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犯罪学(第五版)(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

封面

作者:张远煌

页数:33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030348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兼具知识性和学术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反映了当代犯罪学发展的近期新趋势。在犯罪原因论中,引入了“社会反应”的概念,确认在影响犯罪的诸多因素中,传统上只被视为是控制犯罪的积极因素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也是促成犯罪的因素之一。同时,在对影响犯罪现象的传统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犯罪行为生成机制;在犯罪预防论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情境预防理论;在犯罪现象论中,基于准确描述犯罪现象的需要,对犯罪现象的测量手段和犯罪现象的分析方法,也予以了较充分的论述。

作者简介

张远煌,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主任;法国巴黎第十大学访问学者(1994.9—1995.8)、巴黎第二大学犯罪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1999.12—2000.6);兼任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北京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研究会会长。代表性学术成果:出版《现代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犯罪学原理》(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犯罪学》[第二版,荣获首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1984—2014)”优秀教材奖,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企业合规全球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犯罪研究的新视野:从事实、观念再到规范》(法律出版社,2010年)、《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企业家犯罪分析与刑事风险防控报告》(2013年卷—2018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法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国非暴力犯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等;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

目录

目 录
第一编 导 论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 3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功用 3
第二节 犯罪学的视角:什么是犯罪 11
第三节 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8
第四节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24
第五节 犯罪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31
第二章 犯罪学的主要理论 38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38
第二节 犯罪生物学理论 49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理论 52
第四节 犯罪社会学理论 55
第五节 其他犯罪学理论 59
第二编 犯罪现象论
第三章 犯罪现象的构成 67
第一节 犯罪现象概述 67
第二节 犯罪人 71
第三节 犯罪行为 77
第四节 犯罪被害人 83
第四章 犯罪现象的测量 91
第一节 犯罪测量的价值 91
第二节 犯罪测量中的犯罪黑数 94
第三节 我国的犯罪黑数调查 97
第五章 犯罪的主要类型 104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 104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 112
第三节 恐怖主义犯罪 117
第四节 毒品犯罪 120
第五节 环境犯罪 123
第六节 无被害人犯罪 125
第三编 犯罪原因论 第六章 犯罪原因概述 131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概念 131
第二节 犯罪原因的结构层次 135
第三节 犯罪原因研究的原则 141
第七章 社会因素与犯罪 145
第一节 文化因素与犯罪 146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犯罪 152
第三节 微观环境与犯罪 154
第八章 性别、年龄与犯罪 161
第一节 性别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61
第二节 年龄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67
第九章 时间、空间与犯罪 172
第一节 时间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72
第二节 空间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75
第三节 城市与农村犯罪比较 178
第十章 犯罪生成机制 183
第一节 犯罪生成机制概述 183
第二节 犯罪人格 185
第三节 犯罪情境 191
第四节 社会反应 199
第四编 犯罪预防论
第十一章 犯罪预防概述 211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概念 211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价值 216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分类 221
第四节 犯罪预防的实施 224
第十二章 犯罪的社会预防 230
第一节 社会预防的概念及功能 230
第二节 宏观社会预防 234
第三节 微观社会预防 244
第十三章 犯罪的情境预防 251
第一节 情境预防的概念 251
第二节 情境预防的根据 255
第三节 情境预防的措施 262
第四节 情境预防的实践 266
第五节 情境预防理论的借鉴 270
第十四章 犯罪的刑罚预防 274
第一节 刑罚预防的概念 274
第二节 刑罚预防的价值 277
第三节 刑罚预防的实现 280
第十五章 犯罪预测 289
第一节 犯罪预测的概念与分类 289
第二节 犯罪预测的原理与局限 292
第三节 犯罪预测的方法示例 297
第十六章 犯罪的综合治理 304
第一节 综合治理的内涵 304
第二节 综合治理方针的提出与发展 306
第三节 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309
第四节 综合治理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313

节选

第五版修订说明基于科学认识和把握犯罪原因,合理规划和拟定旨在消除、限制致罪因素的行动方案和对策措施,助力社会实现犯罪的源头治理,是犯罪学的学科属性与基本使命。作为一种专门知识体系,犯罪学既是一门解释犯罪“是什么”与“为什么”的理论学科,也是指导国家、社会组织如何有效预防犯罪或防控犯罪风险的应用学科。犯罪学的学术价值与实践功能,来自它所面对的犯罪现象的严重危害性与普遍存在性。以暴力、欺诈、腐败、恶性事故等为基本形态的犯罪行为,始终是人类社会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也是引发人类痛苦、不安与困惑的重大诱因。犯罪周而复始地发生,不仅破坏了秩序与安宁、公平与正义、团结与稳定这些维系社会良性发展所依赖的根基性价值,而且增加了社会资源内耗,降低了经济活动效率,最终导致包括犯罪人在内的人类生活质量的降低。如何科学施策,实现犯罪之善治,以此增进人类福祉,始终是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迄今为止人类与犯罪作斗争的全部历史,主要就是一部“以暴制暴”的犯罪复仇史、报应史。这种惩罚性治理方式尽管在现代社会已变得高度程序化,以保障惩罚的正义性与人道性,但就治理格局与治理效能而言,其始终存在“事后反应”与“隔靴搔痒”的天生缺陷。历史和现实在不停地告诉我们:治理犯罪的路径依赖与策略选择,如果主要依赖犯罪发生后的查缉与制裁,那么无论这种查缉和制裁是多么及时和公正,都无法实质性地减少犯罪和降低社会中的犯罪风险,更难以把握犯罪控制的主动权,难以使治理犯罪的过程转化为促进社会自我改善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犯罪学注重“防范于未然”与追求“对症下药”的学术特性和实践使命,决定了其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较之主要关注犯罪发生后作出事后反应的刑事学科,客观上需要更多的支持条件。一方面,鉴于犯罪的基本属性和复杂构成,犯罪学需要通过借助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与技术的发展成果并加以符合目的的整合,构建起自己的专门用于探究犯罪原因、犯罪风险来源与拟定预防犯罪或防控犯罪风险的对策与措施的知识体系。犯罪首先表现为个体在特定时空中实施的具体危害社会行为,故要预防社会成员犯罪,就需要借助各种有关人的特性与行为动因的知识,对个体为何选择实施犯罪提出理性解释;同时,犯罪又是一种超越个体的在各个社会形态、各种社会制度以及各类社会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危害现象,要把握这种危害现象的最普遍诱因,显然不能从作为社会或组织成员的个体身上去寻找,只能着眼于个体所处的社会或组织环境,考察其中存在的诱发或促成个体或组织(单位)犯罪的共性因素,为此又需要以有关社会或组织运行的相关知识和原理,作为精准识别犯罪的环境诱因,并从社会或组织层面整体性拟定预防犯罪对策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犯罪学理论的实践应用,需要组织的决策者,尤其是国家的政治决策者,不仅要有“预防胜于打击”的自省、自觉与自信,而且要有着力推动预防的行动力,因为,犯罪预防或犯罪风险防控本质上是一种需要系统性规划、组织化实施、持续性推进的高级犯罪治理方式。但决策层的预防意识与推动力在现实中又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目标。当社会处于动荡之中或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面对更为优先和紧迫的经济发展事项,决策者即使明知唯有预防才能收治本之良效,也会因为预防活动需要细查诱因、精心组织与久久为功而只停留于宣传口号上,或纳入未来的蓝图中,转而依赖虽然只能治标但可以“立竿见影”并且较受民众欢迎的事后打击。这也正是犯罪预防实践在各国均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是否重视犯罪预防或犯罪风险防控,既是衡量国家、社会组织的犯罪治理能力的分水岭,也是衡量整个社会或组织的健康程度的重要标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注重犯罪预防,防控重大犯罪风险,更好地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利益,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同时,当下犯罪预防的实践推进也具备了比先前任何时候都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外,犯罪学知识的传播与犯罪学意识的培育,已显示出强烈的时代需求。这也构成了我们对本教材进行不断修订与完善的深层动力。自2007年本教材第一版发行以来,已过去15个年头,承蒙读者和同行专家厚爱,本教材不仅为众多高校选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而且在第二版时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荣获首届“1984―2014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优秀教材奖。第五版修订时继续秉持本教材注重原理性、系统性与着力反映犯罪学最新进展的编写原则,同时根据研究的积累与形势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需要不断修改,以维护其在传播犯罪学观念、促进理论研究与推动预防实践方面的先进性。本次修订主要对第四版中的第七章“社会因素与犯罪”、第十二章“犯罪的社会预防”、第十三章“犯罪的情境预防”进行了较大修改;对第一章“犯罪学概述”、第二章“犯罪学的主要理论”进行了必要完善。对其统一修改后由主编定稿。应当指出,犯罪学虽然主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组织层面犯罪预防或犯罪风险防控的科学决策与实施,但在犯罪学视野中,每个人其实都是潜在的犯罪人或被害人,都与犯罪预防问题息息相关。学习和了解犯罪学知识与见解,无疑有助于社会成员正确识别和避免身边的犯罪风险或被害风险,更好地把握自身命运的主动权,并为自我奋斗、自我实现提供基本保障。这也是犯罪学价值的一个重要侧面。最后,衷心感谢各位编著者对本教材持续修订给予的热情支持与认真付出,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提出的修改建议,尤其期待读者朋友继续关注本教材并提出宝贵意见。张远煌2022年2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犯罪学(第五版)(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4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