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后现代绘画的艺术呈现和审美思维

封面

作者:许乐

页数:223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92826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后现代绘画是在工业社会极度发展时期逐渐成熟的一种绘画形式。后现代绘画具体呈现的反审美思潮,是人们对后现代绘画已认可的判断。但是,如果超过对后现代绘画的常识性认知,我们觉得有必要从对后现代绘画的自身反省中来突破其反审美的思潮,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意义上定位后现代绘画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对于后现代绘画,直接认可其一般性特质是不够的,呈现后现代绘画艺术技法的特征与本质、表征后现代绘画的人文追求与价值意蕴、挖掘后现代绘画的美学思维逻辑既是对后现代绘画的理论再现,更是把握后现代绘画的真实方式。  首先,后现代绘画的素材、技法、色彩与意境都与传统与现代绘画有着显著的区别。在后现代绘画自身的创作与批判中,直接蕴涵了秉承传统与现代审美思维的人反对后现代绘画的原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后现代绘画艺术在创作与审美中所表现出的拒斥“给予”的艺术力量。后现代绘画艺术不再是呈现或表现给予的前定美,而是通过艺术创作表征了“美”的存在。拒斥现代绘画审美思维与审美原则的后现代绘画,贴上反审美的标签就自然而然。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后现代绘画的反审美思潮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后现代绘画拒斥素材的前定给予,反对作品是对象的视觉“再现”,追求作品的自由建构;另一方面,后现代绘画以抽象、拼贴、复制等“碎片”化的方式构建了一种特有的抽象力,以期待能够在创作与审美中真正打破碎片与整体的二元对立。  其次,后现代绘画以反审美的方式,拒斥了前定的给予,意味着作品与对象、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审美桥梁不再对立。后现代绘画以自由创造的方式进入到对象与作品之中。后现代绘画艺术以“涂抹边缘”“直接复制”等方式反对传统与现代美术中的二元对立美学观念,以主体与美的自由消弭了对立。对立首先意味着差异的消解,消弭对立意味着葆有差异是艺术创作的自由本性。在后现代绘画的审美思维中,不再设定创作者与体验者之间的差别,它将审美的自由直接还给作者、观者和作品。而且,后现代绘画作品直接将矛盾、否定这些对立因素呈现出来,并将差异感作为审美的应有之意。这些在传统和现代绘画中不可能的可能复活了差异,作品在对差异的葆有中真正获得了自由和生命力。所以,突围后现代绘画的反审美思潮,我们就必须正视后现代绘画以“拙劣”的方式珍视人的自由,以反叛的方式强调差异,以草根的方式反对精英的追求。  再次,随着对立的消解、自由的获得,后现代绘画重新理解了自我的艺术身份。后现代绘画没有再追随着“为了艺术而艺术的”的现代艺术观,而是在“降低”艺术身份的过程中成为“非艺术”。后现代绘画特别强调艺术与生活的一体。随着生活和艺术界限的模糊,生活与艺术的交融真正完成,并以此完成后现代绘画对生活的深犁。当然,正是由于后现代绘画深犁了生活,所以才出现后现代绘画审美中的“抽象”。因此,后现代绘画的反思思潮实则是对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审美主体都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求。后现代绘画审美的内在要求,不再是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是创作主体、审美主体在生活中的审美统一。突围后现代绘画的反审美思潮,就要求我们真正站在艺术与生活关系的存在论立场上,来看待后现代绘画以“生活”的方式所创作艺术的绘画风格和创作手法。  最后,后现代绘画不再是传统与现代意义上的绘画艺术。其反审美思潮使后现代绘画的“非艺术”性特质极为明显,因此,我们可以说,后现代绘画是从形式的感性直观中超过出来,真正面对审美的核心:自由自在的应然绘画从传统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是从重形式美、感性美、视觉美到重心灵美、生活境界之美的审美观念的转换。后现代绘画从给予中走了出来,让对立在艺术创作及作品中真正存在,并以“非艺术”的方式重构了生活的审美意义。  因此,突围后现代绘画的审美思潮,其实是让我们反思后现代绘画反对的传统与现代审美思维所铸就的形而上学的藩篱。表面上看,后现代绘画具有碎片化、抽象化等让人难以接受的方面,实质上它却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让创造者和审美体验者真正进入到审美之中。这样,无论是创作者还是体验者都是自由的,因而也是艺术的。后现代绘画在摧毁的否定性思维中改变对美的本质的态度,使绘画艺术真正面向世俗。从而形成了后现代绘画在直观与具象中,超过直观与具象的审美原则,沉溺于日常生活中去表征心灵的审美自由和对生活的认同。虽然后现代绘画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反美学”嫌疑,但是后现代绘画形成的审美思维作为绘画艺术的自我规定性,也在捍卫绘画艺术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存在意义。这也是突围后现代绘画反审美思潮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遮蔽整体的现代绘画
第二节 后现代绘域“碎片化”的解蔽
第三节 “碎片”重构“整体”的审美突围

第一章 自由建构对前定实在性的艺术反思
第一节 再现前定实在性的艺术还原
第二节 后现代绘画“碎片化”的艺术解蔽
第三节 后现代绘画对“美”的追寻

第二章 消弭“对立”的自由
第一节 吞噬差异的“对立”
第二节 解构中心的葆有差异
第三节 包容他者的自由体验

第三章 深犁“生活”的“非艺术”
第一节 后现代绘画的生活旨趣
第二节 重返感性确定性的“下降”
第三节 建构审美的“非艺术”

第四章 “超美学”的艺术审美
第一节 从追问“美是什么”到追寻“美如何在”
第二节 “超美学”的审美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节选

  后现代主义绘画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解码中,要重建绘画艺术的抽象力与存在本性,从而实现现代历史展开以来的人对自由与创造的审美期许。后现代绘画的艺术抽象“经常与观念艺术的复杂(或玄虚)的理念相契合,很多作品显示出在传统绘画、现代主义绘画少见的复杂、模糊、多元多义的开放特征。”①有时,后现代绘画以其特有的抽象力,在事实与感觉的张力中将现代历史复杂的社会现实与人五味杂陈的情感体验揉合于简单画面之中,如英国“新精神”绘画代表艺术家伊恩·麦基弗的示例抽象作品,将素描、影像等媒介不同层次的结构相互渗透,增强时间感留下的模糊记忆;有时,后现代绘画又以复杂与模糊的张力,深刻地表征着闲适与恬静下隐藏的紧张与不安,如英国艺术家弗兰克·奥尔巴赫的系列肖像作品,在排斥、聚拢凝结的笔触下接近个体的真相。而这些正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最真实的生存状况。现代绘画的理性抽象更为关注无序下的秩序,而后现代绘画的抽象力则直指这些现象的生活价值与生存意义。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意义上,打破了形象表达的局限。在现代绘画创作者集体局囿于不断“抽离”形象而追求“纯形式”的过程中,后现代艺术则发现日常可见之后的抽象之力。因此,后现代绘画特别注重作品的批判力与精神的创造力,不断从熟悉的对象中创造新的图像。现代主义艺术强调的是“形”,后现代主义艺术看中的是“态”,这是从现代到后现代艺术形态嬗变的关键点。后现代绘画后于现代绘画的时序,而其批判性却前于现代绘画。因为,后现代绘画的抽象力总体上体现出批判传统的“主体性”、批判理性的至上性、批判形而上学的超验性、批判普遍与同一的压制性、追求自由审美的彻底性等基本特征。①因此,后现代绘画反对现代绘画把艺术与审美同日常生活与自由主体对立起来的理性抽象,而追求艺术与审美同日常生活与自由主体整合的审美生活。  后现代绘画在夸张中升华其抽象力对现实生活的介入,以批判的方式追求现实生活应有的审美情致。后现代绘画极力介入批判政治、性别、环境等现代性问题是不争的事实。关于对现实生活的艺术介入,后现代绘画与现代绘画不同,它不以既成的前定秩序对现实进行否定或是剪裁,而是以解构性的夸张呼唤日常生活的审美意义。后现代绘画在解构与夸张中呈现出别样的抽象张力,生活的丰富性、不确定性以及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等都在后现代绘画中得以重生。后现代绘画不回避存在的现实,反常、乖戾、奇幻等都在服从后现代绘画抽象的前提下,来强化后现代绘画对生活的表现力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批判。  后现代绘画在碎片化的建构中赋予了生活用品审美的抽象力。后现代绘画艺术特别注重日常生活用品的艺术表现力,以艺术的方式使日常生活用品成为其重要绘画语言。在后现代绘画中,日常生活用品的搬用是服从于绘画语言之“绘”的。即,后现代绘画首先以其艺术取向打破了日常生活用品的“整体性”,以“碎片”化的方式来完成“绘”;其次,日常生活用品固有的既成形式被后现代绘画直接承认,使艺术家自觉“画”的意义与功能,表面的无从改变呈现出的是内在的对形式的承认;再次,日常生活用品的日常形态与艺术“碎片”化抽象的结合,为日常生活用品获得了表达的主体品格,完成了从物象对象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主体转换,成为“澄明”的艺术语言。日常生活用品在后现代绘画中实现的上述三个层面的变化,使其不再仅仅具有日常生活的功用性,而且也获得了审美的抽象性与精神性。因为后现代绘画的碎片化建构,使日常生活用品不再是直接的“是其所是”,而是艺术的“是其所不是”。应该说,后现代绘画的这种取向从根底赋予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双重品格。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后现代绘画的艺术呈现和审美思维》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5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