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永新
页数:301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15505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在认真分析近几年最单位文秘专业知识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科学设置教材结构体例。
上篇为精选的文秘专业知识考试涉及的理论知识,共分为十二章。其中,前两章着重从理论上对秘书与秘书工作、秘书礼仪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至第十章根据秘书工作类别的不同,具体分为会务、接待、日常事务、信息与调研、人际沟通与协调、信访与督查、谋划、档案八个方面,并详细讲解了这些工作对秘书人员的具体要求;第十一章着重列举了十五种公务文书和七种事务文书的格式特点及写作要求;第十二章办公自动化应用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知识、Word基础知识、Excel基础知识、PowerPoint基础知识、常用办公设备六部分内容,帮助考生了解秘书工作中常用的办公软件。
下篇为依据真题及精选的知识点设置的专项训练。最单位文秘专业知识考试题量相对较大,专业性较强,考生要想真正掌握其核心考点,就必须通过学练结合来巩固提升。此部分涵盖了考试的重要考点,精心筛选了大量符合考试难度的试题,剖析考点,揭示规律,解析透彻详尽,以点带面,注重实用。本教材力求将核心的考点呈现在考生面前,帮助考生科学备考。
作者简介
李永新,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着博大精深的研究,极具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引领公考领域行业标准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无数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是公考辅导领域行业标准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本书特色
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中公版·2022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文秘专业知识(全新升级)》严格依据事业单位考试真题的特点精心编写而成,分为上、下两篇,知识点和练习题双重搭配,便于考生即学即练,及时掌握考试要点。 本书在内文中设置了特殊版块激发考生的学习兴趣。“难点点拨”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提醒考生留意命题陷阱,对比记忆,攻破重点难点;“经典真题”帮助考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知识点呈现形式上,本书以思维导图开篇,并采取文图结合、文表结合的形式,便于考生更快速更直观地搭建知识点框架并一一记忆重要内容。
目录
上篇理论知识
第一章秘书与秘书工作概述(5)
第一节 秘书概述(6)
第二节 秘书工作的内容(8)
第三节 秘书工作的性质和特点(11)
第四节 秘书工作的原则、要求和作用(13)
第五节 秘书人员的职业素养(15)
第二章 秘书礼仪(20)
第一节 秘书仪容、仪态、仪表礼仪(21)
第二节 秘书工作交往礼仪(29)
第三节 秘书餐饮礼仪(32)
第四节 秘书商务活动礼仪(38)
第三章 会务工作(43)
第一节 会议概述(44)
第二节 会前筹备工作(46)
第三节 会中服务工作(56)
第四节 会后总结工作(60)
第五节 涉密会议与涉密活动(61)
第四章 接待工作(63)
第一节 接待工作概述(64)
第二节 内宾接待(67)
第三节 外宾接待(70)
第四节 接待礼仪(75)
第五章 日常事务工作(81)
第一节 办公环境管理(82)
第二节 办公用品管理(86)
第三节 保密工作(89)
第四节 差旅安排(92)
第五节 值班工作(95)
第六节 印信管理(99)
第七节 突发事件处理(103)
第六章 信息与调研工作(106)
第一节 信息工作(107)
第二节 调查研究工作(112)
第七章 人际沟通与协调工作(117)
第一节 人际沟通(118)
第二节 人际协调(123)
第八章 信访与督查工作(129)
第一节 信访工作(130)
第二节 督查工作(135)
第九章 谋划工作(142)
第一节 参谋咨询工作(143)
第二节 建议与提案(146)
第十章 档案工作(149)
第一节 档案工作概述(150)
第二节 档案的收集与鉴定(153)
第三节 档案的整理与检索(156)
第四节 档案的保管与销毁(160)
第十一章 秘书文书写作(164)
第一节 公文基础知识(165)
第二节 公文格式(169)
第三节 公务文书写作(174)
第四节 事务文书写作(195)
第五节 公文处理(209)
第十二章 办公自动化应用(214)
第一节 计算机基础知识(215)
第二节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217)
第三节 Word基础知识(220)
第四节 Excel基础知识(225)
第五节 PowerPoint基础知识(231)
第六节 常用办公设备(233)
下篇专项训练
第一章单项选择题(239)
第二章 多项选择题(255)
第三章 判断题(263)
第四章 简答题(266)
第五章 公文处理题(272)
附录一《信访条例》(279)
附录二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85)
附录三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节选)(291)
附录四 《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要点)(297)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00)
节选
事业单位文秘专业知识考情综述 事业单位文秘专业知识考试是专门针对事业单位文秘岗位专业人员的考核及录用而特设的,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考试。各地事业单位对文秘岗位工作人员的要求虽各有不同,却一致看重文秘工作人员的文字综合处理能力。 通过分析近几年事业单位文秘专业知识考试公告及真题可知,事业单位文秘专业知识考试具有以下特点: (1)招聘人数一般都不多,基本上是一岗一人。事业单位文秘专业知识考试的竞争比较激烈,考生切不可掉以轻心,应熟练掌握文秘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竞争优势。 (2)题型多样化。事业单位文秘专业知识考试既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常规的客观题,还有简答题、公文处理题等主观题。 (3)内容以文秘专业相关知识、公文的处理及应用为主。考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把握重点,查漏补缺,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文秘专业知识考试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考生应重点把握文秘专业知识的考试内容,结合本教材进行相应的复习,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通过分析近几年事业单位文秘专业知识考试公告及真题可知,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秘书与秘书工作、秘书礼仪、会务工作、接待工作、日常事务工作、信息与调研工作、人际沟通与协调工作、信访与督查工作、谋划工作、档案工作、秘书文书写作、办公自动化应用等。其中,秘书与秘书工作、会务工作、接待工作、信息与调研工作、秘书文书写作、办公自动化应用等内容为考查重点。 近几年事业单位文秘专业知识考试涉及的内容丰富,各部分内容的常考考点以及考查特点如下表所示: (续表) 通过以上对近几年事业单位文秘专业知识考试真题的分析,本教材总结了针对事业单位文秘专业知识考试的备考策略,以帮助考生高效复习,有效备考。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上篇 第一章秘书与秘书工作概述 第一节 秘书概述 一、秘书 秘书是指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秘书服务的根本对象是领导者。 (2)秘书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处理信息和事务。 (3)秘书活动的根本性质是辅助性。 我国历史上早的中央秘书机构为西周时期的“太史寮”。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秘书始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内设置“秘书处”,“秘书处”设有秘书长一人、秘书若干人。这时的秘书才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秘书。 二、秘书部门 (一)秘书部门的含义 秘书部门即秘书机构,是秘书人员工作的地方,它是秘书群体和个体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内部的综合性办事机构和参谋性机构。 (二)秘书部门的名称 我国秘书部门的名称大体有三类:①办公厅(室);②在“秘书”一词后冠以“局”“处”“股”“室”来命名的秘书机构;③以秘书组织承担的具体职能来命名的秘书机构,如信访办公室、机要局等。 这里考生要分清两个误区:一是并非所有的“办公室”都属于秘书机构,如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征兵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都不是秘书机构;二是在秘书部门内也有非秘书性质的部门,如汽车队、保安处等。 经典真题 (单选)下列不属于秘书机构的是( )。 A.省政府办公厅 B.会议秘书处 C.信访办公室 D.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答案】D。解析: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是征集、研究党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为党的建设和当地党委决策提供历史借鉴的机构,不属于秘书机构。故本题选D。 (三)秘书部门的设置和管理 秘书部门的组织形式和人员配备要符合统一、精简、合理、高效、适应的要求。其中,核心问题在于人员的配备和管理应该遵从“异质结合”的原则,即由不同的年龄、性别、学历、能力和专长的人员组成一个部门,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工作的需要。 秘书部门内部必须进行科学分工,确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四)秘书部门的分类 秘书部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其主要类别如下表所示: 三、秘书人员 目前在我国的秘书职业技能鉴定中,秘书职位在纵向层次上,主要分为初级秘书、中级秘书和高级秘书。这三者构成了秘书的“金字塔”形组合体,如图1-1-1所示。 图1-1-1 秘书的层次分类 (一)初级秘书 初级秘书主要是从体能上辅助领导者,帮助领导处理一些日常的程序性琐事和杂事,如办公室管理、通信事务、文稿校对、资料保管、来客接待等。 (二)中级秘书 中级秘书主要是从技能上辅助领导者,消除领导在决策、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障碍,如工作日程管理、会议事务、公关活动、文稿的草拟等。 (三)高级秘书 高级秘书主要是从智能上辅助领导者,帮助领导解决某些疑难问题,如分析研究信息、提供决策方案、拟订重要文件、参与谈判等。 秘书事务性、技能性、智能性工作量的比例约为5∶3∶1,相应地,初级秘书、中级秘书、高级秘书的人数比保持在5∶3∶1较为合理。 在我国的政府机关中,通常把省、厅级的秘书人员称为高级秘书,把处、科级的秘书人员称为中级秘书,把科员级以下的秘书人员称为初级秘书。在企事业单位中,一般“办公室主任”“行政助理”“行政主管”为高级秘书,“秘书”为中级秘书,“文员”“文书”为初级秘书。 第二节 秘书工作的内容 一、秘书工作的职责 秘书工作的具体职责可以概括为参与政务、管理事务两方面。习惯上,秘书工作可分为政务性工作、业务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 (一)政务性工作 政务性工作是指直接为领导决策服务的综合性工作,包括调查研究、信息工作、参谋咨询、协调工作、督办工作等。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业务性工作 业务性工作是指带有专业性质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文稿撰写、文书处理、档案管理、资料工作、会务工作、信访工作、保密工作等。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三)事务性工作 事务性工作是指一些专业性不强、主要依靠经验和责任心来处理的具体事务,包括领导日程安排、随从工作、接待和礼仪等。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秘书工作的职能 秘书工作的职能包括辅助决策、协调关系、处理信息、办理事务。 (一)辅助决策 在决策过程中,秘书人员在知识、能力、经验和精力等方面给予决策主体全面的补偿,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秘书辅助决策要有针对性,首先要充分理解领导的决策意向,其次才能忠实准确地执行领导决策。 辅助决策的特征:辅助内容的综合性、辅助时间的经常性、辅助环节的全过程性。 辅助决策的原则:①超前原则;②定位原则,秘书人员只能“谋”而不能“断”,“拍板”应该由领导人来进行,否则将会导致越权、越位;③信息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秘书部门和秘书人员要及时为领导提供真实、准确、系统、适用的信息;④诤谏原则,一旦秘书人员觉察到决策中的问题,必须及时向领导进言,不可知而不谏。 辅助决策过程的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协调关系 秘书协调是指秘书部门和秘书人员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自觉地调整各类组织、各项工作、各个人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项活动趋于同步化、和谐化,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 协调关系的特征:①从属性,秘书协调必须以领导的指示、意见和要求为依据,协调的结果要有利于领导工作的开展;②广泛性,协调工作的范围非常广泛,有上下级协调、内部协调、政策协调、工作协调及人际关系协调等;③间接性,秘书人员没有决策权,不具有拍板的权力,在协调中只能以参谋、助手的身份出现。 协调关系过程的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三)处理信息 领导工作的过程一般是决策、实施、指挥、协调、控制。秘书部门和秘书人员就是在这个全过程中为领导处理各种信息。 各类型信息及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处理信息的原则包括及时性原则、真实性原则、适用性原则、预见性原则。 处理信息的五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四)办理事务 秘书事务工作是相对于领导的政务工作而言的。政务是领导所从事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公务活动,如决策、企划等。事务是指一切同领导工作有关的日常具体工作,如接打电话、会议服务、信访工作、文书处理等。政务是事务的统帅和核心,事务是政务的基础和保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办理事务的特征:综合性、服务性、烦琐性、突发性。 办理事务的原则:被动中求主动原则、规范中求灵活原则、繁杂中求规范原则。 办理事务的程序及其内涵如下表所示: 第三节 秘书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一、秘书工作的性质 (一)本质属性 辅助性是秘书工作的本质属性,即近身、直接、综合辅助领导决策与管理,这是由秘书部门对领导部门的从属关系所决定的。这一属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辅助性是秘书部门的天然属性 秘书部门随着领导机构的出现而产生,也随着领导机构的撤销而消失。没有领导就不存在秘书,也就没有秘书部门和具体工作。这种密切的依存关系,说明秘书部门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服从和服务于领导及领导工作的。因此,辅助性是秘书部门的天然属性。 2.辅助性是领导工作对秘书工作的必然要求 领导者总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抓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上。因此,领导工作中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就需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即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来承担。 3.辅助性是由秘书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无论在组织纵向还是横向的管理层次中,秘书部门都处于枢纽地位。这种地位决定了秘书人员可以参加领导集体中的一些重要决策活动,提供一些事关全局的方案和意见。但秘书在领导决策的整个活动中,不居主导地位,只做参谋而不能决策,只可参与而不能干预,只是分忧而不能分权。因此,秘书部门所处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它的本质属性就是辅助性。 经典真题 (判断)秘书工作的本质属性是服务性。( ) 【答案】错误。解析:秘书工作的本质属性是辅助性。故本题判断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