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适著
页数:227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39059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 胡适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大师,时代变革的推动者,20世纪全世界很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胡适的学问与为人堪称知识分子的典范,李敖、唐德刚、季羡林等历史学家都对胡适极为推崇。他的成长和思想的形成经历,值得一看。
2. 胡适的传记和研究作品很多,而仅本书是亲笔撰写的传记,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有非常详细的回忆,和相当深刻的思考,是胡适传记作品中相当有价值的。
3. 作者所写传记,内容鲜活、语言质朴,文字中见亲切,让人感动。关于文学思想的阐述又精辟入里,入木三分。本书是作者成长和思想精髓的集合,是了解胡适生平与思想的必读本。
作者简介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 年12 月17 日生于上海,是20 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
胡适童年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14 岁到上海求学,开始接触新思想。20 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生,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后改读文科,25 岁时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受其“实验主义”哲学影响颇深。1917 年,27 岁的胡适回国,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成为文科教授。同年,他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后历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要职。1962年2 月24 日,胡适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台湾,享年72 岁。胡适去世时,蒋介石写挽联,评价其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的一生璀璨斑斓,曾与众多成就巨大的人物互相唱和:胡适虽然说过“不喜欢搞政治”,但他的一生都与政治密切相关,在台湾多年身处官场,还参加过总统竞选;胡适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史、哲、教育及社会活动方面都有巨大建树;他在任驻美大使时,与美国罗斯福总统、美国的国务卿及其司长、各国驻美使节都有交往。
以胡适的成就、影响力及对近现代中国之贡献,说他是拉开现代中国文明与进步、民主、自由幕布的先哲并不为过。
相关资料
一个处女怎好和一群强盗打交道
文 | 叶胜舟(公务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胡适不足26周岁,即在全国“暴得大名”。他曾以“暴得大名,不祥”一语自警、自省,仍躲不过各种势力怀着各种目的,将他作为一个标靶、箭垛,进行滔滔不绝的攻击。正所谓:“誉满天下,谤亦随之。”
过河卒子 忠而获咎
蒋介石在日记上评价胡适:“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升级,又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8月17日,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国防参议会最高会议,为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援助,压制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决定派胡适出使美国。一个处女怎好和一群强盗打交道 胡适成名45年,亲人、旧友、门生、同仁、粉丝等都曾对他撕破脸皮。“我挨了40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自由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文 | 叶胜舟(公务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胡适不足26周岁,即在全国“暴得大名”。他曾以“暴得大名,不祥”一语自警、自省,仍躲不过各种势力怀着各种目的,将他作为一个标靶、箭垛,进行滔滔不绝的攻击。正所谓:“誉满天下,谤亦随之。”
过河卒子 忠而获咎
蒋介石在日记上评价胡适:“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升级,又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8月17日,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国防参议会最高会议,为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援助,压制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决定派胡适出使美国。
《纽约时报》载文欢迎:“凡是知道胡适的美国人,都会因为胡适的新使命而欢呼。”日本媒体也非常关注,东京的《日本评论》献策:“日本需要派三个人一同使美,才可抵抗胡适。那三个人是鹤见祜辅、石井菊次郎、松岗洋右。鹤见是文学的,石井是经济的,松岗则是雄辩的。”
二战初期,美国反战情绪高涨,孤立主义盛行。1938年12月,胡适、陈光甫想方设法绕过美国中立法案,为中国争取到2500万美元的桐油贷款。1940年3月,胡适、陈光甫又为中国争取到2000万美元的滇锡贷款。两笔巨额贷款,鼓舞了中国军民士气,提升了中国国际信用。
胡适受命于国难、败军之际,又是“半路出家”干外交,凭借坦诚、学识、人脉,在美国学界、政界、舆论界声望甚隆。最深的人脉就是哥伦比亚大学同窗──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对胡适的印象极好,说:“胡大使名遍世界,今出任大使,必能更进一步促进中美之谅解。”王世杰也说,他亲见罗斯福给蒋介石的信上写有“于适之信赖备至”的赞语。1941年12月7日,罗斯福直接打电话给胡适,“方才接到报告,日本海空军已在猛烈袭击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全面抗战4年多,一直苦撑待变,也不单独宣战,如今终于松口气。12月9日,国民政府跟随美国正式对日宣战。
胡适日夜奔波,为国尽忠。他告诉夫人江冬秀:“到纽约六个月,只看一回戏,看一回电影,连老朋友过纽约,都顾不上照应。”据同行的张忠绂回忆,他们到美国后,凡事节俭,住最便宜的旅馆房间。胡适还主动提出自己不拿月薪,也谢绝英、美大学的高薪聘请。胡适在送“抗日战友”陈光甫的照片上,以《自提小照》诗明志:“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但胡适抗战时的言行,当年即受不少指责。概括有三:
其一,“汉奸”说,幻想对日求和。
“七七”事变之后,国民党高层、学者有主战、主和两派。汪精卫、周佛海、顾祝同、胡适、陶希圣等属于主和派,即所谓的“低调俱乐部”。
胡适认为,“与其战败而求和,不如于大战发生前为之。”1937年8月5日,他通过陈布雷向蒋介石上条陈,有条件地放弃“力所不及之失地”(即东三省),承认“伪满洲国”,从而“根本调整中日关系,消除两个民族间敌对仇视的心理”。8月6日,胡适再向蒋介石递交书面建议,强调与日本“有和平希望”。
8月7日,蒋介石在国防会议上,以“某学者”为名介绍胡适的主张,清醒判断“日本是没有信义的”。参谋总长程潜直斥其“汉奸”。会议以全体起立形式决定抗战,否决胡适等人的“主和”意见。
国力悬殊,主和派认为“战必大败”,主战派也对前景悲观。胡适在1937年7月31日的日记中记载,当日蒋介石夫妇约胡适、梅贻琦、张伯苓、陶希圣、陈布雷等人吃饭,“蒋宣言决定作战,可支持六个月,伯苓附和之。”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政府意志坚定,士兵英勇顽强,民众同仇敌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粉碎日本“一个月内,解决中国事变”的阴谋。胡适深受鼓舞,对抗战结局不再悲观,倾向“主战”。9月8日,他对汪精卫表明,“我的态度全变了。我从此走上了‘和比战难百倍’的见解。”
近代以降,日本对华狼子野心。甲午海战大胜后,更是贪得无厌,咄咄逼人。胡适幻想与日本求和,无异缘木求鱼,但与汪精卫、周佛海等人后期叛国罪行完全是两码事。陈布雷向蒋介石转交胡适、陶希圣“主和”之见时,附信明确反对,同时中肯评价是“忠诚迫切”。胡适使美之后,更以“过河卒子”自许自励,“低调同志”转变为“抗日斗士”。
其二,“沽名”说,到处演讲不管“正事”。
胡适任驻美大使4年有余,在北美各地开展民间外交、宣传中国抗战,演说400余次,确实蛮拼的。不少大学争相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仅1942年就接受10个。李敖对他这时期的工作和成就颇为认可,“在大使任上,胡适没有政治资源,只能到处演讲、交朋友,才有可能完成使命。”
胡适的演说也引起日本的惊恐。胡适日记中保存《纽约时报》1940年10月31日报道,转述东京英文《日本时报》评论,指责胡适以大使身份到处演讲,是刻意激起民众对日本的仇恨,并将美国引入与日本可怕的战争之中。
由此可见,胡适虽为一介书生,却是二战期间日本政府、日本媒体的“眼中钉”、“肉中刺”。他在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决不亚于正面战场一个整编师的军事“硬实力”。
但胡适的演说备受国内诟病,视为不务正业。1940年6月,蒋介石委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为处理对外借贷的“私人代表”出使美国,见面就批评胡适:“国内有人说你讲演太多,太不管事了。你还是管管正事吧!”
胡适后来继续演说,还有一个无奈缘由,就是深受宋子文排挤,无所事事。1940年10月,宋子文来美不久就致电蒋介石,参了胡适一本:“欲得美国切实援助,非空文宣传及演说所能奏效,务面向各政要及各界不断活动。”还鼓动蒋介石撤换胡适,“际此紧要关头,亟需具有外交长才者使美。”蒋介石下不了决心,宋子文不断催促。
宋、胡矛盾难以调和,蒋介石也有责任,任命就有问题。胡适是特命全权大使,宋子文是特命全权代表,两个“特命全权”,人为制造矛盾。1941年12月,宋子文被任命为外交部长后,排挤胡适更加有恃无恐。
1942年5月17日,胡适致信翁文灏、王世杰,吐槽“某公在此,似无诤臣气度,只能奉承意旨,不敢驳回一字。”也谈及辞职的两难:“我若求去,人必认为我‘不合作’,对内对外均费解释”,“我在此毫无用处,若不走,真成‘恋栈’了。”5月19日,胡适在日记中愤愤不平:“宋子文做了(外交)部长以来,他从不曾给我看一个国内来的电报。”蒋介石明确发宋、胡的电报,宋也不给胡看,而是直接复蒋。
其三,“无能”说,对美外交不力。
1941年9月,美国私底下绥靖日本,进行秘密谈判,盘算利己损华。11月22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召见中、英、澳、荷四国大使,通报美方草案。英、澳、荷无异议,胡适当即表示反对,要求面见罗斯福总统,陈述阻止美日和谈草案的理由。24日,胡适急电重庆当局:“情势紧迫,难于遏阻。”
蒋介石对此极为震怒。11月25日,电令胡适反对。26日,胡适代表国民政府向赫尔提出严重抗议,同日又与宋子文一起拜见罗斯福总统。由于英国首相丘吉尔与蒋介石、胡适的强烈反对,美国政府慎重考虑,26日决定撤销与日本的妥协方案。中美同盟由此巩固,远东战局虽苦但翻盘概率大增。
11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本月反省录”中痛批胡适“无胆、无能”,“倭派专使来栖赴美交涉,彼仍抄袭甲午战争时迁就列强……此等官僚与政客,无胆、无能而不愿为国家略费心神,凡事只听其成败,是诚可痛、可悲之至也。”
学者余英时的评价与蒋介石截然相反,认为胡适在此事上为中国抗战立下大功,“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后谈判的破裂,与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持是有关系的。”这就是有名的“最后一分钟强烈争持”出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理毕尔在《罗斯福总统与大战之序幕》著作中,从另外一个视角评价胡适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大使任内,运用一切方式和力量推动美、日交恶,是众所周知的。他一心一意要把美国带进太平洋大战,使中国可以有‘翻身’的机会。”
飞鸟未尽,良弓已藏;敌国未破,忠臣获咎。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美国援华已是顺理成章,驻美大使更由苦差变成肥差。胡适捐躯赴国难,视“骂”忽如归,如今“桥”已铺、“河”方过,胡适这个“卒子”反而成了“弃子”。
1942年8月15日,国民政府以“心脏衰弱,不胜繁剧”为由免去胡适驻美大使职务。因不满胡适争取美援不力、站在美国立场处置国事,10月13日,蒋介石在日记“上星期反省录”中一笔抹杀,评价他“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
书生意气 反弹琵琶
儒家文化熏陶之“士”,七分可敬、两分可爱、一分可怜。
胡适是书生,非政客。有时追求独立思考、自由立场,难免不合时宜,不论得失,显得天真简单,“书呆气”十足。有三例为证。
例一:抗战不愿使美,为保自由身而本能拒绝。
1937年8月19日下午,蒋介石希望胡适以非正式外交使节身份前往美国游说。不愿当官的胡适第一反应情绪化,竟一口拒绝,理由是不知道去美国后“能做些什么”,也担心被人指责为逃兵,所以“我不愿离开南京,我愿与南京共存亡。”
政府高官们都头大、傻眼,不得不搬请胡适的得意门生、学术知己傅斯年客串“政治辅导员”,鼓动他为国效力。傅斯年一再苦劝,胡适就是不松口。最后傅斯年情真意切流下热泪:“要说我有先生的名望和地位,我就要去了,为了抗日……”胡适也是真性情,被此言此情打动,终于流泪答应,“现在国家是战时,战时政府对我的征调,我不敢推辞”。
1938年7月20日,在美国游说的胡适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希望他正式出任驻美大使。也是经朋友们劝说,磨磨叽叽一周后,胡适7月27日才回电:“国家际此危难,有所驱策,义何敢辞。”9月13日,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驻美大使,9月17日对外发布,胡适在17日的日记中写道:“二十一年的独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为国家牺牲了。”
例二:国难当头,劝学生安心念书。
“九一八事变”后,平津危急、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急!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清华大学救国会发布蒋南翔起草的《告全国民众书》,其中一句悲愤怒吼,成为不朽经典,全民共鸣:“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2月13日,胡适反弹琵琶,在《大公报》发表《为学生运动进一言》文章,在简短肯定“一二九运动”是“多年沉寂的北方青年界的一件最可喜的事”后,笔锋一转,切入主题。认为“罢课是最无益的举动”,“‘五四’以后,罢课久已成了滥用的武器,不但不能引起同情,还可以招致社会的轻视与厌恶”,指责“鼓动罢课的少数人全靠播弄一些无根的谣言来维持一种浮动的心理”。
国难深重,外侮内患。胡适担忧青年学生被政治口号迷惑,所以苦口婆心地劝解,“青年学生的基本责任到底还在平时努力发展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社会的进步是一点一滴的进步”,结果受到激进学生们的斥责。
一名热血青年基于“阻止了我们爱国心的沸腾”的义愤,给胡适写信送上“三字经”国骂,警告“往后若再撕毁关于爱国的通告,准打断你的腿,叫你成个拐狗!”落款为“将来杀你的人”。
北大学生李祖荫在《胡适受窘北大礼堂》中回忆,1934年秋季,胡适在北大三院礼堂召开的全校师生大会上讲演,“嘘声四起,加上喧哗,经久不息”。当时李祖荫站在讲台旁边,眼见胡适在台上面红脖子粗,他说一句,嘘声一阵。
胡适的学生邓广铭回忆,胡适到北大任教,直到二十年代,是在北大最大的三院大礼堂上课;三十年代改在稍小点的二院礼堂上课;抗战前夕,改在更小的红楼大教室上课。原因是前来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
胡适的“调理药方”,理性温和,少伤元气,“远水”不足以让热血澎湃的急性子解“近渴”。其实,蔡元培对学生运动的看法也有所保留,批评“因学生运动的缘故,引起虚荣心、依赖心,精神上的损失着实不少。”
李泽厚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认为,为寻找国家和个人的出路,“性急的年轻人一般很难满足于‘多研究些问题’和点滴改良,何况这种研究和主张改良并没带来多少成效,于是求‘根本解决’──进行阶级斗争自然地成了更富有吸引力的方向。”
例三:国共内战箭在弦上,写信劝毛泽东放弃武装。
1945年8月22日晚,胡适在美国与董必武长谈后,意犹未尽。24日致电毛泽东,以美国民主党大选获得政权、英国工党五十年和平奋斗成为多数党这两例,劝说“中共领袖诸公,今日宜审察世界形势,爱惜中国前途,努力忘却过去,瞻望将来,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大政党”,“万万不可以小不忍而自致毁灭”。
胡适此议不全是帮蒋介石忙。抗战结束时,国军兵力约430万,明显强于约130万的共军兵力。他的动机大致有三:其一,显示超党派,想走英美民主之路;其二,为天下苍生计,免内战之苦;其三,高估自己对蒋、毛的影响力,尝试调停。
中共“七大”后,毛泽东党内根基已固,羽翼已丰,逐鹿中原的雄心万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他眼中也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岂能轻从胡适书生之言,解除武装,自废武功,任人宰割?
阅思吾族史籍,笔者常抚卷感叹,儒家文化熏陶之“士”,七分可敬、两分可爱、一分可怜。文革初期,毛泽东、刘少奇早已水火不容,章士钊亦尝试调停,可与胡适尝试调停蒋、毛相印证。 学术公正 宽容大度
与鲁迅、郭沫若,如何交手?
自由需要宽容。1959年3月,晚年胡适在《自由中国》杂志发表了题为《容忍与自由》的文章,提倡“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与《论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异曲同工之妙。
某些权贵自以为永远正确,批评别人,往往高高在上,头头是道;被别人批评,就暴跳如雷,急于反击、打压。胡适有涵养,有雅量,对学生宽容大度,对论敌也宽容大度。1930年4月30日,他在致杨杏佛信中说:“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
自1924年始,左翼革命文学旗手鲁迅与右翼自由主义旗手胡适渐行渐远,鲁迅对胡适由褒而贬、由扬而弃。1925年5月11日,鲁迅因看不惯胡适“国人导师”的做派,写了《导师》一文,文末呐喊一声:“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1933年3月22日,又用“何家干”笔名发表《出卖灵魂的秘诀》,挖苦胡适“出卖灵魂”。
对于鲁迅的含沙影射、冷嘲热讽,胡适大度淡定,不急、不理、不驳。相反,在著作《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客观评价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称赞他“成绩最大”,“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
尤见正气凛然的是,鲁迅去世一个月后,胡适还为他主持公道。1936年11月18日,文坛“骂鲁第一人”的女作家苏雪林致信胡适,并附11月12日致蔡元培信,辱骂鲁迅是“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攻击“新文化产业,被左派巧取豪夺”。
胡适回信苏雪林的措辞理性、宽容:鲁迅“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深戒“旧文字的恶腔调”,“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1958年5月,胡适在台北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演讲时,依然肯定鲁迅在“新青年”时代,“是个健将,是个大将!”
郭沫若的品行气节素有争议,晚年更是彻底堕落为“党棍”。胡颂平在《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写道,1960年6月2日,胡适回忆:“郭沫若这个人反复善变,我是一向不佩服的。”
郭沫若信奉马克思主义,亲昵时曾搂抱亲吻胡适(徐志摩在场见证),翻脸时常公开辱骂胡适。1947年2月5日,郭沫若撰文《替胡适改诗》,把胡适的抗战诗句“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改了一字,“拼命”改为“奉命”,有意曲解胡适原意,讥讽他是为蒋介石奉命、为国民党卖命的“卒子”。
1948年2月12日,郭沫若写了《斥帝国主义臣仆兼及胡适》。3月1日,在香港《光明报》发表《驳胡适〈国际形势里的两个问题〉》。5月14日,又在香港《华商报》发表《〈三无主义〉疏证》的评论,攻击胡适“无耻!无耻!第三个还是无耻!”
但郭沫若才华横溢,例如学界推崇他在甲骨文领域的研究成果,是王国维之后的佼佼者。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分人文、数理和生物三组,遴选首届81名院士。人文组的遴选由胡适和傅斯年各拟一个名单,胡适提名17人,傅斯年提名21人,相同人选有15人,都提名郭沫若,英雄所见略同,亦可显二人胸怀。据夏鼐日记,中央研究院开会讨论时,会议主席朱家骅、萨本栋、吴有训等不支持,胡适等人力挺,坚持学术水准,抛弃政治偏见,郭沫若顺利通过票决,当选首届院士。
胡适还坚守着一条清晰底线:不论政治立场,爱护善待学生。清史专家戴逸北大求学时成绩优异,胡适赏识,曾邀其来胡府做客,因学生运动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胡适马上写信救援,戴逸在法院只待了三小时就安全获释。北大学生千家驹思想左倾,胡适为他介绍工作,推荐到北大兼课,还为他证婚。
两岸“公敌” 晚年凄凉
信息
本书特色
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
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袖、宗师,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
这部自传不仅完整地呈现了他40岁及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他的家乡、他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活动最多的北京,在此都有描述,这些成为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政治、舆论界的状况,民国时期文人中国梦的思路,当时知识分子寻求进步轨迹的重要内容。
目录
四十自述
自序
序幕我的母亲的订婚
第一章 九年的家乡教育
第二章 从拜神到无神
第三章 在上海(上)
第四章 在上海(下)
第五章 我怎样到外国去
第六章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
原书自序
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
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我的信仰
四十自述
自序
序幕我的母亲的订婚
第一章 九年的家乡教育
第二章 从拜神到无神
第三章 在上海(上)
第四章 在上海(下)
第五章 我怎样到外国去
第六章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
原书自序
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
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附录日本译《中国五十年来之文学》序
作品列表
生平年表 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