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侯海冰
页数:168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39791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当代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首先阐述了信息化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程整合的相关内容,然后详细介绍了几种主要的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和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理念,并且论述了如何发展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最后分析了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 笔者希望《当代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能够为从事当代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的人员提供些许帮助。
作者简介
侯海冰,女,1982年10月出生,山东省济宁市人,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广东开放大学应用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主持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1期“高职外语教学改革课题”、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一节 信息化教学概述
第二节 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背景
第四节 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程的整合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概述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背景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内容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作用
第五节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实践
第三章 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
第一节 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节 高校英语微课教学模式
第三节 高校英语慕课教学模式
第四节 高校英语动态分层教学模式
第四章 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构建
第一节 以学习者为中心
第二节 激发学习动机
第三节 开发学习资源
第四节 营造网络环境
第五节 关注学习风格
第五章 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概述
第二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
第三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策略
第四节 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第五节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第六章 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策略
第一节 高校英语听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策略
第二节 高校英语口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策略
第三节 高校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改革策略
第四节 高校英语写作信息化教学改革策略
第五节 高校英语翻译信息化教学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节选
《当代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和趋势来看,通过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的整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进而培养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热点。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已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因此,深刻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和内涵,总结整合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我们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纵观研究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或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角度出发来界定,或是从信息技术教育本身来认识课程整合,他们并没有完全揭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早源自西方“课程整合”的概念。在英文中,“整合”一词表述为“integration”,这一单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如综合、融合、集成、一体化等,但其主要含义是“整合”,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基于此,当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有以下几种观点。 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人课程教学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使其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杨威、史春秀、巩进生在他们的专著《信息技术教学导论》中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一主体”的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以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及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而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胡秋梅在她的博士论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角色研究》中提到,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何克抗教授在分析以上信息技术整合目标的基础上,对以上定义进行了提炼和加工,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他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当前,何克抗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描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建构)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应当指出,这三个属性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构是为了支持新型教与学方式,新型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为新型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只有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整合”的内涵,才能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绝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课程为出发点,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工具,要被用来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与课程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