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齐素玲
页数:327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559112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尹达(1906年10月17日—1983年7月1日) ,原名刘燿,又名刘虚谷,字照林,笔名水牛。中国近现代考古学家、历史学家。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尹达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副部长和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兼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从1955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主编过《历史研究》杂志,参与主持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建馆工作。1979年和1983年,被推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80年被选为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初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还曾当选为、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年7月1日,尹达不幸病逝,享年77岁。
尹达在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研究、史学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中,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延安工作期间撰写的《中国原始社会》一书,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的有益尝试。此外还有《新石器时代》《中国史学发展史》等著作。
作者简介
齐素玲,1963年出生于河南省滑县白道口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曾任滑县县委党史编辑、滑县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兼关工委办公室主任、滑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20世纪八十年始文学创作,小说、散文、专题、论文、文史资料等散见于《河南日报》《党史博览》《名人传记》等报纸杂志。曾出版纪实文学《赵毅敏》、小说《红颜》、文史长卷《厚重滑州》、散文集《智海观澜》等。
本书特色
尹达(1906-1983年),中国近现代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在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研究、史学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中,为中国的史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先后参加了安阳后冈遗址、浚县辛村和大赉店遗址、安阳同乐寨遗址、安阳西北冈殷代墓地、山东日照两城镇等处的考古发掘工作。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 《尹达传(从考古到史学的研究之路)》是关于尹达的传记。 为尹达作传,也是与尹达心灵世界对话的过程,从一些真实的过往,来剖析人性的真伪,社会的百态,本书让读者觉得历史比小说更好看,更值得人们考量、遐想。
目录
一 焜燿之意
二 厚重底蕴
三 三岁发蒙
四 熬干灯了
第二章 裂变时代 矢志不渝
一 预科记往
二 古史
第三章 无字地书 潜心考古
一 初识殷墟
二 奉天探监
三 独当一面
四 卫袝启示
五 穿凿宫殿
六 疑现王陵
七 石虎之夜
八 守土有责
九 功不可没
十 王陵定论
十一 衣锦还乡
十二 发掘日照
十三 挑战“”
十四 李济饯酒
第四章 烽火年代放歌
一 投奔延安
二 兄妹重逢
三 回乡取书
四 先锋归来
五 情深意长
六 著书立说
七 峥嵘岁月
八 惺惺相惜
九 坚如磐石
十 北方任教
第五章 迎接黎明接收
一 接收故宫
二 绸缪史学
三 文物归公
四 喜从天降
第六章 史海斑斓 规划远景
一百废待兴
二 任重道远
三 红山文化
四 重操旧业
五 驳斥旧说
六 青岛寻亲
七 搭架招人
八 远景规划
九 扛鼎巨著
十 瓦罐排队
十一 解决分歧
十二
十三 轻装上阵
十四 秉公办事
十五 史稿出炉
十六 回顾展望
十七 配套成龙
十八 访问缅甸
第七章 风骨著史 丰碑留青
一 风云悸动
二 引火烧身
三“干校”生活
第八章 忍辱负重 砥砺前行
一 忍辱负重
二 重整旗鼓
三 时不我待
第九章 恣意乡愁 厚土留香
一 应邀赴郑
二 母校演讲
三 衷心愿望
四 寂寥乡风
五 骄子归来
后记
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