窍。  第四,在日内瓦建立剧院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对于观众而言,观看戏剧只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另一方面,戏剧会成为阴谋家和政党的武器,还会成为个人报复的工具,甚至会危及国家的存在。卢梭拥护柏拉图驱逐荷马,对日内瓦容忍莫里哀感到不安。他甚至歧视演员这一职业,认为演员摹仿他人的性格必然导致自身的卑贱和奴性,特别是女演员粗野无礼,丑化自己,堕落不可避免。  卢梭继承了柏拉图和奥古斯丁对文艺进行批评的立场,他在人们普遍对文艺保持狂热的时候提示人们去思考文艺的负面作用,引发了激烈的论争,也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霸权主义、保护主义等问题的存在,卢梭的意义再次受到重视。卢梭的故乡日内瓦在是否建立剧院的问题上采纳了他的观点。  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当中,人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做了其他一切的奴隶,卢梭渴望自由,他以崭新的视角试图将人们从“习俗”与“理性”中解放出来,在《论科学与艺术》发表成名之后,卢梭按照自己的理想过着素朴的生活,他卖掉了手表,认为时间是个人自由的束缚,1756-1762年,卢梭隐居在乡下,1760年,他出版了《新爱洛绮斯》,讲述了贵族少女尤丽爱上家庭教师圣·普乐,遭到父亲反对,被迫嫁给俄国贵族沃尔马。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西方文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7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