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毋福海,张加玲
页数:38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0304859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为顺应教育部教学改革潮流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适应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现状,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科学出版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国外优选的教学模式独最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编写形式,组织编写了国内最套引领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案例版教材。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卫生化学是预防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卫生化学(案例版,第2版)》的编写严格遵循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在突显案例特色的前提下,囊括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案例版《卫生化学》教材借鉴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采用了以案例导入为主线,在基本保持传统卫生化学教学内容并体现卫生化学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将典型案例融于教材中,在案例的选择上力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突出了案例的引导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卫生化学的性质、任务和作用1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1
第三节 卫生化学工作的基本程序4
第四节 卫生化学的发展趋势4
第二章 分析数据的处理6
第一节 误差及其表示方法6
第二节 随机误差的统计学规律10
第三节 分析数据的处理18
第三章 卫生化学实验室质量管理25
第一节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25
第二节 实验室认可27
第三节 分析工作的质量控制和保证34
第四章 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41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41
第二节 样品的预处理46
第五章 化学分析法60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60
第二节 滴定分析法67
第六章 分子吸收光谱法102
第一节 光谱分析法基础102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104
第三节 红外光谱法119
第七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128
第一节 概述129
第二节 分子荧光分析法129
第三节 化学发光分析法142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151
第一节 概述151
第二节 基本原理152
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55
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实验技术161
第五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167
第九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170
第一节 概述170
第二节 基本原理171
第三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172
第四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实验技术176
第五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应用179
第十章 原子荧光光谱法180
第一节 概述180
第二节 基本原理181
第三节 原子荧光光谱仪183
第四节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186
第五节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192
第十一章 电位分析法193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法基础193
第二节 直接电位分析法197
第三节 离子选择性电极200
第四节 直接电位分析法实验技术208
第五节 电位滴定法214
第六节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217
第十二章 其他电化学分析法221
第一节 电解221
第二节 经典极谱法225
第三节 阳极溶出伏安法228
第四节 电位溶出法234
第五节 库仑分析法237
第六节 电导分析法244
第十三章 色谱分析法基础252
第一节 概述252
第二节 经典液相柱色谱法255
第三节 平面色谱法262
第十四章 气相色谱法272
第一节 概述272
第二节 气相色谱柱276
第三节 气相色谱检测器280
第四节 色谱基本理论286
第五节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292
第六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297
第七节 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302
第八节 气相色谱法应用示例306
第十五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309
第一节 概述309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310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315
第四节 影响色谱峰展宽的因素及分离条件的选择322
第五节 超高效液相色谱325
第六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示例327
第十六章 离子色谱法331
第一节 离子色谱法的类型331
第二节 离子色谱仪336
第三节 离子色谱固定相340
第四节 分离条件的选择342
第五节 应用示例343
第十七章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346
第一节 基本理论346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仪350
第三节 影响毛细管电泳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351
第四节 定性定量分析352
第十八章 质谱法及其联用技术353
第一节 质谱法353
第二节 联用技术362
第十九章 常用的快速检验方法370
第一节 概述370
第二节 常用的快速检验技术373
参考文献383
附表384
节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卫生化学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卫生化学(sanitary chemistry)是高等医学教育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化学是应用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人类生活环境中与人群健康相关的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卫生化学的任务主要有:研究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制定检测方法的标准;研究检测工作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方法;测定空气、水、食品等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含量,为各种卫生监督和卫生评价,以及卫生法规和卫生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评价某些物质的存在、过量或缺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卫生化学是分析化学和预防医学的交叉学科,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早在1936年林公际先生就在其所著《卫生化学》中指出:“公共卫生之推进,一方须凭籍行政的管理,一方须利赖学术的研究,两者互为经纬,其效始著。关于学术研究,则卫生化学实占重要之成分。盖卫生化学为论列一切饮食物、嗜好品、水、空气、土壤等之试验及其良否判定之学科。凡人类保健卫生之涉及化学问题者,殆无不属于卫生化学之应用范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改善和提高,但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环境污染导致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增加,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频发,如“二英污染”、“三聚氰胺”、“毒大米”、“塑化剂”、“瘦肉精”等,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造成社会恐慌;一些新型的职业病和职业相关疾病不断出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卫生化学任重道远,其在科学控制环境污染、保障食品安全、预防控制疾病、实施健康保护和延长公众寿命等公共卫生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公共卫生的眼睛”的确是名副其实。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一、分析方法的分类 卫生化学的研究对象有如下特点:①样品种类繁多,有空气、水、食品、生物材料等。②样品组成复杂,样品来源不同,基体不同,共存干扰物质不同。③检测对象广泛,有无机物、有机物、大分子、小分子等。④待测组分含量相差大,从常量、微量到痕量,乃至超痕量。由于这些特点,卫生化学所涉及的检测方法很多,常根据分析任务、分析对象、检测原理、样品用量、被测组分含量水平、分析目的等分类。 1. 按分析任务分类 卫生化学可分为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和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研究物质内部的分子结构或晶体结构(包括组分的价态、形式等)。 2. 按照分析对象分类 卫生化学可分为无机分析(inorganic analysis)和有机分析(organic analysis)。 无机分析的对象是无机物。由于无机物所含元素繁多,在无机分析中通常要求鉴定试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原子团或化合物组成(定性分析),以及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同时还要求测定其存在形式(即形态分析)。 有机分析的对象是有机物。有机物的组成元素种类并不多,但化学结构相当复杂,不但要求鉴定组成元素,更重要的是进行官能团分析和结构分析。 3. 根据测定原理分类 卫生化学可分为化学分析(chemical analysis)和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 化学分析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法是最早的分析方法,又是分析化学的基础,又称经典分析法。化学分析法主要有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 仪器分析是以被测物质的某种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与其含量的关系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由于测定这些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需要特殊的仪器,所以称之为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是二十世纪初才发展起来的,所以又称现代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法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及其联用技术等。 仪器分析发展很快,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分析化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是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但是化学分析法是整个分析化学的基础,在进行仪器分析前,多数要用化学方法对试样进行预处理,如试样的溶解、待测组分的富集、干扰物质的分离和掩蔽等,所以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分析对象、分析要求及实验室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4. 根据分析时试样用量分类 卫生化学可分为常量分析(macro analysis)、半微量分析(semi-micro analysis)、微量分析(micro analysis)和超微量分析(ultra-micro analysis)。各种方法的试样用量见表1-1。 表1-1 各种分析方法的试样用量 5. 根据试样中被测组分的相对含量分类 卫生化学可分为常量组分分析(macro component analysis)、微量组分分析(micro component analysis)、痕量组分分析(trace component analysis)和超痕量组分分析(ultra-trace component analysis)。各种分析方法中被测组分在试样中的含量见表1-2。 表1-2 各种分析方法中被测组分在试样中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类法与按试样用量分类法不同,两种概念不能混淆,痕量组分分析不一定是微量分析。例如,自来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很低,多为ng/ml或pg/ml级,所以自来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属于痕量组分分析,但分析时自来水的取样量往往多达数十升,属于常量分析。 6. 按分析的目的分类 卫生化学可分例行分析(routine analysis)和仲裁分析(arbitration analysis)。 例行分析,又称常规分析,是指一般实验室在日常生产或工作中的分析,如疾病控制中心的日常检验工作。仲裁分析是指不同单位对分析结果有争议时,要求上级检验机构或作为第三方的权威机构用法定方法或公认的方法进行准确分析,以判断原分析结果是否可靠。 此外,出于不同的分析目的,还有一些专门的分类。例如,在分析过程中试样不被损坏,被称为无损分析(non-destructive analysis);对试样的微小空间中的物质进行分析,称为微区分析(micro-area analysis);对固体试样表面的组成和分布进行分析,称为表面分析(surface analysis)等。 二、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一)被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dd 对所测定的组分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示形式。 1. 以实际存在的型体表示 如水质理化检验中,测定水中Ca2+、Mg2+的含量,结果直接以每升水中Ca2+、Mg2+的质量表示。 2. 以元素形式表示 对元素分析,结果常以元素形式表示。例如,测定碳水化合物中C、H、O的含量,结果以C、H、O的质量分数表示。 3. 以氧化物形式表示 将测定结果折算为氧化物的含量表示。例如,水的总硬度测定,其结果是将所测得的钙、镁的量折算成CaO的质量,以每升水中含有CaO的质量表示。 4. 以化合物的形式 将测定结果折算为化合物的含量表示,如用重量法测定试样中S,测定结果以BaSO4的量表示。 以上所列的四种表示形式,只是一般的表示方法,实际工作中往往按需要或历史习惯表示。 (二)被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被测组分的含量通常以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中被测组分的量来表示。由于试样的物理状态和被测组分的含量不同,其计量方法和单位不同。 1. 固体试样 固体试样中某一组分的含量,用该组分在试样中的质量分数最表示。 (1-1) 式中,m和ms分别为被测组分和试样的质量,g。 如果被测组分为常量组分,则最的数值可用百分率(%)表示,这里的“%”表示质量分数,例如,最=0.25,可记为25%;如果被测组分含量很低,则最可用指数形式表示,如最=1.5×10最5,也可以用不等的两个单位之比表示,如用最g/g、ng/g等表示。 2. 液体试样 液体试样的分析结果一般用物质的量浓度c表示,单位为mol/L、mmol/L等。在卫生检验工作中,常用质量浓度最表示,单位为g/L、mg/L、最g/L、mg/ml或最g/ml等。 3. 气体试样 气体试样中被测组分的含量表示方法,随其存在状态不同分为两种。 (1)质量浓度:用每立方米气体中被测组分的质量表示,单位为mg/m3。目前,空气污染物浓度大都采用这种表示方法,如空气中SO2的浓度用mg/m3表示。 (2)体积分数:当被测组分以气体或蒸气状态存在时,其含量可用体积分数,即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被测物质的体积表示,单位为ml/m3。 第三节 卫生化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卫生化学工作的目的是获取关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等化学信息,所以,工作过程就是获取物质化学信息的过程。一般包括采样(sampling)、试样预处理(pretreatment)、测定(determination)、分析数据的处理(treatment / evaluation of data)和评价、测定结果报告等步骤。 1. 采样 采样指从整批样品中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试样。试样是获得分析数据的基础,而采样是分析过程的关键环节,如果采样不合理,就不能代表测定对象的总体,甚至会导致错误结论。由于卫生化学研究的对象种类繁多,组分分布的均匀性差异,组分含量的差别,分析目的不同,有的要求分析结果能反映分析对象整体的平均组成,有的要求反映其中某一特定区域或特定时间的特殊状态等,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采样方法。 2. 试样预处理 由于试样多种多样,存在形式各不相同,采集的试样往往不能直接测定。试样预处理就是将试样处理成分析所需的状态。大多数分析方法要求将试样转化为溶液状态,或将待测组分转入溶液体系中。样品预处理包括试样的溶解和分解,被测组分的提取、分离和富集(浓缩)等。 3. 测定 根据被测组分的性质、含量以及对测定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例如,对微量或痕量组分的测定,应采用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对突发事件的现场检测,应采用快速检测方法;需要仲裁的测定,必须选择国家标准方法等。测定方法选定后,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进行分析质量控制,对所用仪器或测量系统进行校正等,以确保分析结果符合要求,包括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定量限或线性范围等。 4. 分析数据的处理和评价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分析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各种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大量数据或者特定时空分布的信息进行处理,除可直接获得分析结果外,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第四节 卫生化学的发展趋势 卫生化学是分析化学和预防医学的交叉学科,是预防医学研究的“眼睛”,故其发展必将主要依赖于分析化学的发展和预防医学的实际需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分析化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卫生化学不断吸取分析化学的最新成就,为预防医学的监测、监督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准确、灵敏、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和更全面的信息。卫生化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预防医学领域所涉及的被测组分通常是微量或痕量组分,有些样品要求方法的检出限达到10最15g/g水平或更低,这样必须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才能满足分析要求。 2. 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 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