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彤
页数:267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1040515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唐宋滑稽戏研究》是一本以唐宋滑稽戏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著作。全书除序言、引言以及后记外,共四章。章着重讲述了滑稽戏的形成,从“优”出发,考据了滑稽戏的由来,并研究了佛教以及胡戏对滑稽戏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第二章是全书的重中之重,对唐宋滑稽戏进行考述,分别介绍了踏谣娘、参军戏、傀儡戏以及宋金杂剧的特点和发展;第三章则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比较梵语中的笑剧和唐宋滑稽戏在讽刺对象、表演套路和戏剧形态上的异同,从而对唐宋滑稽戏的表演形式、形成和演进过程的认识更为完整清晰;第四章则主要讲述了唐宋滑稽戏前后我国戏剧的本质特征和戏剧观念的形成。
作者简介
王彤,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曾从事对外交流及翻译工作。2017年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学位,从事印度戏剧和中国戏曲史研究。2016年出版论文《戒日王戏剧论》。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滑稽戏的形成
第一节 优的传统
第二节 佛教的贡献
第三节 胡戏入华的影响
第二章 唐宋滑稽戏考述
第一节 综论
第二节 踏谣娘——来自民间的笑乐
第三节 参军戏——源自宫廷的谐谑
第四节 傀儡戏——刻木悬丝弄“郭郎”
第五节 宋金杂剧——雅俗共赏的滑稽戏
第三章 他山之石
第一节 笑剧——梵语滑稽戏的代表
第二节 笑剧与唐宋滑稽戏的比较
第四章 唐宋滑稽戏与戏剧观念的形成
第一节 滑稽戏形成之前对戏剧本质特征的认识
第二节 唐宋滑稽戏与戏剧观念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节选
《唐宋滑稽戏研究》: 随着近代戏剧的普及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戏剧”概念的界定逐渐形成共识。概念的统一确立了开展研究的基础和框架。《辞海》将“戏剧”定义为:“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精炼地概括了戏剧的本质特征,其他工具书、研究资料在表达上或有差异,但基本内容与其一致。凡是符合上述定义的表演形式,都可以划人戏剧的范畴。此定义适用于西方传人的话剧,亦同样适用于中国传统戏剧。《唐宋滑稽戏研究》遵循上述戏剧的定义界定唐宋滑稽戏的戏剧性质。根据上一节对滑稽戏概念的界定,纳入《唐宋滑稽戏研究》研究范围的唐宋滑稽戏,如《踏谣娘》《元祐钱》《钻之弥远》等剧目,都符合戏剧的基本特征。这些剧目,短小滑稽,类似现代的小品,充斥着各种搞笑的桥段,它已经脱离了戏剧的雏形,而应被视之为戏剧。除人扮演的滑稽戏之外,唐宋时期的傀儡戏《弄木老人》、猴戏《侯侍中来》等剧目也是一种滑稽戏形式,亦列入《唐宋滑稽戏研究》的研究范围。此外,在唐宋滑稽戏中也有一些具有滑稽风格和角色扮演特征,但戏剧性不强、情节不完整的剧目,这些剧目虽然不完全符合戏剧的定义,但与唐宋滑稽戏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样纳入《唐宋滑稽戏研究》研究范围。 康保成在《五十年的追问:什么是戏剧?什么是中国戏剧史?》一文中提出了中国戏剧史的历时性与共时性问题,认为“把二者结合起来,方能最大程度地接近中国戏剧史的真相”。中国传统戏剧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的戏剧形式,逐渐吸收各种表演技艺,发展为综合性的成熟戏剧的过程。这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在观察戏剧发展演变的同时,也同样应该注意到复杂与简单的戏剧形式在同一时空中可以共存。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线性替代,在成熟的戏剧形式出现之后,尽管简单的戏剧形式不再是戏剧表演的主流,但并未因此而消亡。《舞论》对戏剧的分类亦可证实这一观点。 从戏剧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唐宋时期的滑稽戏是中国传统戏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阶段,为中国传统戏剧发展为更高级的形式奠定了基础;同时,作为一种在唐宋几百年间逐渐一统江湖的戏剧形式,它也极具生命力,在元杂剧、南戏等成熟戏剧形式的出现之后并未销声匿迹,而是在适合的土壤中继续存在。《金瓶梅》和《水浒传》中都记述了滑稽戏的表演情况。一些大戏中仍会保留一些滑稽戏的遗存,如元明传奇中会夹杂宋金杂剧的滑稽表演。此外,我国现存的地方剧种中有很多“二小戏”“三小戏”,由小丑、小旦,或小生、小丑、小旦演出诙谐调笑的剧目,虽然不称为滑稽戏,但显然具有滑稽戏特征,另外还有一些以演出滑稽戏剧目见长的剧种,如川北灯戏和高甲戏。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循着进化论的观点,仅仅把唐宋时期的滑稽戏看作中国传统戏剧在由简单走向成熟过程中的过渡阶段。它本身即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戏剧形态,自形成伊始至今,其表演传统始终在传承,从未间断。虽然滑稽戏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吸收其他表演技艺的过程,但其基本特征没有本质的变化。因此,对唐宋滑稽戏的研究既要重视历时性,亦要关注共时性,不但考察它在中国戏剧史中的地位以及在中国传统戏剧形成与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亦需探讨它自身的特征及传承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