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永新
页数:358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115214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2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管理专业知识(全新升级)》分为理论知识和专项训练上、下两篇。 上篇理论知识共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管理学专业知识、公共管理专业知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下篇精心筛选了大量符合考试难度的习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公文写作题,帮助考生通过练习来查缺补漏,提高实战能力。
本书特色
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中公版·2022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管理专业知识(全新升级)》严格依据事业单位考试真题的特点精心编写而成,分为上、下两篇,知识点和练习题双重搭配,便于考生即学即练,及时掌握考试要点。 本书在内文中设置不同版块激发考生的学习兴趣。“难点点拨”对较难理解和运用的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提醒考生对比记忆,攻破重点难点;“知识拓展”对内文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帮助考生加深理解,深化记忆;“经典真题”,帮助考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知识点呈现形式上,本书以思维导图开篇,并采取文图结合、文表结合的形式,便于考生更快速更直观地搭建知识点框架并一一记忆重要内容。
目录
上篇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管理学专业知识(7)
第一章 管理概述(8)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内涵及特性(9)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和类型(12)
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16)
第四节 管理环境(20)
第五节 管理理论的发展(24)
第二章 决策(41)
第一节 决策概述(42)
第二节 决策的制定过程(46)
第三节 决策的主要方法(48)
第四节 预测(54)
第五节 决策与心理(56)
第六节 群体决策分析(59)
第七节 计划(61)
第三章 组织(71)
第一节 组织概述(72)
第二节 组织设计(76)
第三节 组织结构(81)
第四节 人员配备(84)
第五节 组织文化(87)
第六节 组织的变革与创新(91)
第四章 领导(95)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96)
第二节 领导理论(100)
第三节 激励理论(106)
第四节 沟通(119)
第五章 控制(131)
第一节 控制概述(132)
第二节 控制过程(135)
第三节 控制方法(137)
第六章 创新(142)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143)
第二节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145)
第三节 创新思维(146)
第四节 创新的过程与组织(147)
第七章 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148)
第一节 管理方法概述(149)
第二节 刚性管理方法(152)
第三节 柔性管理方法(152)
第四节 具体的管理工具(153)
第八章 管理绩效(157)
第一节 管理成本(158)
第二节 管理效率(159)
第三节 管理绩效的评价(161)
第四节 管理绩效的改进(163)
第九章 战略管理(167)
第一节 战略管理概述(168)
第二节 组织战略(171)
第三节 战略管理的过程(174)
第四节 战略管理的问题及改进(181)
第二部分 公共管理专业知识(185)
第一章 公共管理总论(186)
第一节 公共管理概述(187)
第二节 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189)
第三节 公共物品(192)
第四节 公共危机管理(193)
第五节 公共管理伦理(195)
第二章 公共行政(199)
第一节 公共行政概述(200)
第二节 政府职能(201)
第三章 公共财政(204)
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205)
第二节 公共财政政策(206)
第三节 政府审计与政府采购(207)
第四章 公共政策(209)
第一节 公共政策概述(210)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211)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212)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执行(214)
第五节 公共政策的评估(216)
第六节 公共政策的终结(218)
第三部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221)
第一章 行政组织及其体制(222)
第一节 行政组织(223)
第二节 行政组织体制(226)
第二章 行政领导(228)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229)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素质和结构(229)
第三节 行政领导方式、方法和艺术(231)
第四节 行政领导体制(233)
第三章 行政决策(236)
第一节 行政决策概述(237)
第二节 行政决策的程序及方法(238)
第四章 行政执行(240)
第一节 行政执行概述(241)
第二节 行政沟通、行政协调与行政控制(243)
第五章 行政监督(246)
第一节 行政监督概述(247)
第二节 行政监督体系(251)
第六章 行政改革(253)
第一节 行政改革的基本含义及模式(254)
第二节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55)
第七章 公文基础及写作(259)
第一节 公文基础知识(260)
第二节 常用法定公文写作(267)
第三节 常用事务文书写作(286)
下篇专项训练
第一部分管理学专业知识(303)
第二部分 公共管理专业知识(323)
第三部分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335)
节选
通过分析近几年事业单位管理专业知识考试情况可知,事业单位管理专业知识考试除重庆招考数量较大、招考频率较高外,仅有湖南、安徽等个别省市在招考,其他地区多以公共基础知识的形式加以考查。 在宏观把握事业单位管理专业知识考试情况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事业单位管理专业知识考试真题,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考查内容覆盖广泛,考试题型多样 管理专业知识的考查内容覆盖广泛,包括管理学专业知识、公共管理专业知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等,各省市考查重点均有不同。例如,重庆侧重考查管理学专业知识,而湖南和安徽侧重考查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其他以公共基础知识形式考查的省份,则侧重考查管理学专业知识和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就考试题型来看,其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为主,但也有个别省份考查简答题或公文写作题等主观题,题型多样,试题数量大多为60~90题。 二、专业性强,备考难度大 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没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考生来说,备考难度较大。无论是市属还是区县事业单位管理专业知识考试,其考查的不仅仅是识记型知识,很多知识点的考查形式很灵活,还需要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分析,这也进一步增加了考试的备考难度。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管理专业知识考查的内容繁多、知识点琐碎、个别知识点考查频率高。基于此情况,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具有实战性意义的辅导教材。本教材适用于参加全国各省、地、县、乡事业单位管理专业知识考试的考生备考。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既要全面复习,避免出现知识盲区,也要学会将知识点化繁为简,形成知识体系,方便记忆。 管理专业知识涉及管理学专业知识、公共管理专业知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三大部分。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管理学专业知识 管理学专业知识的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续表) 二、公共管理专业知识 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行政管理专业知识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续表) 结合事业单位管理专业知识考试的特点,本教材为考生总结了各个部分的备考策略,具体如下: 一、管理学专业知识 管理学专业知识的备考策略如下表所示: 二、公共管理专业知识 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备考策略如下表所示: 三、行政管理专业知识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备考策略如下表所示: (续表)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内涵及特性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从字面上讲,就是管辖、处理的意思。管理涉及面很广,所以一般人大都按照某种需要,从某种角度来谈论管理、看待管理。 在管理科学理论中,各学派对于什么是管理有不同的看法。 “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工程师法约尔认为,管理是一种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他以大企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指出:管理是企业经营的六种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之一,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职能。 “行为科学”的理论则把管理理解为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求达成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管理就是要解决人的行为、动机和需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西蒙认为,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德鲁克对管理做了比较全面的概述。他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因此它有其技能、有其工具、有其技术;管理是一门学术,是一门到处均可运用的系统化知识;管理也是一种文化,它包含在价值、风格、信仰与传统之中;管理还是一种任务,它主要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作业学派的代表、美国加州文字管理学院院长孔茨把管理看作是一种技能,是一种通过别人并同别人一道完成工作的技能,是使集体成员互相协作完成工作的技能,是清除障碍和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技能。 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阿法纳西耶夫则把管理看作一个过程。他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说,管理就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 综上所述,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社会活动。 二、管理的内涵 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一表述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 管理者是在管理过程中组织、指挥、领导和控制其他社会成员的活动和行为的人们,管理者构成了管理活动的主体。在现代条件下,管理者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包括国家的统治者、政府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及他们以各种形式委托的代理人和经理人,也包括各种非政府的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管理者可以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个人,也可以是以集体形式存在的群体。 2.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管理的环境条件是指管理者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是指管理者所在组织需要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般来说,外部环境条件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如自然资源状况、气候和地理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制度、法律、政策和心理等。内部环境条件是管理者所在组织的内部状况,包括组织性质、组织制度、人员状况、组织技术水平和组织文化等。 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的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管理活动应该是围绕组织目标而进行和展开的。就此而言,管理本质上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 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 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资源的支撑,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可能的范围内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管理所需的资源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等方面的资源,也包括机会、时间、信息等方面的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 这些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尽管具体管理活动在其性质、组织环境条件、管理的资源、管理的层次和目标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是管理的这些基本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共同具有的。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的意义上,一方面,管理是人们事先拟订计划和目标并经过组织和活动实施的自觉行为,因此,管理是管理者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另一方面,管理要通过被管理者的活动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因此,管理的主要作用对象是被管理者。同时,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的工作后果负责,管理成效要以被管理者的综合工作成效来检验。就这些方面而言,管理是管理者主观见之于被管理者客观的活动,是典型的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经典真题 (判断)管理定义中“有效地”指的是要注重组织效果。( ) 【答案】错误。解析:管理定义中“有效地”指的是能够实现目标。故本题判断错误。 三、管理的特性 (一)管理具有二重性 1.管理的二重性首先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通过“组织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通过“指挥、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社会属性。 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生产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组织中的人、财、物等各生产力要素,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并满足社会的需要。②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③上层建筑方面。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组织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文化氛围)与外部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问题,使之保持一致,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可见,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出现了许多政治家和行政官员,专门从事国家的管理;出现了许多军事家和军官,专门从事军队的管理;出现了许多社会活动家,专门从事各种社会团体的管理;出现了许多店主、厂长、企业家、银行家,专门从事商店、工厂、企业、银行的管理……他们的职能就是协调人们的活动,而不是直接从事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生产。因此,管理职能早已成为社会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任何社会、任何企业,其生产力是否发达,都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各种生产要素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取决于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两者都有赖于管理。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管理有自然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那么是谁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样的预期目标?这实质上就是“为谁管理”的问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国家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以至于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都不例外。所以,管理具有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经验,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外国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管理的二重性应从两个方面把握: 首先,我们要知道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