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魏义霞
页数:48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102290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康有为与谭嗣同思想比较研究》分别从哲学观、仁学观、科学观、平等观、启蒙观、大同观、宗教观、佛学观、孔学观、国学观、经典观、诸子观和庄子观等方面对康有为和谭嗣同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涵盖哲学、政治、宗教、国学、文化等多个领域,是首部对康有为与谭嗣同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学术著作。在对两人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既比较研究康有为、谭嗣同思想之同,又比较研究两人思想之异。在此基础上,探究康有为、谭嗣同思想同异背后的根源,进而揭示两入思想同异说明的问题和带来的启示。
作者简介
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独立出版《中国近代哲学的宏观透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七子视界——先秦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理学与启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儒家的和谐理念与建构》(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平等与启蒙——从明清之际到五四运动》(中华书局2011年版)、《妙语联珠——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近代国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Fate《Springer2017年》和《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等学术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目录
第一节 近代哲学视域
第二节 戊戌启蒙视域
第三节 康有为与谭嗣同
第二章 康有为与谭嗣同哲学观之比较
第一节 英雄之所见略同
第二节 哲学之独特形态和意蕴
第三节 近代哲学的时代精神
第三章 康有为与谭嗣同仁学观之比较
第一节 仁之本原地位
第二节 仁之平等内涵
第三节 仁之泛爱情怀
第四节 仁之大同境界
第五节 仁之中西维度
第六节 仁学之辨析
第四章 康有为与谭嗣同科学观之比较
第一节 以太、电、力
第二节 星云假说、牛顿力学和科学技术
第三节 人种学、营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
第四节 自然科学情结及其误区
第五章 康有为与谭嗣同平等观之比较
第一节 对平等的论证
第二节 相同的根基和本质
第三节 权利与状态
第六章 康有为与谭嗣同启蒙观之比较
第一节 相同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迥异的理论来源
第三节 殊途的路径设计
第四节 “夫为妻纲”与“君为臣纲”
第七章 康有为与谭嗣同大同观之比较
第一节 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相同点
第二节 大同的近代形态及其意义
第三节 大同近代形态的第一阶段及其误区
第四节 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不同点
第五节 大同近代形态第一阶段的两种样式
第六节 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关系
……
第八章 康有为与谭嗣同宗教观之比较
第九章 康有为与谭嗣同佛学观之比较
第十章 康有为与谭嗣同孔学观之比较
第十一章 康有为与谭嗣同国学观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康有为与谭嗣同思想比较研究》: 一、以孔学整合中国固有之学的文化观 正如近代意义上的国学的基本含义是中国固有之学一样,对中国固有之学的透视是近代国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因为如此,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观就包含着对中国固有之学的理解。在这方面,两人都将孔子奉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孔教、孔学称谓并整合诸子百家。这使康有为、谭嗣同同调,建构了相近的文化观,并且与严复、梁启超和章炳麟等其他近代哲学家的文化观相左。 首先,康有为、谭嗣同都肯定孔子是宗教家,因为两人都肯定孔子的思想是宗教。在这个前提下,康有为、谭嗣同异口同声地认定孔教是中国的国教。 康有为、谭嗣同以孔教称谓国学,并以孔学整合诸子百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两人的中国文化观呈现出诸多契合之处,而与其他近代哲学家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学术分野。具体地说,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康有为、谭嗣同在将先秦诸子说成是孔子后学的基础上,将诸子百家统统整合为孔教(孔学)一家,并在这个前提下以孔教代表全部中国本土文化。第二,两人以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并在这个前提下以孔子与耶稣分庭抗礼。第三,康有为、谭嗣同提升孔子的地位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秉持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在救亡图存的维度上,以中国固有之孔教对抗外来之耶教;在思想启蒙的维度上,为孔子的思想注入近代的价值理念,推动传统文化的内容转换和现代化。与康有为、谭嗣同肯定孔子的思想是宗教截然相反,章炳麟一面声称“经典诸子非宗教”,一面否认孔子是宗教家。沿着这个思路,章炳麟在断言孔子是教育家,即传授古代典籍的先师的同时,否定包括孔子思想在内的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宗教。值得一提的是,严复与章炳麟的观点截然对立,承认孔子的思想是宗教。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与康有为、谭嗣同的观点一致。问题的关键是,严复坚决否认孔教是中国的国教,当然也就不存在康有为、谭嗣同所讲的以孔教对抗耶教的问题了。对此,严复论证并分析说,中国的国教或者是佛教,或者是土教,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孔教。至此可见,康有为、谭嗣同在将孔教奉为中国的国教、以孔子与耶稣分庭抗礼等问题上站在了同一阵营。 与将孔教奉为国教、并且与耶教相抗衡一脉相承,康有为、谭嗣同都尊崇孔子,并力图提升孔教的地位。在这方面,两人多方呼吁树立孔子以及孔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权威,以此提高孔教的地位。为此,康有为对于立孔教为国教奔走呼号,并将之奉为救亡图存的纲领。谭嗣同对提升孔教地位的呼吁与康有为一样不遗余力,同时提出了一套操作措施和具体方法。这套具体操作和实践方法包括内与外两个方面:对内以《论语》《春秋》等经典为依托,注重阐发孔教之“新义”;对外借鉴耶教的传播经验,提升孔子的地位和孔教的权威。这样做的目的和初衷只有一个,那就是:树立中国人对孔教的信仰。谭嗣同强调,只有这样,才能使孔教在内容上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从而增强抵御外来之教的实力。 进而言之,对于中国近代社会来说,孔教是否是宗教并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是因为,如果说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是中国近代社会双重的历史使命的话,那么,二者则都与孔教是否是宗教息息相关。这意味着是否承认孔教是中国的国教不仅牵涉对宗教的态度,而且牵涉对现实的认定。仅就理论层面来说,是否承认孔教是中国的国教并不限于对孔子思想以及儒家思想是否是宗教的判断,而是牵涉到对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关系界定、偏袒取舍、态度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中国本土文化即国学的判定。正因为如此,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观与文化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当然,国学观与文化观的关系也预示着两人的国学观将进一步落实到中国文化观上。由此不难想象,康有为、谭嗣同国学观的一致性以及与其他近代哲学家的学术分野将通过彼此的文化观逐步呈现出来。 于是,在中国近代出现了这样的文化景观:一边是康有为、谭嗣同认定孔子是中国的教主,孔教是中国的国教。与这些认定互为表里,两人极力推崇孔子。一边是严复、章炳麟等人极力否认孔子是中国的教主,同时也否认孔教是中国的国教。与这些认定相一致,两人推崇老子。至此可见,他们对孔子的态度截然相反,并由此直接导致对中国文化源头的不同认定——质言之,即究竟将孔子还是老子奉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康有为、谭嗣同将孔教奉为中国的国教,故而推尊孔子而打压老子,并在将诸子百家归结为孔学一家的前提下将老子说成是孔子后学,在此基础上将孔子奉为中国本土文化即国学的代言人和象征;与否认孔教是中国的国教一脉相承,严复不是像康有为、谭嗣同那样将诸子百家归到孔子麾下,而是将膜拜的目光略过了孔子而投向了老子。具体地说,严复沿着《论六家要旨》的思路将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划分为六家,并在诸子中首推老子。 其次,康有为、谭嗣同之所以推崇孔子,是为了借助孔子的权威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两人采取的具体办法是,以孔教代表的宗教激发中国人的信仰,以孔学代表的中国本土文化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凝聚民族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