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新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封面

作者:[德]卡尔曼海姆,李步楼 等译

页数:41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1000981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曼海姆是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是他的主要著作,是一部关于知识社会学的论著。原书最初发表于1929年,1936年在美国出版了英译本。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为英国读者撰写的介绍本书的文章;第二至第四部分论述知识社会学的主要问题,如思想、知识、意识形态、乌托邦、理性等问题;第五部分主要论述知识社会学的性质、范围、类型、研究方法等问题。本书对于我们今天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卡尔??曼海姆,社会学家,1893年生于布达佩斯,1947 年1月9日卒于伦敦。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和海德堡大学,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任海德堡大学讲师。1930年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教授。1933年因受纳粹迫害逃往英国,任伦敦经济学院讲师。1942年后任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曼海姆是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人的意识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人的社会地位,这是全部认识论包括现代认识论的基本要素。著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思维的结构》、《保守主义》等。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社会学研究人员以及对商务印书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也利于文化积累。

目录

英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问题的初步探讨

第一节 关于思想的社会学概念

第二节 当代的思想困境

第三节 现代认识论、心理学和社会学观点的起源

第四节 对集体无意识的控制是我们时代的一个问题

第二章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从历史的视角看意识形态概念

第三节 从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到总体的意识概念

第四节 客观性和偏见

第五节 从意识形态理论到知识社会学的转变

第六节 非评价性的意识形态概念

第七节 从非评价性意识形态概念到评价性意识形态概念的转变

第八节 在非评价性意识形态概念中蕴含的本体论判断

第九节 虚假意识问题

第十节 通过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分析探寻实在

第三章 科学政治学前景——社会理论与政治实践的关系

第一节 为什么没有政治学科学

第二节 决定知识的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三节 对作为政治社会学问题的各种观点的综合

第四节 关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学问题

第五节 政治知识的本质

第六节 政治知识的可传播性

第七节 三种知识社会学

第四章 乌托邦思想

第一节 乌托邦、意识形态及现实问题

第二节 愿望的实现和乌托邦思想

第三节 乌托邦思想的结构的变化:它在现代的各个阶段

第四节 当前形势下的乌托邦

第五章 知识社会学

第一节 知识社会学的性质和范围

第二节 知识社会学的两个分支

第三节 对传统认识论片面性的证明

第四节 知识社会学的积极作用

第五节 知识社会学领域中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技术问题

第六节 知识社会学史概览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节选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然而,前面的阐述已经表明,这些知识分子所进行的讨论,已深深地扎根在作为整体的社会情境中。在许多方面,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过是把社会危机和理智上的危机加以提升强化和合理的提炼罢了,这种危机实际上已遍及整个社会。在中世纪受到教会保护的客体性的世界观已经崩溃了,这种崩溃甚至在普通人的最单纯的心灵中都有所反映。在哲学家当中用理性的术语为之进行斗争的东西,正是大众以宗教冲突的形式所体验到的。  在一个静态的农业社会里,每一种本质性的东西都要借助于启示录所保证的统一的教义系统来解释,当这种统一的教义系统被多种教会所代替时,当许多小的教派在先前只有一种世界宗教的地方兴起的时候,单纯的人们的头脑就受到某种精神紧张的纠缠,这就像知识分子在哲学层次上由于同时存在着多种实在论和知识论而经历到的精神紧张一样。  在现代初始时期,新教运动就确立了主体确定性的拯救概念并以之取代了由教会的客体性制度所保证的启示性拯救。这个运动按照这种教旨设定,每个人都应当按照自己的主体的良知来确定他的行为是否合乎上帝的意愿,是否应得到拯救。这样,新教主义提出了一种主体论的判断标准取代到那时为止一直是客体性的标准,这种情况类似于现代认识论从一种受到客体性保证的存在秩序回到个体主体的情况。这种主体确定性拯救的教义与那种使心理过程的观察发展成对心理过程的真正好奇的心理学观点已相距不远,而且,这种对心理过程的观察已逐渐变得比执着于以前一直试图在自己灵魂内部发现的拯救标准更为重要。  但是,在启蒙的绝对主义时期,当大多数政治国家试图通过取自教会本身的手段来削弱教会,即用国家保证的对世界的客体性说明来代替由教会所保证的对世界的客体性说明,以此来削弱教会时,这种做法并不能影响公众对客体性的世界秩序的相信。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便推进了启蒙运动的事业,这个事业同时也是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的武器之一。现代国家和资产阶级在用理性主义的自然主义世界观逐步取代宗教的世界观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然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并没有把理性思维所需要的丰富知识普及到最广泛的社会阶层。而且,实现了这种理性主义世界观的传播并没有把其中包含的社会阶层都引入一种可以使生活形式和思维形式个体化的社会地位。  然而,如果没有一种使人信服、使人向往个体化的社会生活情境,那么没有集体神化的生活方式是使人难以忍受的。商人、企业家、知识分子,每一种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占据着某种地位,它要求对日常生活提出的任务进行理性决定。为了能够做出这些决定,个体总是必须使他的判断摆脱其他人判断的影响,并且从他自己的利益观点出发,以理性的方式透彻地思考某些问题,但对于那些旧式的农民或者新近出现的下层白领职工来说情况却不是这样,他们所处的地位并不需要多少自主创新的精神,也不需要什么思辨性的预见。他们的行为方式一定程度上都是在神话、传统或者对某个领袖人物的大众信仰的基础上进行调节。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受到推向个体化的专门训练,总是自己做出决定,从他自己个人的观点出发来了解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人,那些从这点出发从来没有机会把各种情境分析成它们的组成要素的人,那些未能进一步在自身中发展起一种坚定的自我意识(即使在个体被断绝了与其群体特有的判断方式的联系,因而必须自己进行独立思考时仍然坚定不移的那种自我意识)的人,这样的个体,即使在宗教领域,也不能承受像怀疑主义那样严重的内心危机。如果现代人想要依据启蒙运动倡导的合理性来生活,那么他就必须在个体化的层次上为自己精心制作那些本质上是新颖的成分,也就是能够依据必须不断赢得的内在平衡来生活。如果一个社会在劳动分工和功能分化方面不能为每一个人提供一套能够使他得以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和个体判断力的问题和操作领域,那么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一种彻底个体主义的和理性主义的可望成为有效社会现实的世界观。  一些知识分子很容易倾向于一种看法,认为几个世纪的启蒙运动实际上已经根本改变了平民大众,尽管这种看法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宗教虽然被削弱,但作为礼仪、崇拜、信仰以及各种使人心醉神迷的经验方式仍然存在,不过,几个世纪的启蒙运动的影响还是非常强大的,它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宗教的世界观。表征工业社会的各种思想形式逐渐进入那些与工业有某种联系的领域并且终究会一点一点地铲除掉宗教对世界的全部解释。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新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31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