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全球化进程中的院校国际化:理论与实践

封面

作者:马万华著

页数:269页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763108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从国际化的活动和过程两个视角探索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通过案例研究和政策分析, 并结合我国扩大教育开放的基本国策展开分析。前三章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 以案例研究的形式, 向读者呈现院校国际化的理论基础、首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选择, 并通过具体的院校国际化案例揭示在国际化的进程中, 院校内部不同的院系和学科国际化存在的差异性。第四章则通过问卷法对首都高校学生进行调查, 分析他们对高校国际化的诉求。第五章也通过问卷调查法评估教师出国进修的效益问题。第六章和第七章, 讨论跨境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发展过程, 并通过珠三角的案例阐明中外合作办学的经济基础。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 系统地论证了来华留学、自费出国留学和公派出国留学面临的挑战。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 分析了学成归国人员和外国专家在院校国际化中的学术贡献。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 分析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吸引国际学生, 提高院校的国际竞争力。第十五章, 从大学内部知识生产的模式转变看院校国际化的必要性。进入21世纪以来, 国际上出现了众多的大学联盟, 第十六章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为例, 分析和论证了国际大学联盟对院校国际化的推动作用。第十七章从“一带一路”倡议看我国院校国际化的新发展和新任务。本书涉及院校国际化活动的多个方面, 有理论分析、案例研究、政策发展过程。

作者简介

马万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际司国别与区域研究国际教育研究基地主任。1982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语系,获得学士学位。1987 年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1992)和博士学位(1997)。1997 年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高等教育治理、“双一流”大学建设和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的研究。担任多个国际教育杂志的编委和评审专家。目前从事的课题研究包括全球性研究型大学和“双一流”建设、院校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学校教育等。

本书特色

按资助图书考核,焦总
选题原策划为:高芳/电气分社,原策划编辑李秀梅/综合分社
(外编 外编 时京京 1.2 1)

目录

第一章 院校国际化的理论建构 1

引言 1

第一节 院校国际化的政治、经济与学术动因 2

第二节 院校国际化战略规划 5

第三节 院校国际化策略选择 6

第四节 院校国际化发展路径 8

第五节 院校国际化质量评估 11

第六节 院校国际化与“双一流”建设 14

第二章 院校国际化:首都高校的发展战略 17

引言 17

第一节 首都院校国际化研究方法的选择 18

第二节 院校国际化的规划与实施:北京大学案例 19

第三节 首都高校国际化中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24

第四节 首都高校国际化战略的多样性 26

第五节 院校国际化的组织机构建设 28

第六节 通过制度建设落实院校国际化战略 30

第七节 首都院校国际化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31

第三章 院校国际化的案例研究:以E大学为例 34

引言 34

第一节 案例大学发展背景 35

第二节 E大学内部院系国际化发展情况 37

第三节 国际沟通与交流网络 45

第四节 教学与科研的国际化 48

第五节 未来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51

第四章 院校国际化:学生的视角 53

引言 53

第一节 首都院校学生问卷调查 54

第二节 首都高校学生国际化水平 56

第三节 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多样性 62

第四节 院校国际化:对学生未来的关注 64

第五章 首都高校教师出国进修效益分析 66

引言 66

第一节 出国进修效益的内涵 67

第二节 对进修教师的问卷调查 69

第三节 进修效益的体现形式 70

第四节 教师出国进修的积极作用 79

第六章 跨境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分析 81

引言 81

第一节 跨境教育的办学形式 82

第二节 跨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83

第三节 跨境教育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 84

第四节 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基础 85

第五节 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发展历程 86

第六节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特点 96

第七章 珠三角的经济基础与合作办学 99

引言 99

第一节 珠三角的经济形态变化 99

第二节 珠三角的产业优化与经济发展模式 101

第三节 经济高速发展呼唤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105

第四节 珠三角的教育发展机遇 109

第八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来华留学教育 111

引言 111

第一节 “一带一路”推进来华留学教育 111

第二节 我国来华留学的发展历程 114

第三节 目前的来华留学变化 119

第四节 来华留学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 121

第九章 出国留学与留英中国学生面临的挑战 124

引言 124

第一节 出国留学政策的演变 125

第二节 留学英国与英国的学位制度 128

第三节 英国高等教育中留学生的构成 129

第四节 2014/2015年在英中国留学人员基本信息 130

第五节 在英就读中国留学生的年龄、专业和就读学校分布 132

第六节 中国留学生对英国高等教育的经济贡献 134

第七节 中国留学生在英国面临的挑战 135

第十章 国家公派留学欧美化的现象分析 138

引言 138

第一节 我国公派留学政策的演变 138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公派留学回顾 142

第三节 “高水平”项目政策目标解读 145

第四节 “高水平”项目留学生的接收地区和国家分布 148

第五节 改变目前欧美化的策略与措施 151

第十一章 智力引进与“千人计划”学者回归 154

引言 154

第一节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155

第二节 以重大工程为依托实施人才战略 157

第三节 “千人计划”学者 159

第四节 华人“千人计划”学者回归的动因 163

第五节 “千人计划”学者的学术优势 165

第六节 “千人计划”学者面临的挑战 166

第十二章 智力循环: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学术贡献 168

引言 168

第一节 智力循环与国家人才战略 169

第二节 外国专家含义的变化 171

第三节 来华外国专家数量的增长 172

第四节 外国专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术贡献 173

第五节 引进外国专家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75

第六节 引进外国专家的策略 177

第十三章 推动院校国际化:美国联邦政府的对外援助策略 178

引言 178

第一节 对外援助的形成与经费 178

第二节 美国大学对外援助中的能力建设 182

第三节 大学参与能力建设的范围 183

第四节 美国大学参与外援计划的发展脉络 187

第五节 抱团参与应对对外援助学科多样性 190

第六节 援助国与受援国大学的长期“派对” 193

结论 198

第十四章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缩影:耶鲁的案例 199

引言 199

第一节 有限国际化:从建立之初到“二战”结束 200

第二节 快速国际化:从1945年到1960年 203

第三节 国际化的稳步发展:从1961年到1980年 205

第四节 扩大国际学生规模的诉求:从1981年到2000年 210

第五节 走向全球的耶鲁大学:从2000年至今 214

第十五章 知识生产新模式中的院校国际化 219

引言 219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中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 220

第二节 学科类别与应用学科的发展 224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中专业应用学科的发展模式 227

第四节 学术研究的多元发展机制与国际合作 228

第五节 院校国际化促进了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 229

第六节 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看“双一流建设” 230

第十六章 国际大学联盟在国际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33

引言 233

第一节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学校基本情况 235

第二节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学校国际化问题研究的设计 236

第三节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 237

第四节 国际化成功案例中的教学、教育拓展项目的特征 239

第五节 科学研究的跨境合作 240

第十七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院校国际化转型 243

引言 243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教育对外开放 244

第二节 “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与教育合作 245

第三节 文化多样性与多语种教育 247

第四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汉语推广 250

第五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院校国际化的国家布局 251

第六节 “一带一路”倡议:教育在行动 255

参考文献 260

后记 270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全球化进程中的院校国际化:理论与实践》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64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