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以文学为媒介 : 当代中国的文化经验

封面

作者:张慧瑜著

页数:329页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268631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专题研究, 聚焦于文学与故乡书写、现代主体的文化形塑、新工人与文学媒介、文学观念的转型等问题, 主要研究20世纪历史中以文学为媒介构建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经验。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了新文学, 这种新的文学媒介参与到20世纪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改造中。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文学故乡与乡土想像”, 主要从故乡的文学书写来反思不同时代对乡土中国的表述 ; 二是“现代主体与文化困境”, 主要从启蒙者的文化位置来探索现代中国的主体焦虑 ; 三是“以文学为媒介”, 主要研究文学成为新工人表达的文化中介 ; 四是“文学政治与文化转型”, 主要对纯文学的观念、当代文化的形态演变进行反思。

作者简介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领域为影视文化研究、基层传播、新闻社会史、非虚构写作等。出版专著《视觉现代性:20 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文化魅影: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主体魅影: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等。在《读书》《开放时代》《文艺研究》《Javnost :The Public》《The Lines: Asian Perspectives》《World Literature Today》《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二十一世纪》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

本书特色

本书沿着时代发展的脉络,重点分析了20世纪中国启蒙主体、革命主体的困境与复杂性,而伴随着新启蒙话语的破产,在新世纪新时代,谁在讲故事、在讲谁的故事、在以什么样的方式讲故事?新的历史或政治主体在哪里,是否正在历史中生成?这些问题既是叙述学意义上的问题,也是文化研究意义上的问题,构成了他 为关注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他从事文学批评与实践的动力,无论是对非虚构写作的倡导,还是新工人文学小组的实践,以及对“纯文学”的反思等,都是他寻找或呼唤新的历史主体的努力,也正是在这里,显示出了张慧瑜文学批评的敏感性与实践品格。

目录

导论 20世纪中国的文化坐标
第一部分 文学故乡与乡土书写
第一章 故乡的他者化
第一节 从“铁屋子”到“故乡”叙事
第二节 作为“精神家园”的“故乡”想像
第三节 “双重故乡”的同一与分裂
第四节 “少年故乡”的文化位置
第二章 文学乡村与手艺人的世界
节 “平凡的世界”何以可能?
第二节 双重空间:手艺人的文学乡土
第三节 乡土写作的传统与历史局限
第四节 “反”乡愁的返乡书写
第三章 后工业时代的文化乡愁
节 “美食家”的文化政治
第二节 生态主义、后工业文化与他者想象
第三节 现实主义叙事的回归与未来性
第四节 特殊的乡村叙述与知识分子的位置
第二部分 现代主体与文化困境
第四章 启蒙者与看客的辩证法
节 “被看”的“看(客)”
第二节 启蒙者与看客的权力翻转
第三节 “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第四节 被砍头者与观看的欲望
第五章 现代主体的病理化
节 男性主体与国族认同的形成
第二节 被凝视的主体与主动的看客
第三节 “谁”在“医院”中:启蒙者的主体困境
第四节 启蒙主体与混杂的医院空间
第六章 悬疑背后:中产阶层的内在焦虑
节 “悬疑故事的另一种讲述版本”
第二节 谁穿着“隐身衣”,谁在“隐身”?
第三节 新写实的“态度”
第四节 新启蒙话语的破产
第三部分 以文学为媒介
第七章 从打工文学到新工人文学
节 “民工潮”的浮现
第二节 打工文学与流浪之歌
第三节 另一种文化书写:新工人文学的意义
第四节 底层书写与公共文化建设
第八章 现代性、工业经验与工人诗歌
节 工人诗歌的“当代性”与三种工业经验
第二节 留守女人、性别身份与新的受苦人
第三节 现代性视野下的工业经验
第四节 工人诗歌的文化意义
第九章 以文学为媒介与新工人社区重建
节 在“别人的森林”里创造新工人文化
第二节 新工人文化社区的重建
第三节 以文学为媒介
第四节 借现代文学“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第四部分 文学政治与文化转型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以文学为媒介 : 当代中国的文化经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2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