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本书编写组/12
页数:182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002997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班主任班级管理实务》根据班主任工作的实际需求,分门别类地对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班级管理、工作方法等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辅以一线教师的实践案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源。尤为可贵的是,本丛书注重时代性,研究和解决了一些当前教育情形下的新问题,可谓是班主任教师们新的经典。
目录
班级建设篇
第一节 秀出完美的第一印象
第二节 尽快熟悉班级的每一个学生
第三节 快速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第四节 明确班集体建设的目标
第五节 编排座位有讲究
第六节 制定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
第七节 树立良好的班风和传统
第八节 让和谐的班级文化熏陶学生
第九节 合理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学生管理篇
第一节 做好优等生的培养工作
第二节 加强中间生的管理和教育
第三节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第四节 学一点表扬学生的技巧
第五节 懂一点批评学生的艺术
第六节 学会和学生谈话
第七节 正确评价学生
第八节 和学生交朋友
第九节 妥善处理学生早恋
第十节 爱每一个学生
日常管理篇
第一节 优化教室环境
第二节 常抓课堂纪律不放松
第三节 班级安全教育不可忽视
第四节 利用网络管理班级
第五节 合理冷静地应对偶发事件
第六节 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第七节 要依法治班
第八节 科学管理班级
心理辅导篇
第一节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优势
第二节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第三节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四节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第五节 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第六节 开展个体心理辅导不可少
第七节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处理方法
第八节 掌握学习心理辅导的方法
人际交往篇
第一节 妥善处理和科任老师的关系
第二节 开好家长会,搭建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第三节 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家校联系
第四节 了解学生和家长,从家访开始
第五节 寻求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节选
中间型学生是指相对于各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其各项素质的总体情况低于优秀生,但其素质的重要方面基本达到了教育目标的学生,他们在学生总体中占大部分。中间型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惯性认知的问题。许多中间型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特点是其已形成的认知方式、认知能力诸方面的认知品质是有缺陷的或不科学的,影响着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但由于长期受教育环境的错误强化,使这些认知品质相对稳定,形成了定势,学生自身也在自动化地以这种定势化了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进行学习,常常意识不到其认知机制运行中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惯性认知。 例如,我们在教育中说得最多的是“勤奋出天才”,强化“勤”的一个副作用便是忽视了学习过程中遗传、环境、方法等因素,长此下去,一些学生便把“勤奋”作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唯一有效方法,一遇成绩不理想,便不假思索地归因于“学习不够勤奋”上。 这种惯性认知不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且在中间型学生中这种惯性认知很普遍地存在着。这种惯性认知之所以形成,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者缺乏必要的教育诊断和培养能力,没有早期发现问题或对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科学地给予矫正。 其次是存在惰性心理的问题。一些中间型学生在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动机、兴趣等方面的水平不高,其情感表现和意志努力程度也平淡如水,用他们的话说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610分万岁”,这就是惰性心理。他们对优秀生不羡慕不嫉妒,一般的教育激励和正常的号召很难改变他们甘居中游的心理,他们不拒绝督促,但很少主动。 惰性心理的核心是自卑,而自卑的产生与教育环境、自身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中间型学生惰性心理产生原因往往是由于教育环境给予他们的期望值不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班主任从自己不科学的教育观出发,一旦主观认定学生在学业上没有“培养价值”,便基本放弃了教育,中间型学生便是这种做法的主要受害者。当学生从教育者的表现中看出了其中的“含义”后,往往容易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 另外,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也是中间型学生产生自卑感,并进而形成惰性心理的原因。许多中间型学生曾有过很强的进取心,也曾有过积极努力去进取,但由于遭受挫折后没有得到及时指导,或本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了自信心不足,如果类似挫折又发生,失败的感受再次被强化,便极易形成自卑感,使中间型学生一蹶不振,失去奋发向上的动力。 当然,我们在分析中间型学生的特点时也应看到,大多数中间型学生的“中间性特点”不是绝对的,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家布鲁姆在许多国家进行的教育实验的结果证明只要教学有方,95%的学生都能学好课业(有1%他认为先天病理缺陷)。因此,对于班主任来说,中间型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必要而又重要的工作,中间型学生大有潜力可挖。 那么,班主任在培养教育中间型学生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方法呢? 一、端正对中间生的看法 在班级管理教育中,班主任应当多留意班中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不要因为他们看上去安分守己而淡忘他们,要尊重和接纳他们,要多了解他们,多关心他们,多鼓励他们,多给他们一丝和蔼的笑容,一束信任的目光.一声温暖的问候,一个轻抚的手势,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尊重与接纳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体现,也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能力的体现。当一个教师真正地在爱一个学生的时候,也是他最相信对学生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时候。许多班主任都有因经常关心鼓励中间层次学生,并对他们表现出极度的信任而使他们突飞猛进的经历。 二、与中间生交心 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心中应当有每一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一些教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也能留意这部分中间层次的学生,希望同他们交心,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叩开他们的心灵之门。 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同理心是开启学生内在心智世界的钥匙,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感受、情绪、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等领域的同理心将促进师生良性沟通。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依照下面三个步骤:①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对方,对学生向教师所传递的看法和感受持接纳态度;②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③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理解传达给对方。 只有有了以上的认识班主任才能做到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撞击,情与情的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信任自己;并通过对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以及他们的烦恼、困难和要求的了解,以热心热情去关心、指导和鼓励他们,从而叩开他们的心灵之门,使他们取得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的更大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