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戏曲与节日民俗研究

封面

作者:翁敏华,陈茜苑著

页数:384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732010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节日民俗角度切入, 研究两者的关系, 从剧演中了解节日的原有面貌, 了解其文化内涵和发展演变。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以传统节俗为线索, 共分为八章 ; 下篇以作家作品为线索, 共分为八章。

作者简介

  翁敏华,女,1949年生于上海。曾以知青身份上山下乡多年。198□年毕业于上海师大前身上海师范学院,获文学硕士(元明清曲学)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从事合作研究,担任客座教授。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完成国家最社科项目四项。业余喜欢写作散文随笔,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有百万余字。

  陈茜苑,女,1986年生于上海。□01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获民俗学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市普陀区回民小学科研室主任。曾承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的学生多元发展实践研究》、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学校发展研究”合作项目《基于民俗文化教育的小学实践活动课程再设计研究》,参与编写《民俗文化的力量》等著作。

本书特色

一部戏曲就是一幅生动的节日民俗画卷。穿过戏曲看生动、真实、可感的节日民俗图景。

目录

总序 / 叶长海

绪论 节日“画船”载着戏曲“佳人”袅袅前来

上篇

□□章 年节:除旧迎新与傩戏、 门神戏

 □□节 中国傩祭的戏剧性□化

 第二节 门神信仰与戏曲舞台上的门神形象

 第三节 新年习俗与年节演艺

第二章 元宵:生活中与舞台上的狂欢表现

 □□节 元宵节的历史沿革与民俗风情

 第二节 元宵节日社火活动中的队列行进演艺

 第三节 元宵“闹”剧与爱情剧

 第四节 上海地区的两项元宵民俗演艺

第三章 上巳:情人节、爱情剧的青春背景

 □□节 祓禊:求助生命的健康成长

 第二节 水滨嬉戏:欲求佳偶的绝好时地

 第三节 高禖:祈求子嗣的神秘力量

 第四节 元杂剧中的上巳意象与节俗文化的张扬

第四章 清明:关乎生命的两极——爱与死亡

 □□节 清明节及其前后的寒食、上巳

 第二节 几种清明剧的面貌及剧情概要

 第三节 由清明剧看宋以降的清明节

第五章 端午:南北节日风俗与蛇女戏文

 □□节 端午节俗及其文化内涵

 第二节 三部端午杂剧与北中国端午节俗

 第三节 白蛇剧的端午节背景与南方节俗风情

第六章 七夕:星辰崇拜与七夕剧

 □□节 节日流□及其文化内涵

 第二节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剧

 第三节 七夕节的稚儿崇拜及其在演艺中的投影

 第四节 七夕节能否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第七章 中秋:拜月情结与团圆戏

 □□节 中秋节及其节日民俗

 第二节 月神崇拜与民间俗信

第三节 从中秋奇俗“摸秋”说起

第八章 重阳:登高和崇高的审美指归

 □□节 重阳的节日文化内涵及其在中日韩的表现 

第二节 关于《东篱赏菊》杂剧

 第三节 重阳的节日偶像陶渊明

 第四节 屈原和陶潜之比较

下篇

□□章 关汉卿剧作中的节日景观

 □□节 寒食节与《调风月》

 第二节 《鲁斋郎》与清明节

 第三节 《望江亭》与中秋节

第二章 元代七夕剧《魔合罗》

第三章 《琵琶记》的两个节日及其人生况味

 □□节 清明:绿杨高映画秋千

 第二节 中秋:此生此夜不长好

第四章 汤显祖《紫钗记》中的节日意象及其节日观

 □□节 新年——人生崭新一页的意象

 第二节 元宵——天赐的良宵与良缘

第三节 寒食——折柳生离甚于死别

 第四节 怀念——秋节七夕、 中秋和重阳

第五章 《长生殿》的李杨爱情与节日情缘

 □□节 四大节日背景

 第二节 两位民间俗神

第六章 《桃花扇》的时间节点与离合兴亡

 □□节 两番清明上巳天,寄予几多离合情

 第二节 节闹端午一年年,党争抢女乱哄哄

 第三节 前后两中元,祭罢“北明”祭南明

 第四节 正月人日至元宵,隳败消歇看尔曹

第七章 水浒剧中的节日英雄与李逵形象

 □□节 《李逵负荆》的狂欢化品格

 第二节 《黄花峪》与《宋公明闹元宵》

 第三节 李逵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第八章 骂俗与骂戏的节日文化背景

 □□节 节日骂俗的狂欢性质与巫术性能

 第二节 骂戏背后的节日文化与民俗内涵

 第三节 从《王婆骂鸡》看节日活动中的民间骂戏

结语一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结语二 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校园里的传承与发展

——以三月三女儿节进校园的实践为例 / 陈茜苑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戏曲与节日民俗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23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