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英] 奈杰尔·沃伯顿
页数:332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477396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哲学小史》是一部生动的哲学入门书。作者在西方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40个主题,每个主题用3000字左右的故事,介绍了从“提问的人”苏格拉底到“现代牛虻”彼得·辛格等52位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反映出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书中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充满了哲学家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没有失去哲学的本质,那就是引导我们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最后一段文字里,引入另一位学说思想与该篇所介绍的哲学家持不同观点或者进一步发展该学说的哲学家,把他们的哲学思想逐一串起来,这样读者就能清楚感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的变化与传承,仿佛看到人类思想和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
每一个阅读本书的读者都有这样的发现:哲学的意义在于让你的人生变好,帮助你找到幸福。
作者简介
作者奈杰尔·沃伯顿(Nigel Warburton),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哲学教授。他从不同角度介绍西方哲学的多部入门著作一直畅销不衰:阐释西方哲学主要问题的《哲学的门槛:写给所有人的简明西方哲学》出版近20年来不断再版重印;讲解27部西方哲学名著的《从〈理想国〉到〈正义论〉》一书已出版至第四版;介绍哲学思维方法的《从A想到Z》一书已出版第三版。他于2008年创办的哲学播客网站philosophy bites,专门播放与当代哲学家和学者的访谈,成为英美广受欢迎的广播网站之一,下载次数超过1000万。 译者吕品,香港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曾经担任英国《卫报》中文版主编及英文评论版编辑。多年来一直为数家中文媒体撰稿,以书评和时评见长,阅读广泛,对英国时事、文化、媒体具有深入了解。目前在英国从事卫生经济学领域的循证医疗传播工作。吕品、朱珠合译的《克里米亚战争》(奥兰多·费吉斯著)2018年由“理想国译丛”推出。
译者朱珠,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翻译学博士,现任英国阿伯丁大学现代语言及口笔译专业主管,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翻译学、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等,讲授翻译理论、口笔译及中文等课程。从事英语作品汉译工作多年,广泛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等各类题材。
本书特色
【图书版次以实际收到为准】1.深受欢迎的哲学教授。奈杰尔沃伯顿作为积极参与互联网传播哲学的学者,深谙如何参与和传播哲学教育,很能抓住读者和听众的内心需求,创办哲学播客网站philosophy bites,成为英美广受欢迎的广播网站之一,下载次数超过1000万。
2.本书特色。本书虽名为小史,但却包含了读者耳熟能详并且理应所知的各种类型的哲学思想家,作者凭借出色的梳理能力和诙谐的文笔,将艰深的哲学概念由繁化简,用浅白的语言讲解清楚,让你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不需要研读高深的著作,就能对这些历史上这些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全局性的认知。
3.名家推荐:
沃伯顿以浩瀚素材创作出一本份量恰到好处的书:内容不多也不少,解释不单薄也不繁琐。《哲学小史》本身足以滋润心田,更可激励读者开启探究哲学的旅程。 朱利安巴吉尼,《观察家报》
该书如有魔力,通俗易懂,令人不忍辍读沃伯顿的文笔堪与贡布里希简洁的风格媲美他有一种特别的天赋,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让复杂的问题消弭于无形中。 《Time Out消费导刊》
通过简洁的讲述,将从苏格拉底到彼得辛格等52位哲学家的生平串起来,梳理出一整部西方哲学史,这无疑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而哲学片断播客主持人沃伯顿却游刃有余般成功做到,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卫报》
目录
导 读 阅读哲学的乐趣………………………………………………………i
第一章 刨根究底的人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1
第二章 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9
第三章 我们一无所知 皮浪………………………………………………….17
第四章 花园小径 伊壁鸠鲁………………………………………………….25
第五章 学会不再介意 爱比克泰德、西塞罗、塞涅卡………………………………..33
第六章 我们是谁手中的牵线木偶? 奥古斯丁……………………………………39
第七章 哲学的慰藉 波伊提乌………………………………………………..47
第八章 完美之岛 安瑟伦和阿奎那…………………………………………….55
第九章 狐狸和狮子 尼可罗·马基雅弗利………………………………………..61
第十章 恶劣、野蛮、短暂 托马斯·霍布斯……………………………………….69
第十一章 你会不会是在做梦呢? 勒内·笛卡尔…………………………………..75
第十二章 请你下注 布莱瑟·帕斯卡……………………………………………83
第十三章 磨镜人 巴鲁赫·斯宾诺莎……………………………………………91
第十四章 王子与鞋匠 约翰·洛克和托马斯·里德………………………………….97
第十五章 房间里的大象 乔治·贝克莱(和约翰·洛克)……………………………..103
第十六章 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伏尔泰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111
第十七章 想象中的钟表匠 大卫·休谟………………………………………..119
第十八章 人生而自由 让—雅克·卢梭…………………………………………127
第十九章 戴着玫瑰色眼镜看世界 伊曼努尔·康德(一)……………………………133
第二十章 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那会怎么样? 伊曼努尔·康德(二)….. … ……….139
第二十一章 有实用价值的欢愉 杰里米·边沁…………………………………145
第二十二章 密涅瓦的猫头鹰 格奥尔格·W. F.黑格尔……………………………..151
第二十三章 一瞥现实 阿图尔·叔本华…………………………………………159
第二十四章 成长空间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165
第二十五章 非超智慧设计 查尔斯·达尔文……………………………………..173
第二十六章 生命中的牺牲 索伦·克尔恺郭尔……………………………………181
第二十七章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卡尔·马克思…………….. ………………..187
第二十八章 那又如何? C. S. 皮尔斯和威廉·詹姆斯…………………………….193
第二十九章 上帝已死 弗里德里希·尼采……………………………………….201
第三十章 隐藏的思绪 西格蒙得·弗洛伊德……………………………………..207
第三十一章 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吗? 伯特兰·罗素……… ……. ……………..215
第三十二章 呸!/ 棒! 阿尔弗雷德·朱尔斯·艾耶尔………………………………223
第三十三章 自由的苦痛 让—保罗·萨特、西蒙娜·德·波伏瓦、阿尔贝·加缪…………….231
第三十四章 语言之蛊惑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239
第三十五章 不做质疑的人 汉娜·阿伦特……………………………………….245
第三十六章 从错误中学习 卡尔·波普尔和托马斯·库恩……………………………253
第三十七章 失控的火车和不受欢迎的小提琴手 菲利帕·福特和朱迪斯·贾维斯·汤姆逊……263
第三十八章 无知带来的公平 约翰·罗尔斯…………………………………….269
第三十九章 电脑会思考吗? 艾伦·图灵和约翰·希尔勒……………………………275
第四十章 当代牛虻 彼得·辛格………………………………………………281
译名对照…………………………………………………………………289
索 引…………………………………………………………………..297
节选
导读:阅读哲学的乐趣 本书虽然叫《哲学小史》,但重点并不在“史”,而是胜在“小”。奈杰尔·沃伯顿从古希腊到当代约2500年的西方哲学史中,选出40个主题,围绕每个主题用两三千字讲一个故事,以简单风趣的语言解释理论要义并穿插进哲学家的生平。章节之间前后呼应,每一章都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按顺序阅读,就能清楚感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的传承、变化、发展与演绎。比如,在阅读第二十四章《成长空间》有关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对什么是快乐的论述前,先了解一下第二十一章《有实用价值的欢愉》中边沁对幸福的定义。但是,本书重点并非记述历史,在不同章节之间跳跃阅读,并不会对理解造成障碍,甚至可以说本书是那种适合利用碎片时间、随手翻开一章阅读的书籍。不仅每次都能有所收获,还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阅读过程中,经常在看到某处时禁不住感叹:“原来还有这么一层关系!”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章《从错误中学习》,其中谈到美国科学历史学家和物理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过程中“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的概念,即在大部分时间中,大部分研究都在一个广为认同的框架或“范式”下进行,直到出现一个全面颠覆认知的理论或事件。读到此处恍然大悟,原来学术文章中时常出现的这一说法,背后还有如此高深的哲学思考。不过再仔细想一下,似乎不少号称达成了“范式转换”的理论或概念其实颠覆性并没有那么强,下次如果再看到有人这么说,一定要想一想到底能不能够上库恩提出的标准。在同一章中,作者还提到了波普尔对科学论证的阐述:只有能够被证伪的假说才是科学陈述。这本身不是一个陌生的观点,但是读到这一章才知道,原来是这位多才多艺的哲学家贡献了这个概念。
相信每位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都可能经历类似的惊喜时刻,尽管大家的知识、专业和阅历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但在这四十个章节中一定都能找到自己略有耳闻、一直想了解的话题,或是有所了解但不完全熟悉的领域。即使你已经对某个哲学概念熟稔于心,也不妨看一看作者是如何三言两语为普通读者轻松解读的。这样的惊喜时刻也许发生在第一、二章: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观察世界时采用的不同手段;或是第十一章: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真正内涵;也可能是第二十一章:为什么“功利主义”不是一个贬义词;大概还会在第二十九章:尼采让人纳闷的“上帝已死”;抑或是第三十五章:阿伦特是如何提出“平庸之恶”的;当然还有关于进化论的第二十五章:虽然不是一种哲学,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包括哲学思想却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
你也许对其中一些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当然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阅读本书的乐趣,就是让你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不需要研读高深的著作,就能对这些历史上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全局性的认知,看作者如何凭借出色的梳理能力和诙谐的文笔,将艰深的哲学概念由繁化简,用浅白的语言一一讲解清楚。沃伯顿本人也是一名哲学家,他擅长的是向普通读者介绍哲学,其哲学功底和语言能力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读过本书几个章节之后你就会发现,在介绍哲学思想上作者并不求全。书中的哲学家可能著作等身,或是创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理论,但是作者只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哲学概念进行解释,哲学家的生平也往往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只是用来帮助解释哲学理论创立的过程。这固然是由于篇幅所限,但也体现了本书的用意:大部分人不可能也不需要成为哲学家,但每个人都需要了解一点哲学。
因为哲学是对世界、对自身思考的提炼与升华,阅读本书时,你会发现许多哲学理念其实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贯穿于日常的思考、判断与行动之中。也许你从来没有听说过某位哲学家,但其提出的理念却恰恰帮助你形成了自我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阅读本书,其实也给了我们一个反省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机会。
毫无疑问的是,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拂去哲学神秘的面纱,让涉及哲学的话题变得轻松有趣。哲学概念往往艰涩难懂,作者在好几处都提到某些哲学家的理论观念很难理解,不仅别人不明白,甚至哲学家自己也不一定明白(如第二十二章中有关黑格尔的叙述)。但是,本书的作者却做到了用简单的话语来解释艰深的哲学概念,时不时加上些个人评论和讽刺调侃,透过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文字,陪伴读者一起走过阅读的旅程。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不足的话,也许是书中女性哲学家所占的分量不够。读者第一次读到女性哲学家,已经到了第三十三章,在《自由的苦痛》中出现了二战之后活跃在法国的西蒙娜·波伏瓦,她是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以《第二性》闻名遐迩。难道在20世纪之前,女性对哲学的贡献不足以选入此书?相信并非如此,作者并没有在性别上厚此薄彼,本书缺少早期女性哲学家的章节,更有可能是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对女性声音的忽视,或是流传下来的资料不足。不过像古希腊的希帕蒂娅(Hypatia)、文艺复兴时期的图利娅·达拉戈纳(Tullia d’Aragona)、18世纪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等都在哲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需要的只是一颗对世界、对思想的好奇之心。读完之后,你也许会觉得阅读哲学也可以充满乐趣,也许某些章节让你想要了解更多,那么这本书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哲学世界的大门。
吕品 朱珠
2021年春于爱丁堡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