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文学批评史(全两册)

封面

作者:郭绍虞 著

页数:725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10007389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郭绍虞,是我国有名的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语法修辞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宋诗话考》《语文通论》辞新探》等二十多部著作,特别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为建立系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中国文学批评史》即为这方面的代表著作。上卷所述截至北宋,出版于1934年,经胡适审定为教育部颁的大学用书;下卷分为两册,范围为南宋至清代中叶,出版于1947年。新中国成立后,作者将旧版加以修订,合为一册重新出版。全书的叙述还是以儒家传统文学观为贯穿批评史的主线,并辅之以道、释二家思想的种种影响与渗透。

作者简介

郭绍虞(1893年-1984年),名希汾,字绍虞,生于江苏苏州,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复旦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共党员,民盟成员。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书法 、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沧浪诗话校释》《宋诗话考》《宋诗话辑佚》。郭绍虞先生以照隅室作为斋名。晚年印有《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照隅室杂著》三种。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新故相推 日生不滞
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
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自晚请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

目录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
五版自序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国文学批评演变概述
第二章 文学观念之演进与复古
第三章 文学观念演进与复古之文学的原因
第四章 文学观念演进与复古之思想的原因
第五章 文学观念之演变所及于文学批评之影响

第二篇 周秦——文学观念演进期之一
第一章 儒家
第一节 孔门之文学观
第一目 关于“文学”诸名之意义
第二目 尚文与尚用
第三目 孔门文学观之影响
第二节 孟子之知言养气说
第一目 知言说
第二目 养气说
第三节 荀子之传统的文学观
第二章 墨家之文学观
第三章 道家思想及于文学批评之影响

第三篇 两汉——文学观念演进期之二
第一章 由史籍中窥见汉人对于文学之认识
第一节 “文学”与“文章”、“文辞”之区别
第二节 《艺文志》中之《诗赋略》
第二章 经学家之论诗见解
第三章 扬雄
第一节 扬雄之论赋
第一目 扬雄以前之赋论与其早年见解
第二目 晚年见解与其以后之赋论
第二节 扬雄之论文
第四章 王充之文学观

第四篇 魏晋南北朝——文学观念演进期之三
第一章 魏晋之文学批评
第一节 曹丕与曹植
第二节 陆机《文赋》
第三节 左思与皇甫谧
第四节 总集之结撰者
第一目挚虞《文章流别论》
第二目 李充《翰林论》
第五节 反时代潮流的批评家
……
第五篇 隋唐五代——文学观念复古期之
第六篇 北宋——文学观念复古期之二

《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文学批评完成与发展之三阶段
第二章 南宋金元文学批评概述
第三章 明代文学批评概述
第一节 与文学之关系
第二节 与学术之关系
第四章 清代文学批评概述

第二篇 南宋金元
第一章 南宋之文论
第一节 道的问题
第一目 胡铨(楼钥附)
第二目 朱熹
第三目 真德秀与魏了翁
第二节 法的问题
第一目 古文之法
第二目 四六之法
第二章 南宋之诗论
第一节 道学家
第一目 张栻(家铉翁附)
第二目 朱熹
第三目 包恢
第二节 诗人
第一目 张戒
第二目 杨万里(朱弁附)
第三目 陆游(戴复古附)
第四目 姜夔
第五目 四灵派
第六目 严羽
第一款 沧浪以前之诗禅说
第二款 禅与悟
第三款 神韵与格调之沟通
第四款 论诗体
第七目 刘克庄
第三章 金代文学批评
第一节 赵秉文与李之纯(雷希颜附)
第二节 王若虚
第三节 元好问
第四章 元代文学批评
第一节 郝经
第二节 方回
第三节 戴表元与袁桷
第四节 刘将孙(欧阳守道、刘辰翁、赵文附)
第一目 文论
第二目 诗论
……
第三篇 明代
第四篇 清代(上)——文论
第五篇 清代(下)——诗论

节选

  两汉的经学家,本是《儒林传》中的人物,是当时所谓文学之士而不是文章之士,当然对于文学批评没有关系;惟以《诗》三百篇亦列于六经之故,于是一般经生犹有一些关于《诗》学方面的议论。但经生之《诗》论,实在不免太拘泥或太穿凿。即如匡衡这样,当时人称为“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者,应当别有妙解了,而我们看他所上各疏中所引的诗句,亦完全同孟子一样,把诗句牵引到王道上去,未见有什么解颐的妙解。  大抵汉人说诗,都是沿袭以前的旧法,或是传述以前的旧闻,并没有什么创见。即如《诗大序》一篇在文学批评史上较为重要者,亦不过汇萃旧说略加整理而已。汉人称《大序》为子夏所作,宋儒甚有谓《大序》非孔子不能作者,皆由过于重视《大序》之故,实则《大序》中几项重要之点,大率不外袭用周秦旧说。如:  一、明诗乐之关系——“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案此与《乐记》相同。《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郑《注》云:“方犹文章也。”《乐记》又云:“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荀子??劝学》篇云“诗者中声之所止也”,亦近此意。  二、明诗之起源——“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案:此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与《虞书》“诗言志”之意相同;言“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亦即《虞书》“歌永言”之意;不过说得更明畅,而于古代诗、歌、舞三者混合之迹,亦能明其关系而已。又《乐记》云:“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亦与《大序》此语相同。孔《疏》云:“按《诗》先云嗟叹,后云咏歌之,此先云长言之,后云嗟叹之,文先后不同者,何也?《诗序》是属文之体,又略言之;此经委曲说歌之状,其言备具。”是又《乐记》与《大序》可以相互印证之处。又汉初人论《诗》亦多申言志之说。如陆贾《新语??慎微》篇云:“故隐之则为道,布之则为诗。(诗下原有‘文’字,今从俞樾校删。)在心为志,出口为辞。”又贾子《新书??道德说》云:“诗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缘之以自成也。故日诗志此之志者也。”  三、明诗与时代之关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案:此与《乐记》文同。又云:“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此等历史的批评,亦本于孔门论世之意,而推阐之。  四、明诗之功用——“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案:此节亦与孔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诸语相同,完全以《诗》作为人事上实际的应用。  五、明诗之体类——“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又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案六义之说,旧时皆以三经三纬解之,惟章太炎《六诗说》始有异解,谓六义均为辨别韵文之体。窃谓序文之论四始,只举风、雅、颂三者,则旧时三经三纬之说,亦未可非。由三经言,说明《诗》之分类,是归纳的批评;由三纬言,建立文学上的原则,是推理的批评。《大序》中亦惟此意为较值得注意,然而《荀子??儒效》篇已有风、雅、颂之称,则知亦出昔人旧说而已。  此外汉人说诗,都不外本于孟子的方法,而更多流弊。毛《传》于《小弁》一诗引孟子评“固哉高叟之为诗”一节亦可为他说《诗》方法本于孟子之证。他如《韩诗外传》之多方附会,与《说苑??新序》之引用《诗》句以作论证,也都是沿袭孟子之旧法者。  沿袭孟子以意逆志的方法,于是有《诗序》。《诗序》说明诗的本事,亦未尝不是解释的批评;不过诗意本较委曲,而解诗者又委曲求之,则这样的以意逆志,便不免发生绝大的危险。所以齐、鲁、韩、毛四家之说彼此互异,而此等批评便近于武断,近于附会了。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文学批评史(全两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44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