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俞人豪 著
页数:164
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96018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什么是民族音乐学》主要内容包括学科总论,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世界音乐研究在中国,等。
作者简介
俞人豪,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系世界民族音乐方向和音乐教育系音乐教育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1978年进入音乐学系从事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80年代中期作为访问学者通过国家考试由教育部选派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进修比较音乐学,回国后相继开设了7门本科与硕士课程,已经培养了世界民族音乐方向的多名学士、30名硕士和12名博士,以及音乐教育方向的3名硕士。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开始在多个刊物上发表译文和论文。到现在为止发表音乐学和音乐教育专业的论文50余篇,著作6部,德语和日语译著11部。
目录
第一章 学科总论
第一节 学科名称由来
第二节 民族音乐学的定义
第三节 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第四节 与音乐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学科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学科建立前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从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
第三节 20世纪60年代后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现场工作方法
第二节 音乐的记录与描写
第三节 音乐描写的一般术语和步骤
第四节 乐器研究
第四章 世界音乐研究在中国
第一节 古代中国对世界音乐的认知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治背景下的“欧洲音乐中心观”
第三节 当代中国“世界”音乐观的文化视域
附录一 21世纪美国民族音乐学研究新动向
附录二 反思与重构:海外音乐民族志的嬗变之研究
节选
《什么是民族音乐学》: 在20世纪初,欧洲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为中心而展开的。一些学者,如施图姆夫、霍恩波斯特尔等同时在这两个领域进行探索,并使之互为补充。当时通过考察自然民族的音乐生活和音乐结构形态去认识人类音乐起源的共同规律成为比较音乐学研究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学者们借助于了解所谓“初民”(即自然民族)对那些比较简单音乐的心理反应,去把握人类最基本、最直接的音乐心理反应过程和特征。同时对音乐是如何对那些处于“非正常”精神状态下(例如通过某种巫术性活动使人处于迷狂状态)的人产生影响的这一类问题也使他们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探索能对精神病理学研究做出独特的贡献。这一类研究不仅涉及心理学,而且还涉及生理学方面。不过这类工作主要在德国、奥地利进行,在美国则几乎是看不到的。相反在那里更感兴趣的是各类人群的社会性音乐心理活动,因而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音乐心理研究方面更具有某种依赖于田野调查而获得的实证性社会学内容。在此过程中,问卷式的音乐心理测试成为重要的手段,在所谓的“田野工作”中实际上常常包括了这方面的调查。这也可以视为民族音乐学与广义的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心理学的联系。同时进行田野工作的准备过程中研究人员也需要接受心理学的基本训练,以便适应某种陌生的文化环境。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相当长时间里实证性很强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与具有较强思辨性的音乐美学较少发生联系。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当时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学者没有把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东方的古典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来对待,而只把它们视为供学术研究用的标本。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观念的转变,大众要求了解东方音乐艺术的愿望增强;参与式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与教学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一些东方国家的音乐节在西方定期举行,使得人们已不满足于仅从学术上去认识它们,而且要求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它们。另外,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包括西方艺术音乐、通俗音乐在内的越来越多的音乐种类已成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这就使得这门原来人文科学性质很强的学科增加了更多艺术科学的内容。因此音乐审美开始成为民族音乐学也需要加以重视的一个新课题。然而由于学术的传统和学科的分工等原因,至今仍较少看到民族音乐学家探讨音乐美学方面的论文或专著。 至于音乐社会学大概是与民族音乐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分支学科了。两者的相似点多于不同点,其区别恐怕仅在于某些方法的运用和历史形成的学术分工上。在过去民族音乐学的重点主要放在非欧洲地区,特别是非工业化的社会,它以获得这些地区、主要以民族为单位的社会集团的音乐知识为目的。为了弄清这些音乐产生的原因,它需要了解与此相关的该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它的社会运行机制,但对音乐风格和音乐成品本身的民族特点的研究分析依然是民族音乐学探讨的主要方面。正如胡德所说的:“它的主题是音乐。”现今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人类各种类型社会的音乐活动,例如城市流行音乐,但它的注意点仍然在音乐风格的变化和发展上,力图解释它们的意义。虽然在这种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采用音乐社会学的各种调查方法,但传统的录音、记谱、分析仍旧是它研究工作的主要手段。而音乐社会学的学科构成基础就在于它的对象是音乐与社会的一切关系,尤其着重研究音乐产品是如何对社会的伦理标准、观念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反过来社会行为和社会形式又如何对音乐产品的形式和风格产生影响。一句话,它的重点是研究音乐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及它们所起的作用。因此它对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学其他学科较少注意的一些问题,例如各种城市流行音乐产生的社会原因、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形式、传播媒体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具有特殊的兴趣。它的研究成果往往对于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的音乐生产具有实用价值。它的研究范围很广,从音乐“经济学”(音乐行业的经济方面、音乐生活的经济基础、唱片录音工业、互联网音乐传播等)到音乐感受能力及其社会基础。与此相应,音乐社会学采用种类极为广泛的研究方法,从源于一般社会学的标准调查技术、数据统计学,一直到心理音响测验。由于民族音乐学与音乐社会学现在都是面向一切领域开放的学科,虽然在理论上有不同的界定和学术分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很难给两者划出明确的界线,尤其是在研究城市音乐方面,例如在这方面的实地考察中就很难确定采用的是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还是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因此可以认为,尽管当前两者在研究的重点上还不是完全一样,但在实践上已经出现了相互融合甚至是趋同的倾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