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学衡派”与近代中国大学教育

封面

作者:朱鲜峰

页数:26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52451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目前,以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为代表的“学衡派”力主“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本书以“学衡派”的人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为研究中心,对这一学派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目前的地位与贡献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本书充分利用哈佛大学、浙江大学、中正大学等高校的档案等史料,梳理了“学衡派”成员求学与执教的经历;充分借鉴文史哲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学衡派”置于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的政治、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

作者简介

朱鲜峰,1989年生,湖南汝城人,浙江大学教育学学士、博士(直博),2014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联合培养一年。现任职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教育史、思想史。

本书特色

鲁迅曾说:“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鲁迅(不)佩服的“学衡派”诸公,真像他所言如此不堪么?
本书以严谨细致的研究,展示梅光迪、吴宓等“学衡派”诸公的另一面。
与“激进”的五四新文化派相对,“保守”的“学衡派”不“保守”,
在“西学”与“国故”间,他们求索道路,成风化人,复兴民族。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史料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初露头角:留美学生与“学衡派”的发轫

一、“学衡派”成员与传统人文教育

二、留美学生与“两种文化”

三、梅光迪、吴宓等人在哈佛大学

第二章 风云际会:“学衡派”与东南大学

一、东南大学与20世纪20年代高等教育格局

二、《学衡》的创刊与“学衡派”的教育主张

三、“学衡派”与东南大学的人文教育

四、东南大学风潮与“学衡派”的困境

第三章 群英散落:“学衡派”的分流与重组

一、“学衡派”与东北大学

二、吴宓与清华大学

三、中央大学与“学衡派”的重组

第四章 东山再起:“学衡派”与浙江大学

一、“学衡派”的阵地转移及其动因

二、“学衡派”与浙江大学的人文教育

三、“学衡派”与抗战后方学术圈

第五章 别求新声:胡先骕与中正大学

一、中正大学的创办与胡先骕的上任

二、文化与政治之间:胡先骕的办学理念与实践

三、“《民国日报》事件”与胡先骕的办学困境

第六章 曲终人散:“学衡派”的谢幕

一、萧墙之内:“学衡派”的隐忧

二、梅光迪病逝与“学衡派”的再度分裂

三、“学衡派”与武汉大学

结语

一、“学衡派”的人文教育理念剖析

二、“学衡派”与中西人文教育传统

三、“学衡派”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政治文化语境

四、“学衡派”的教育成就与局限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节选

偶然间翻检出本科期间的读书笔记,思绪又回到十余年前。当时读到郭汾阳先生关于“学衡派”的文章,顺手摘抄了一部分。那时自然未曾料想,这一则短短的笔记竟会成为撰写本书的发端。
2011年秋,我有幸拜入肖朗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考虑到“学衡派”与浙江大学的渊源,以及我个人的研究兴趣,导师决定让我以“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学衡派’”为主题开展博士论文的写作,这一学派也由此走进我的学术生活。
题目定下之后,资料收集和论文撰写工作随之展开。当我在图书馆的一堆外文书中找到梅光迪的藏书时,那段历史仿佛也向我敞开了。暗红色的封面已多有磨损,衬页上白璧德的笔迹与梅氏的钤印却依然如初,令人激动不已。不过,发现新材料的兴奋往往很快就被组织材料的焦虑所冲淡。由于自己素乏捷才,经常为了一个用词反复斟酌,个别表述甚至是“旬月踟蹰”,论文的写作也因此旷日持久。为便于推敲文句,我一度放弃用电脑撰写初稿,回归原始的手写。博士论文完成时,也留下了厚厚的一叠“手稿”。
博士论文答辩通过后,我仍一直留意相关研究动态。在这期间,也发现了原稿的一些问题。趁着修订出版的机会,我再次通读全文,除订正错漏之处以外,又进一步润色文句、核实引文,并根据新见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文稿内容做了适当增补。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学衡派”与近代中国大学教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1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