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司马光
页数:1163 页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1040299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第五辑.隋唐(上)(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3册)》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擿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本辑所记,起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迄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讲述隋至盛唐,凡168年之史事。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自幼嗜学, 20岁中进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领衔编纂《资治通鉴》,其时司马光年47岁。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完成。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数月后去世,时年67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相关资料
插图:1.春,正月,乙丑朔日(初一),陈朝君主在朝廷会见群臣,大雾四处迷塞,吸入人的鼻里,全是辛酸的味道,陈朝君主昏沉入睡,到了下午才醒过来。这一天,贺若弼从广陵带兵渡过长江。起先贺若弼卖掉军中的老马,大量购买了陈朝的船藏起来,又买了五六十艘破旧的船放在水流交会的地方。陈朝人看了,误以为中国已没有船只。贺若弼又请沿着江岸防卫的人在每次交接的时候,一定要在广陵集合,于是排列了很多旗帜,军营的帐幕遍布原野,陈朝人以为隋朝的军队大举侵至,紧急发动军队加以防备,后来知道是防卫的人在交接,随即军队又解散了;后来常常如此,陈朝人便不再设防。又派兵沿着江岸时常打猎,人马的声音非常吵杂。所以贺若弼这回渡江,陈朝人全没有警觉。韩擒虎带领五百人从横江在晚上渡过采石,守卫的人全部喝醉,于是攻下了它。这时晋王杨广率领大军屯守在六合镇的桃叶山。丙寅日(初二),戍卫采石的将领徐子建派人带着表启,快马到都城,报告有敌人入侵;丁卯日(初三),召令公卿入宫商议军事。戊辰日(初四),陈朝君主下诏令说:“敌人凌虐骄纵,侵略京畿的郊区,就像有毒的蜂虿,应该尽快扫除干净。朕要亲自率领六军,扫荡八方,京城内外都必须戒备。”于是任命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都担任都督,司空司马消难、湘州刺史施文庆都担任大监军,并派遣南豫州刺史樊猛率领水军从白下出发,散骑常侍皋文奏带兵镇守南豫州。同时订下优厚的奖赏标准,连僧、尼、道士,都得受命服有关军旅的劳役。开皇九年(己酉,589)1.春,正月乙丑朔,陈主朝会群臣,大雾四塞,入人鼻,皆辛酸,陈主昏睡,至晡时乃寤。是日,贺若弼自广陵引兵济江。先是弼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陈人觇之,以为内国无船。弼又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广陵,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隋兵大至,急发兵为备,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又使兵缘江时猎,人马喧噪。故弼之济江,陈人不觉。韩擒虎将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守者皆醉,遂克之。晋王广帅大军屯六合镇桃叶山。庚午日(初六),贺若弼攻下京口,抓住南徐州刺史黄恪。贺若弼的军纪非常严明,一点都不侵犯人民,有军士到民间去买酒喝,贺若弼便马上把他杀了。所俘获的六千多人,贺若弼全予释放,并送粮食慰劳他们,然后遣放回去,又交给他们敕令的文
本书特色
《资治通鉴:第五辑·隋唐(上)(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3册)》文白对照,按朝代分辑,破除阅读巨著的障碍。畅销千年,英雄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王鸣盛)柏杨日:“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它(《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因一直封闭在艰深的文言文中,影响不大。”《资治通鉴:第五辑·隋唐(上)(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三册)》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
目录
节选
《资治通鉴:第五辑·隋唐(上)(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3册)》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擿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本辑所记,起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迄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讲述隋至盛唐,凡168年之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