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生活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封面

作者:程碧

页数:301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306816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几年,人们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物质层面有一个飙升期,而后突如其来的疫情又多少打击了这一现状,我们会经历一个内心失衡、感到迷茫的阶段。

未来会怎样?

《生活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适合经历了疫情后的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不是一本空想的鸡汤文学,而是作者有亲身经历的积极生活的书。16、7岁的时候,程碧就想当作家,一直到30岁才出版本书。而后又创办了图书公司。这是程碧的第三本书了。

她想表达的是,无论外界的环境怎么变,生命的本质还是要去努力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选择一件你喜欢的事情持续做下去,一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步履不停,远处会有美好的事情等着你。这一路会经历很多暗淡时刻,但每一步都离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近。

全书总共分了4个大部分,书写了生命中一些奇妙的事情:那些温馨难忘的旧日时光;那些生命中无用却动人的小事;那些与食物有关的生活;还有那些为了梦想努力工作的日子。

知名插画师三乖为本书倾情创作了50余幅精美插图。全书彩色印刷。

作者简介

程碧, 作家, 诗人, 捧读文化创始人编辑。生于山东青岛, 现居北京。作品曾发表于《青年文学》《青岛文学》等文学刊物。2019年出版图书《林徽因传: 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 成为年度畅销书, 并荣登该年度“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新书榜中榜”。同年出版的《三毛传: 你松开手, 我便落入茫茫宇宙》被美国纽约法拉盛图书馆收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点读书等大众媒体曾对行。此外曾主编畅销图书《地球旅馆》系列、《我要对你做,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 美的情诗》《我允许你, 在我心上行走: 美的情书》等。

本书特色

本书以优美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生活中温暖的小事,意在传达积极努力的生活态度和正能量。全共分四部分,书写了生命中一些奇妙的事情:那些温馨难忘的旧日时光;那些动人的小事;那些与食物有关的生活;还有那些为了梦想努力工作的日子。全书涉及生活中的美好、美食、美物、美景,除文字外,知名插画师三乖为本书倾情创作了50余幅精美插图。传达了“生活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积极的价值观。

目录

序言:我总是为我的梦想买单,我不欠夜晚任何东西

PART ONE 工作的女人

城市的灯火

Go Working

因为喜欢,所以愿意亲力亲为

工作的女人

每个有想法的人类都需要一间工作室

学会在无人支持的状态下工作

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效果

上帝从未许你一座玫瑰园

你在内心安置一个梦想

要努力活得丰盛

相信你当下的智慧

我们正处在一个不多说几个0就活不下去的时代

伍迪·艾伦电影里的两个女人

一生都在工作的老太太

PART TWO Little Things

停下来,欣赏一棵树

买花送给自己

阅读是一种秘密的欢愉

人类脆弱,需要一个温暖的小窝;

又因孤独,摆满心爱之物

人生啊,走着走着就老了

为平凡的生活寻找一点诗意

如同清泉流过心底

人活在世上的品相

一件Marc Jacobs风衣

爱恨高跟鞋

拥有一台小小缝纫机

我曾亲手制作过一件婚纱

城市凌晨四点

对于住在北方冬天的人来说,旅行是一次解冻

在你生活的城市旅行

逛市集

偶遇的快乐总比事先安排的妙

乘慢火车去旅行

PART THREE旧日时光

雨衣

猫眼石和圆珠项链

与母亲一起贴一本手工相册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父母讲小时候的荒唐事

姥爷的战争

与动物有关的幼年时光

好日子里总有一只猫

我们努力追求的,其实是我们最初所拥有过的生活

香港·最初的旅行记忆

PART FOUR厨房里的哲学家

每个孤独的人都要吃饱

冰箱里塞满食物的安全感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

早安晨之美

享受食物本来的味道

铁板鱿鱼

椰子油煎杏鲍菇

烘培是一部人生哲学

后记:生活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前言

序言:

是为我的梦想买单,我不欠夜晚任何东西

台北在下雨。

我刚刚从台南的海边回来,台北依然在下雨。

我坐在二楼的咖啡座刚刚读完一本繁体版的书,这是个工作日,咖啡店只有我一个人。连续几日在台东和台南旅行,经过茫茫的洋海岸线和旷阔的沿海公路,又回到台北的盆地城市里。现在是冬季,地球上各个大都市的忙碌都是一样的,人们撑着伞快速走过红绿灯,走过街角,转个弯就消失了。

明天我就要离开这座城,透过咖啡馆的玻璃窗看着外面的广告招牌,一边喝着果汁一边敲着字,作为我第三本书的开始。我喜欢在旅行的时候写一点什么,当我回头再看那些只言片语的时候,它会帮我忆起那些为那种“成名趁早”的少年作家。但当作家的梦想一直

蠢蠢欲动,我知道这个梦想很奢侈,纵然心中向往,也

不敢贸然讲出,它一直埋在我心里等待合适的温度发芽。

我怀揣着它就像揣了一只气球,这些年来东躲,尽

力保护它,生怕碰到尖利的东西,把它刺破。那么一来,

之前积攒的所有能量也就都尽弃了。不过,我深知,

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周遭环境的变化,我的气球被刺

破的可能性更大了。为了保护它,我搭建了一所透明房子,

我和我的气球躲在里面,我可以看到外面发生的一切,

但不让它们我,侵蚀我。这样,我们才能同时活下来。

但有时候,它也像一块硬石硌着我的心口。

这样过了十多年之后,我才在先生的鼓励下写出了人

生中的本书《林徽因传: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

在写作那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是忐忑的,修修改改

写了一年多才交稿。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去图书馆用双背回一资料,还没有走到家,双的带子就

被压断了。每当写累了停下来,我就会茫然地看着窗外飞过的鸟儿,不知道那些文字会有怎样的命运。但幸运的是,它在出版后很受欢迎,一路闯入各大畅销书榜,我也常常会收到读者发来的私信,跟我讨论书的内容。在我毫无预期的情况下,它还获得了一些奖项。这些奖项不论大小,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激励。

隔了一年,我又出版了我的第二本书《三毛传:你松开手,我便落入茫茫宇宙》。在书出版一年后的某个清晨,我迷迷糊糊地拿着手机去洗手间,一条微信的未读提示跳了出来——是在美国的朋友发给我的照片。他说在纽约的华文图书馆——法拉盛图书馆看到我的书了。我看着照片中《三毛传》和其他华语作家的书并排陈列在新书架上,封面上贴的图书收藏标签是一种天空般悦目的淡蓝色。那种远隔重洋被朋友遇见自己作品的幸福感,让人无法继续入睡。我想,写作的好处大概就是这样,当你离开那本书的写作状态很久之后,它仍然像个离家的游子,时不时地会传递消息回来,与你互动。

出版过两本书之后,我越来越珍视我的作家职业。写作是我的理想生活,它带给我愉悦的同时也让我明白,

如果你想享受某件事带来的荣耀,就要为此付出精力和

劳动。当今,人们了解世界的途径越来越多,新的媒体

层出不穷,一些“聪明人”越来越快速地制造着各种知

识,恨不得给用户直接破开脑壳去。以前是一个人

活成一支队伍,现在是一支队伍伪装成一个人,单打独

斗的作家终于成为了一个古老的职业。但就是这么一个古老的职业,在一次次新浪潮的冲击下非但没有被取代,

反而越来越。也许阅读纸质书在未来会成为一件奢

侈的事情。但它就像灯塔水母一样,看似柔弱却有永生

的基因。

我不是那种早慧的天才少年,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人

生目标。写作的种子在我十七八岁的时候了我的心

里,但一直到了25岁才开始萌芽。这个过程很长,又过

了许久,才在我面前勉强露出一个模糊的轮廓。直到30

岁,我才开始正式出版了自己的作品。这样一条路在不

知不觉中竟然走了十多年。有时候我想是不是因为从小陪伴我长大的书都是童话书的缘故?为什么家长没有给我读更有“深度”的书呢?那样我可以更早一些思考人生,也许更早几年成为现在的我。可是转念一想,也许每个生命自有安排,生命中的每个节点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不能早也不能晚,才能成就现在的自己,我就是那个慢熟的人。

当你回头看时,就会发现,不管人生中经历了多少不愉快,能记住的都是愉悦的事情。所以这本书中,我写了生命中诸多美好的事情——那些旧日时光;那些生命中一些无用却动人的小事情;那些与食物有关的生活;还有那些为了梦想努力工作的日子……过往的每一件事情,每一次细微的感悟,都我成为现在的我。我尽可能少地关注消极的事情,正如帕慕克所说的:“从20岁开始,我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个可以保护我免受各种灾难和不幸的无形盔甲。这种感觉还告诉我,过分关心他人的不幸也可能让自己不幸,还可能导致我的盔甲被刺穿。”当我敲下这本书早的两段文字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写作是停止的。今年,当我将它完成,已经隔了很长时间了。这段时间里世界又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可以在台北自由旅行了。但我还是用了初写下的那两段文字作为这本书的开头,新的与初的文字重新链接了起来。

我想,只要自己不放弃一件事,会找个合适的机会画成一个圆。就做一只蜗牛也好,尽管慢,只要不停下来,顺着想要的生活一路留下痕迹就好。

节选

城市的灯火

你喜欢夜晚吗?喜欢,但是得灯火灿烂。

——《玫瑰人生》词作者、演唱者伊迪丝·琵雅芙

在一家社交网站上看到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爱上一座

城的?

我在心里回想了一下,那些理想啊、前途啊,这些人

生中的大主题在心里一一闪过又消失后,就只剩下“午

夜那些隐藏在树叶中的路灯发出的光”定格成了答案。

我在回复:因为午夜那些隐藏在树叶中的路灯发

出的光。

那大概是在2007年,我毕业后不知道要做什么,就回老家去了舅舅朋友的公司做设计,每日的工作是在餐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生活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1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