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立华汇校评注
页数:857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1011534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胡适《四十自述》的集大成者,共分三册:册是《四十自述》的手稿影印和简体释文,第二册是《四十自述》的初刊影印和初版影印,第三册是《四十自述》的简体定本和汇校评注。简体定本以亚东初版为底本,以手稿和《新月》初刊本为主要参校本进行校勘评注。注释内容包括文字标点、词语文句、行款格式、人物事件、文化知识、改笔研究等,举凡一般读者可能会遇到的阅读障碍和应当了解而未必了解的信息,均有注释。简体定本《四十自述》每一章章前有评,章后有注,对80余年来先后出版的70多种《四十自述》进行汇校评注,准确翔实,探微索隐,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
作者简介
张立华,编审,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学教育出版和胡适研究等。曾在大学任教多年,讲授训诂学、文献学等课程。从事出版工作以来,先后任杂志社总编辑和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已出版的著作和主编的图书有《胡适手稿》(四色线装48册,载入2015年《中国出版年鉴》)、《唐碑论语译释》(双色线装4册)、《学海通鉴》《中国哲理诗话》等百余种,发表学术文章近百篇。《灵犀风骚——张立华研读古诗二十讲》已由中国教育电视台网络国学台录制播出,书稿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特色
1、评注伟人的教育自传——成功之道助你登上理想的峰巅 《四十自述》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书中充满胡适先生特有的儒雅、睿智、幽默的文人气息。 2、准确详实、探赜索隐——胡适之学术研究手头第一之书 本书汇校评注,准确翔实,探微索隐,是了解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前半生家庭生活、社会背景、学术交往、朋情芥契的珍贵资料。 3、传世经典的初刊初版——史料典藏具有无限升值的空间 简体定本以亚东初版为底本,以手稿和《新月》初刊本为主要参校本进行校勘评注。将手稿、初刊、初版影印与简体标点、汇校评注珠联璧合,读者既可以从中窥见《四十自述》的庐山真面,又可以欣赏胡适先生的手泽。书中彩色影印的手稿和双色影印的初刊、初版本,又极具收藏价值,是收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4、解读大师的亲笔手稿——契悟匠心步入妙笔生花的法门 读者可从改笔中觅到传记文学的写作钤键,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提高自己的文学、史学修养和写作水平。
目录
上 册
卷首寄语
凡例
《胡适〈四十自述〉手稿汇校评注》序
自述的目次 第一次拟稿
自序
一个狄克推多
我的家乡
我的父母
一个无神论者
在上海(一)
“穈先生”
在上海(二)
我怎样到外国去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中 册
初刊影印
封面…………《新月》第三卷第一号
我的母亲的订婚…………《新月》第三卷第一号
封面…………《新月》第三卷第三号
九年的家乡教育…………《新月》第三卷第三号
封面…………《新月》第三卷第四号
从拜神到无神…………《新月》第三卷第四号
封面…………《新月》第三卷第七号
在上海(一)…………《新月》第三卷第七号
封面…………《新月》第三卷第十号
在上海(二)…………《新月》第三卷第十号
封面…………《新月》第四卷第四号
我怎样到外国去…………《新月》第四卷第四号
封面…………《东方杂志》第三十一卷第一号
逼上梁山…………《东方杂志》第三十一卷第一号
初版影印
封面…………亚东初版
目次…………亚东初版
自序…………亚东初版
著者的父亲…………亚东初版
著者的母亲…………亚东初版
四十岁的著者…………亚东初版
序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亚东初版
(一)九年的家乡教育…………亚东初版
(二)从拜神到无神…………亚东初版
(三)在上海(一)…………亚东初版
(四)在上海(二)…………亚东初版
(五)我怎样到外国去…………亚东初版
版权页…………亚东初版
封面…………中国新文学大系初版
版权页…………中国新文学大系初版
逼上梁上…………中国新文学大系初版
下 册
自 序
序 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
第一章 九年的家乡教育
第二章 从拜神到无神
第三章 在上海(一)
第四章 在上海(二)
第五章 我怎样到外国去
第六章 逼上梁山
附 录 一个狄克推多
版本简称
后 记
节选
评述 “序”是著作的钥匙,“序”是作者的名片,故曰:“善读书者善读序。”尤其是作者的自序,更要先读善读。俚语云:“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一部书的自序,就是作者“出手”的第一个动作,明眼的读者一看“自序”就可以知道作者有没有“金刚钻儿”,能不能干“瓷器活儿”,甚至可以预判这“瓷器活儿”干得怎样。一般来说,如果一部书,既没有自序,也没有他序(包括类序的弁言、前言、说明等),那这部书的价值可能就要打折扣了。 胡适在这篇《自序》的手稿中劝朋友写自传时,只提到林长民一人,这与手稿首句“十年中”“常常劝”不相符——好像是说,“十年中”“常常劝”的只有林长民一个人,这显然不合文意。因此,发表时增加了劝梁启超、蔡元培、张元济、陈独秀等很多朋友写自传,这不仅拭去了初稿的白璧微瑕,而且也使内容更为丰富充实了。 胡适先生不仅劝名人朋友写自传,而且率先垂范,亲自写自传,这对被劝写自传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名人的自传虽然很有价值,但名人写自传却并不容易。一是名人太忙,很难有大段的时间;二是名人追求较高,不肯率尔操觚;三是名人顾忌太多,不仅关乎自身的名望,而且还涉及其他人,彰显与隐微的尺度难以把握。因此,真正由名家亲自写的自传并不 多——很多所谓的“自传”,实际上是由“枪手”代做的。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虽然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也没有全部写完,但它却是作者亲自下功夫写的名副其实的自传,它也因此成了白话自传的典范。 正文 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一〕。不幸的很,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终不肯下笔。最可悲的一个例子是林长民先生〔二〕,他答应了写他的五十自述作他五十岁生日的纪念;到了生日那一天,他对我说:“适之,今年实在太忙了,自述写不成了;明年生日我一定补写出来。”不幸他庆祝了五十岁的生日之后,不上半年,他就死在郭松龄的战役里,他那富于浪漫意味的一生就成了一部人间永不能读的逸书了! 梁启超先生也曾同样的允许我〔三〕。他自信他的体力精力都很强,所以他不肯开始写他的自传。谁也不料那样一位生龙活虎一般的中年作家只活了五十五岁!虽然他的信札和诗文留下了绝多的传记材料,但谁能有他那样“笔锋常带情感”的健笔来写他那五十五年最关重要又最有趣味的生活呢!中国近世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就都因此受了一桩无法补救的绝大损失了。 我有一次见着梁士诒先生〔四〕,我很诚恳的劝他写一部自叙,因为我知道他在中国政治史与财政史上都曾扮演过很重要的脚色,所以我希望他替将来的史家留下一点史料。我也知道他写的自传也许是要替他自己洗刷他的罪恶;但这是不妨事的,有训练的史家自有防弊的方法;最要紧的是要他自己写他心理上的动机,黑幕里的线索,和他站在特殊地位的观察。前两个月,我读了梁士诒先生的讣告,他的自叙或年谱大概也就成了我的梦想了。 此外,我还劝告过蔡元培先生〔五〕,张元济先生〔六〕,高梦旦先生〔七〕,陈独秀先生〔八〕,熊希龄先生〔九〕,叶景葵先生〔一〇〕。我盼望他们都不要叫我失望。 前几年,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发愤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自传,我读了很感动,认为中国妇女的自传文学的破天荒的写实创作。但不幸她在一种精神病态中把这部稿本全烧了。当初她每写成一篇寄给我看时,我因为尊重她的意思,不曾替她留一个副本,至今引为憾事〔一一〕。 我的《四十自述》,只是我的“传记热”的一个小小的表现。这四十年的生活可分作三个阶段,留学以前为一段,留学的七年(一九一〇—— 一九一七)为一段,归国以后(一九一七——一九三一)为一段。我本想一气写成,但因为种种打断,只写成了这第一段的六章。现在我又出国去了,归期还不能确定,所以我接受了亚东图书馆的朋友们的劝告,先印行这几章。这几章都先在《新月》月刊上发表过,现在我都从头校改过,事实上的小错误和文字上的疏忽,都改正了。我的朋友周作人先生,葛祖兰先生〔一二〕,和族叔堇人先生〔一三〕,都曾矫正我的错误,都是我最感谢的。 关于这书的体例,我要声明一点。我本想从这四十年中挑出十来个比较有趣味的题目,用每个题目来写一篇小说式的文字,略如第一篇写我的父母的结婚。这个计画曾经得死友徐志摩的热烈的赞许,我自己也很高兴,因为这个方法是自传文学上的一条新路子,并且可以让我(遇必要时)用假的人名地名描写一些太亲切的情绪方面的生活。但我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谨严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这一变颇使志摩失望,但他读了那写家庭和乡村教育的一章,也曾表示赞许;还有许多朋友写信来说这一章比前一章更动人。从此以后,我就爽性这样写下去了。因为第一章只是用小说体追写一个传说,其中写那太子会颇有用想像补充的部分,虽经堇人叔来信指出,我也不去更动了。但因为传闻究竟与我自己的亲见亲闻有别,所以我把这一章提出,称为“序幕”。 我的这部《自述》虽然至今没写成,几位旧友的自传,如郭沫若先生的〔一四〕,如李季先生的〔一五〕,都早已出版了。自传的风气似乎已开了。我很盼望我们这几个三四十岁的人的自传的出世可以引起一班老年朋友的兴趣,可以使我们的文学里添出无数的可读而又可信的传记来。我们抛出几块砖瓦,只是希望能引出许多块美玉宝石来;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一六〕。 胡 适。 二二,六,二七,在太平洋上〔一七〕。 注释 〔一〕胡适为什么劝人写自传 英国历史学家、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说:“历史是无数传记的结晶,世界历史就是大人物的传记。”(《关于英雄》)然而,中国的传记却十分贫乏,多为史家所撰之短传略传,缺乏长篇传记,尤其缺乏长篇自传。适之先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一九一四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记中写道: 东方无长篇自传,余所知之自传,惟司马迁之《自叙》,王充之《自纪篇》,江淹之《自叙》。中惟王充《自纪篇》最长,凡四千五百字,而议论居十之八,以视弗兰克林之《自传》尚不可得,无论三巨册之斯宾塞矣。(《胡适日记全集》第一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506页) 适之先生认为:“吾国人自作年谱、日记者颇多。年谱犹近西人之自传矣。”但正如梁实秋先生所说:“年谱一类的作品只是未锻炼的生料,中国文学家的传记可说是整个的没有发达。”(《现代文学论·六》)因此,适之先生才劝“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而手稿《自序》的开头只说:“近十年中,我常常劝中年以上做过事业的朋友写他们的自传。”却没有交代劝人写自传的原因,这就使读者感到突兀:“我”为什么要凭空劝朋友写自传呢?这些朋友又为什么要写自传呢?因此,适之先生在发表时做了修改,首先交代了这个原因—— “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才劝朋友写自传。这样一改,便因果分明,顺理成章了。 传记中最重要的是自传,尤其是名人的自传。因此,适之先生才不厌其烦地劝自己身边的名人写自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