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苏蕾 编
页数:27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102467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从1784年康德发出“启蒙运动”之问,媒介的评论实践就开始承载现代意义上的“公开运用理性”之责,公开、公正、公平,成为新闻评论话语实践的内核。我国古代并无新闻评论,直至到传教士引入近代报刊,新闻评论被嫁接到文人清议的传统之中,由此产生中国独有的“文人论政”,生产了以“持论公正”为核心话语特征的公共价值。改革开放,媒介在新闻评论生产上,又迎来了都市报评论实践,并展开了“公民写作”大讨论,在公共危机中集中展示了评论公共性的实践成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评论的文本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能否承载民意并成为新闻评论公共性实现的器皿,引来新的讨论。百年普利策,让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之外,另一种根植于事实和交流沟通的新闻评论实践,这种实践将公共性彰显在新闻评论文本格局和结构要素中,发挥了文本对文化公共性的涵化功能。
作者简介
苏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2004年至今在长安大学新闻系任教,教授课程包括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史、新闻专业外语、中外名记者研究、网络新闻学、专业新闻写作。自2015年教授硕士生课程中国新闻史研究方法。课题资助:1、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众传播媒介话语实践的公共性研究》,结题。2、2009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突发公共危机下媒介舆论引导与调控研究》,结题。3、2011年长安大学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媒介话语实践与公共领域的建构》,结题。4、2007年长安大学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综合型大学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结题。5、2018年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生),结题。与该书稿有关的文章:1、《普利策突发新闻奖的框架基模——以克莱蒙斯枪杀四名警察案报道为例》,《青年记者》,2019/10,第一,核心。2、《普利策突发新闻奖作品的消息来源选择和设置——以“克莱蒙斯”案为例》,《新闻知识》,2018/10/15,第一。 3、《新闻格局、主题与言语反应——媒介危机话语生成要略》,《当代传播》,2013/1/15,第一,CSSCI。4、《建构危机传播的批判取向、主体意识与话语理性》,《编辑之友》,2012.6.20,第一,CSSCI。5、《网络评论频道的编辑特征及编辑思路——以新浪网为例》,《编辑之友》,2010/2/20,第一,CSSCI。6,《繁荣的新闻评论实践与公共性的缺失》,《采写编》,2010/4/15,第一。7、《言说者的言说实践》、《文化艺术报》,2009/12/16,第一。 8、《张季鸾的编辑思想与境界》,《编辑之友》,2009/7/20,第一,CSSCI。9、《论突发事件中新闻评论公共性的实现》、《新闻爱好者》,2009/1/20, 第一,北核。10、《独立评论派与大公报之》,《新闻知识》,2008/5/15,第一,北核。11、《批评奖:被忽视的普利策奖项》,《新闻实践》,2008/4/15,第一,北核。12、《“评论记者”的理念及探索》,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闻评论:脱离“不成熟”的方式
第一节 公共性的凸显与待建构性
第二节 作为话语实践的新闻评论
第二章 中国的新闻评论研究
第一节 1815—1949年的新闻评论研究
第二节 1949年以后的新闻评论研究
第三节 我国新闻评论研究的瓶颈与突破
第三章 公共性理念及判断维度
第一节 公共性意义及观念研究
第二节 公共性的判断维度
第三节 哈贝马斯公共性的价值维度
第四章 新闻评论公共性话语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新闻评论话语实践的内涵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话语实践的公共性
第三节 新闻评论话语实践要素的公共性
第五章 文人论政:持论公正
第一节 何为文人论政
第二节 文人:文人论政公共性的主因
第三节 文人“持论公正”话语生产及其精神价值
第四节 关于文人论政公共性的其他思考
第六章 党报评论的公共性建构
第一节 党报评论话语实践的历史
第二节 党报评论公共性的内涵
第三节 政治文明与公共性的建构
第七章 都市报评论的公共性建构
第一节 都市报评论话语实践
第二节 都市报评论主体的选择与公共性
第三节 都市报评论公共性的“权且利用”性
第四节 都市报评论公共性的个案分析
第八章 弱公共性:网络评论的公共性建构
第一节 网络评论话语实践的界定
第二节 网络评论公共性的分析
第三节 网络评论空间扩展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第九章 域外视角——普利策奖新闻评论的公共性
第一节 哈贝马斯公共性概念的发展及对新闻评论的影响
第二节 普利策评论奖作品:用故事传达公共性
第三节 普利策奖专栏评论公共性的文本呈现——以托尼·曼森哲作品为例
第四节 普利策艺术评论的符码分析——公共性的编织
结语新闻评论公共性作为共有观念的建构功能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