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晓春
页数:310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96093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锁定在明清时期科举文献考察。文献类别主要是科举教材、科举试卷和科举制度及相关科举文献资料。文献研究内容和范围是对明清时期湖南西部、贵州、重庆和广西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举学习课程、考试试卷和科考制度等相关文献进行收集、考古、整理、解读和综合分析。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晓春 男,1962年生,湖南靖州人,苗族,人类学硕士,马来西亚新纪园大学在读博士(PhD),副研究员。吉首大学特聘教授,湖南省语言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多学科、跨学科和跨文化理论研究,在语言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建筑人类学和过程人类学等方面取得较多的成果。现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要代表著作有《过程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生态建筑人类学——以干阑民居建筑为个案分析》《侗族干阑建筑生态适应研究——以桂北侗族干阑民居建筑为个案分析》,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多次荣获省、市科研成果奖。个人事迹在《中国民族报》《怀化日报》《边城晚报》及湖南电视台、怀化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作过专题报道。
范心恒 女,土家族,湖北建始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东方易经哲学、易经哲学管理;传统文化管理、企业伦理;经典文本商道分析。出版《语言民族志理论与方法》;主持并参与课题13项;发表中文论文及英文论文20篇。
目录
第一章八股文兴衰的历史争议/1
第一节科举制考试争议的开始/1
第二节 八股文起源说争议 /3
第三节 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之争议/8
第四节 宋代科举考试内容及其争议/26
第五节八股文形成过程与八股文争议的焦点/30
第六节重构北宋新经义学/34
第二章科举学方法论研究/38
第一节科举学文献方法/38
第二节科举学谱系方法/42
第三节科举学结构主义方法/44
第四节科举学解释方法/47
第五节 科举学与传统哲学的比较方法/53
第三章创造阅读与神圣的创作/58
节文本浅阅读与深阅读/58
节《师说》与八股文的历史渊源关系/64
第三节论韩愈《师说》八股文模式/74
第四节深阅读韩愈《师说》透析三段论/78
第五节神圣的创作与创造阅读的有机统一/81
第四章 儒教仪式与童蒙科举 /89
节儒家教化与圣教仪式/89
节儒家圣教:读书门法(一)/96
第三节儒家圣教:读书门法(二)/107
第四节童蒙文献研究/117
第五节《增广贤文》文献研究/121
第五章八股文创作方法/123
节《花样集锦》中八股文的创作方法/123
节 八股文创作与朱卷点评 /135
第三节 清代八股文小题正鹄点评 /153
第四节 明清科举试帖诗创作与文献/159
第五节八股文课艺结构分析法/170
第六章音韵学文献与诗律文献研究/176
节明清音韵学与诗歌文献研究/176
节音韵学概念的解释/182
第三节重新解释“古无轻唇音”命题/211
第四节重新认识轻重唇音分化的历史问题/214
第七章私塾教学与科举文献研究/223
节《千家诗》文献研究/223
节《唐诗三百首》文献研究/231
第三节 明清科举馆课文献拾遗 /240
第四节古典文本结构与八股文结构的解释/251
第五节古典结构主义分层解读——学者必以规矩/256
第八章〈清河堂诗钞〉文献珍藏版/260
节《清河堂诗钞》文献(一)/260
节《清河堂诗钞》文献(二)/264
第三节 清河堂赋 /275
第四节 圣孔子赋 / 278
第五节儒家赋 /280
后记/286
第一节科举制考试争议的开始/1
第二节 八股文起源说争议 /3
第三节 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之争议/8
第四节 宋代科举考试内容及其争议/26
第五节八股文形成过程与八股文争议的焦点/30
第六节重构北宋新经义学/34
第二章科举学方法论研究/38
第一节科举学文献方法/38
第二节科举学谱系方法/42
第三节科举学结构主义方法/44
第四节科举学解释方法/47
第五节 科举学与传统哲学的比较方法/53
第三章创造阅读与神圣的创作/58
节文本浅阅读与深阅读/58
节《师说》与八股文的历史渊源关系/64
第三节论韩愈《师说》八股文模式/74
第四节深阅读韩愈《师说》透析三段论/78
第五节神圣的创作与创造阅读的有机统一/81
第四章 儒教仪式与童蒙科举 /89
节儒家教化与圣教仪式/89
节儒家圣教:读书门法(一)/96
第三节儒家圣教:读书门法(二)/107
第四节童蒙文献研究/117
第五节《增广贤文》文献研究/121
第五章八股文创作方法/123
节《花样集锦》中八股文的创作方法/123
节 八股文创作与朱卷点评 /135
第三节 清代八股文小题正鹄点评 /153
第四节 明清科举试帖诗创作与文献/159
第五节八股文课艺结构分析法/170
第六章音韵学文献与诗律文献研究/176
节明清音韵学与诗歌文献研究/176
节音韵学概念的解释/182
第三节重新解释“古无轻唇音”命题/211
第四节重新认识轻重唇音分化的历史问题/214
第七章私塾教学与科举文献研究/223
节《千家诗》文献研究/223
节《唐诗三百首》文献研究/231
第三节 明清科举馆课文献拾遗 /240
第四节古典文本结构与八股文结构的解释/251
第五节古典结构主义分层解读——学者必以规矩/256
第八章〈清河堂诗钞〉文献珍藏版/260
节《清河堂诗钞》文献(一)/260
节《清河堂诗钞》文献(二)/264
第三节 清河堂赋 /275
第四节 圣孔子赋 / 278
第五节儒家赋 /280
后记/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