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洪良著
页数:188页
出版社:燕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7610291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考证近代以前中日文化创造的不同表现和对比中日文化创造传统倾向,探讨在文化中心移动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借鉴日本经验并结合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创造力提升体系。本书是从文化哲学的视角下,进一步阐发了文化创造的倾向问题,弥补了这一文化创造理论的空白,以文化创造力的观点展开对近代以前中日文化创造力不同表现的考察,进而推断两国文化创造的传统倾向,结合多元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创造性古典主义与多元融合的文化创造理念,谋求中国文化创造力的整体提升。
目录
第1章序论
1.1研究动机
1.2先行研究
1.3研究方法和范围
第2章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文化创造
2.1文化创造的重要
2.2文化创造力的表现形式
2.3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创造倾向的解读
2.4三种文化受容路径的特
第3章农耕经济发展视角下的中日文化生产力
3.1原发兴起的中国农耕经济
3.2受容激发的日本农耕经济
3.3小结
第4章民族文化创中的中日文化精神力
4.1自强德载物的中华民族文化创
4.2综合统一、淳化超上的大和民族文化创
第5章政治体系延续下的中日文化传承力
5.1源远流长的中国大一统观念
5.2万世一系的日制
第6章经典思想凝结中的中日文化批判力
6.1内发而乏力的中国文化批判力
6.2内外交织的日本文化批判力
第7章中心-边缘互动下的中日文化传播力
7.1中华文化的传播力
7.2宗藩关系下的中日文化互动
7.3中日文化互动的文化扩散解读第8章中日文化创造传统倾向之比较
8.1创造倾向强的中华文化
8.2受容倾向强的日本文化
8.3中心文化的移动及中日近代文化更新
第9章 文化受容下的日本近代化
9.1所谓日本的近代化
9.2武士思想与近代化
9.3文化批判下的文明开化
9.4近代化与日本传统
第10章文化创造倾向转型下的中国近代化
10.1近代之于中国
10.2西方近代化思想的导入
10.3传教士的文化参与及其政治影响
10.4近代化中儒家价值观的再认识
第11章“创造古典主义与融合”文化创造理念的提出
11.1创造古典主义与融合符合多元文化下中华文化复兴的要求
11.2创造古典主义与融合注重传统内发
11.3创造古典主义与融合注重积极的文化受容
结论
参考文献
1.1研究动机
1.2先行研究
1.3研究方法和范围
第2章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文化创造
2.1文化创造的重要
2.2文化创造力的表现形式
2.3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创造倾向的解读
2.4三种文化受容路径的特
第3章农耕经济发展视角下的中日文化生产力
3.1原发兴起的中国农耕经济
3.2受容激发的日本农耕经济
3.3小结
第4章民族文化创中的中日文化精神力
4.1自强德载物的中华民族文化创
4.2综合统一、淳化超上的大和民族文化创
第5章政治体系延续下的中日文化传承力
5.1源远流长的中国大一统观念
5.2万世一系的日制
第6章经典思想凝结中的中日文化批判力
6.1内发而乏力的中国文化批判力
6.2内外交织的日本文化批判力
第7章中心-边缘互动下的中日文化传播力
7.1中华文化的传播力
7.2宗藩关系下的中日文化互动
7.3中日文化互动的文化扩散解读第8章中日文化创造传统倾向之比较
8.1创造倾向强的中华文化
8.2受容倾向强的日本文化
8.3中心文化的移动及中日近代文化更新
第9章 文化受容下的日本近代化
9.1所谓日本的近代化
9.2武士思想与近代化
9.3文化批判下的文明开化
9.4近代化与日本传统
第10章文化创造倾向转型下的中国近代化
10.1近代之于中国
10.2西方近代化思想的导入
10.3传教士的文化参与及其政治影响
10.4近代化中儒家价值观的再认识
第11章“创造古典主义与融合”文化创造理念的提出
11.1创造古典主义与融合符合多元文化下中华文化复兴的要求
11.2创造古典主义与融合注重传统内发
11.3创造古典主义与融合注重积极的文化受容
结论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