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江隐龙著
页数:394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326586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一本书,理顺单用途预付卡30年发展脉络,讲透单用途预付卡法理特征。 中国单用途预付卡市场自2006年以来发展迅速,至今已形成体系庞杂、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市场日益发展的同时,单用途预付卡法律体系却一直未能有长足的突破,至今中国单用途预付卡领域最高级别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依然是商务部于2012年制定的部门规章:《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这显然无法满足相关市场主体的需求。2019年及2021年,《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江苏省预付卡管理办法》分别作为首个单用途预付卡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正式实施,在单用途预付卡制度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中国单用途预付卡制度依然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针对单用途预付卡的定义、特征、分类、范围及监管方式等问题,中国现行制度体系均未能给出较好的答案。
作者简介
江隐龙,曾任基层法院案件承办人,后到最级人民法院从事执行指挥中心改革及“206工程”,目前供职于上海市政府某委办,负责相关立法事宜。法制日报、法治最末、检察日报法律专栏特约作者;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观察)文化专栏特约作者;澎湃新闻·私家历史历史专栏作者;果壳十五言特约作者;网易爱玩游戏专栏特约作者;现在头条“千人万元”及“青云计划”作者。
本书特色
全新领域的全新探索。梳理单用途预付卡30年发展脉络,分析行业机理,直击管理痛点。把单用途预付卡法理和其30年发展讲得明明白白的一本书。
目录
引言:预付卡三十年
总论
第一章 预付式消费的性质
第一节 消费模式的种类
【评注1】中国古代有预付凭证吗
第二节 “指向特定商品或服务”辨析
【评注2】万物皆可为卡
第二章 预付卡的定义
第一节 海外对预付卡定义的描述
【评注3】预付卡的当代起源
第二节 中国法学界对预付卡定义的描述
【评注4】商业预付卡的“商业”迷思
第三章 预付卡的性质
第一节 预付卡的性质
(一)预付卡的法学性质:有价证券
(二)预付卡的经济学性质:支付工具
第二节 预付卡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预付卡与货币的比较
(二)预付卡与银行卡的比较
(三)预付卡与公司债券的比较
(四)预付卡与期权、期货的比较
(五)付卡与购物返券的比较
(六)预付卡与计划供应票证、消费券的比较
【评注5】票证与证券
第四章 预付卡的特征
第一节 预付卡的内部特征
(一)单向风险性
(二)互惠性
(三)金融性
(四)多样性
第二节 预付卡的外部特征
(一)金融功能受限性
(二)约定内容受限性
【评注6】禁止预付卡设定有效期是否合理
【评注7】预付卡的“无因性”
第五章 预付卡的优势和风险
第一节 预付卡的优势
(一)预付“卡”的优势
(二)预付卡在宏观经济层面的优势
【评注8】“购物节 ”复杂规则的逻辑
(三)预付卡在微观经济层面的优势
第二节 预付卡的风险
(一)预付卡的金融风险
(二)预付卡的违约风险
(三)预付卡的违法犯罪风险
第六章 预付卡的分类
第一节 预付卡的一般分类
(一)依营利性质分类
(二)依流通范围分类
【评注9】“拒绝刷卡”和“拒收现金”
(三)依实名认证分类
(四)依载体介质分类
(五)依发行形态分类
(六)依充值功能分类
第二节 预付卡的法学分类
(一)法理层面的预付卡分类
【评注10】四类预付卡辨析
(二)现行法律、政策层面的预付卡分类
【评注11】单用途预付卡与多用途预付卡的命名
第七章 本书立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单用途预付卡的定义
(一)以预付式消费为视角
【评注12】预付式消费与预付卡
(二)以预付卡为视角
(三)本书采用的单用途卡定义
【评注l 3】“兑付特定商品或者服务”概念提出的意义
第三节 单用途预付卡的分类
(一)中国现行单用途预付卡分类
【评注14】单用途预付卡的分类及争议
(二)本书针对单用途预付卡的分类
【评注15】商品或服务的“同质性”
各论
第八章 中国单用途预付卡制度体系综述
第一节 中国单用途预付卡制度体系的外延
第二节 中国单用途预付卡制度体系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单用途预付卡制度萌芽期
【评注16】从储值纪念卡到联名卡
(二)第二阶段:单用途预付卡制度形成期
【评注17】昙花一现的预付费消费卡发售企业自律公约
【评注18】一证难求的“第三方支付牌照”
【评注19】法律位阶和制度位阶
【评注20l单用途预付卡编号规则
【评注21】年卡、季卡的得与失
【评注22】“营改增”视野下的预付卡
(三)第三阶段:单用途预付卡制度发展期
【评注23】“单用途预付消费卡”与“单用途商业预付卡”
【评注24】“难练易破”的单用途预付卡定义但书
第九章 中国单用途预付卡的具体监管措施
第一节 单用途预付卡单行法规
(一)针对金融风险的具体监管措施
【评注25】预收资金的“起存金额”
(二)针对违约风险的具体监管措施
【评注26】裁判文书中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
【评注27l预收资金存管、履约保证保险和银行保函
(三)针对单用途预付卡违法风险的监管措施
【评注28】没有门槛才是优选的门槛
【评注29】单张单用途预付卡的限额
第二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体系
(一)预付式消费及单用途预付卡相关条文梳理
(二)预付式消费及单用途预付卡具体监管措施分析
【评注30l涉单用途预付卡案件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三条
【评注31l中国台湾地区单用途预付卡具体监管措施简介
第十章 中国单用途预付卡制度的不足
第一节 嗣度设计层面的不足
(一)基本定义及概念的不足
【评注32】直营店与加盟店
(二)法律依据及适用的不足
【评注33】地方立法权与备案审查权
(三)具体监管措施力度不足
【评注34】公法与私法的目的
【评注35】
总论
第一章 预付式消费的性质
第一节 消费模式的种类
【评注1】中国古代有预付凭证吗
第二节 “指向特定商品或服务”辨析
【评注2】万物皆可为卡
第二章 预付卡的定义
第一节 海外对预付卡定义的描述
【评注3】预付卡的当代起源
第二节 中国法学界对预付卡定义的描述
【评注4】商业预付卡的“商业”迷思
第三章 预付卡的性质
第一节 预付卡的性质
(一)预付卡的法学性质:有价证券
(二)预付卡的经济学性质:支付工具
第二节 预付卡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预付卡与货币的比较
(二)预付卡与银行卡的比较
(三)预付卡与公司债券的比较
(四)预付卡与期权、期货的比较
(五)付卡与购物返券的比较
(六)预付卡与计划供应票证、消费券的比较
【评注5】票证与证券
第四章 预付卡的特征
第一节 预付卡的内部特征
(一)单向风险性
(二)互惠性
(三)金融性
(四)多样性
第二节 预付卡的外部特征
(一)金融功能受限性
(二)约定内容受限性
【评注6】禁止预付卡设定有效期是否合理
【评注7】预付卡的“无因性”
第五章 预付卡的优势和风险
第一节 预付卡的优势
(一)预付“卡”的优势
(二)预付卡在宏观经济层面的优势
【评注8】“购物节 ”复杂规则的逻辑
(三)预付卡在微观经济层面的优势
第二节 预付卡的风险
(一)预付卡的金融风险
(二)预付卡的违约风险
(三)预付卡的违法犯罪风险
第六章 预付卡的分类
第一节 预付卡的一般分类
(一)依营利性质分类
(二)依流通范围分类
【评注9】“拒绝刷卡”和“拒收现金”
(三)依实名认证分类
(四)依载体介质分类
(五)依发行形态分类
(六)依充值功能分类
第二节 预付卡的法学分类
(一)法理层面的预付卡分类
【评注10】四类预付卡辨析
(二)现行法律、政策层面的预付卡分类
【评注11】单用途预付卡与多用途预付卡的命名
第七章 本书立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单用途预付卡的定义
(一)以预付式消费为视角
【评注12】预付式消费与预付卡
(二)以预付卡为视角
(三)本书采用的单用途卡定义
【评注l 3】“兑付特定商品或者服务”概念提出的意义
第三节 单用途预付卡的分类
(一)中国现行单用途预付卡分类
【评注14】单用途预付卡的分类及争议
(二)本书针对单用途预付卡的分类
【评注15】商品或服务的“同质性”
各论
第八章 中国单用途预付卡制度体系综述
第一节 中国单用途预付卡制度体系的外延
第二节 中国单用途预付卡制度体系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单用途预付卡制度萌芽期
【评注16】从储值纪念卡到联名卡
(二)第二阶段:单用途预付卡制度形成期
【评注17】昙花一现的预付费消费卡发售企业自律公约
【评注18】一证难求的“第三方支付牌照”
【评注19】法律位阶和制度位阶
【评注20l单用途预付卡编号规则
【评注21】年卡、季卡的得与失
【评注22】“营改增”视野下的预付卡
(三)第三阶段:单用途预付卡制度发展期
【评注23】“单用途预付消费卡”与“单用途商业预付卡”
【评注24】“难练易破”的单用途预付卡定义但书
第九章 中国单用途预付卡的具体监管措施
第一节 单用途预付卡单行法规
(一)针对金融风险的具体监管措施
【评注25】预收资金的“起存金额”
(二)针对违约风险的具体监管措施
【评注26】裁判文书中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
【评注27l预收资金存管、履约保证保险和银行保函
(三)针对单用途预付卡违法风险的监管措施
【评注28】没有门槛才是优选的门槛
【评注29】单张单用途预付卡的限额
第二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体系
(一)预付式消费及单用途预付卡相关条文梳理
(二)预付式消费及单用途预付卡具体监管措施分析
【评注30l涉单用途预付卡案件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三条
【评注31l中国台湾地区单用途预付卡具体监管措施简介
第十章 中国单用途预付卡制度的不足
第一节 嗣度设计层面的不足
(一)基本定义及概念的不足
【评注32】直营店与加盟店
(二)法律依据及适用的不足
【评注33】地方立法权与备案审查权
(三)具体监管措施力度不足
【评注34】公法与私法的目的
【评注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