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蔡军
页数:174 页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1121055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历届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1851~2005)》共分三章。第一章为世博会建筑总论。首先对世博会150多年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与世博会建筑紧密相关的重要因素——主题、建筑思潮与流派、结构及材料分别作了详细的讨论。第二章为典型世博会建筑设计特点研究。
历届世博会建筑均具有区别于一般建筑的许多特点。第一,世博会建筑本身即具有极强的展示性,或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材料,或表达超前的设计理念,因此最能代表其所处时代的建筑发展特征、举办国或建设方的经济实力、文化风貌乃至国际地位。第二,由于世博会的举办期限一般不超过六个月,世博会建筑由此具有两种命运:一种为会后即拆除,一种为会后继续利用(有时建筑性质会有所改变)。这样,对于前者,就需要设计者更多地考虑建筑的灵活性及构件的可再利用性,后者则需要设计者更多地考虑建筑功能的可变性,当然更多的还是建筑的灵活性问题。第三,历届世博会建筑均吸引了当时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工程师献计献策,他们会在此将最新理念、最新设想、甚至对未来建筑的断想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之中。因此世博会建筑又具有极强的试验性,往往会由此诞生某种新的结构型式、新的建筑思潮或新的设计理念,对会后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由此世博会建筑在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文化领域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其进行系统总结与研究,不仅对于今后的世博会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而且对回顾世界近现代建筑发展历程、探讨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特色
2010年上海将迎来举世瞩目的世博会,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最大的世界级的盛事。历届世博会,举办国、参展国都会有争奇斗艳的场馆建筑,一方面容纳各国的展品,另一方面展示自己国家建筑水平,建筑材料、技术水平。世博会的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本书根据世博会建筑的特点,分为三章,第一章为世博会建筑总论,对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与世博会建筑紧密相关的重要因素——主题、建筑思潮与流派、结构与材料分别作了详细的讨论。第二章为典型世博会建筑设计特点研究。选取了15届在建筑设计方面有代表性的值得研究的世博会。第三章为世博会专题研究,如世博会建筑设计中水元素的应用、展馆平面设计、历届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问题等等。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补充我国目前对世博会场馆尤其是建筑学角度研究的不足,总结其设计规律,为上海世博会做好准备。
该书适用于各大专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艺术院系的师生以及建筑设计人员。
目录
节选
《历届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1851~2005)》共分三章。第一章为世博会建筑总论。首先对世博会150多年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与世博会建筑紧密相关的重要因素——主题、建筑思潮与流派、结构及材料分别作了详细的讨论。第二章为典型世博会建筑设计特点研究。历届世博会建筑均具有区别于一般建筑的许多特点。第一,世博会建筑本身即具有极强的展示性,或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材料,或表达超前的设计理念,因此最能代表其所处时代的建筑发展特征、举办国或建设方的经济实力、文化风貌乃至国际地位。第二,由于世博会的举办期限一般不超过六个月,世博会建筑由此具有两种命运:一种为会后即拆除,一种为会后继续利用(有时建筑性质会有所改变)。这样,对于前者,就需要设计者更多地考虑建筑的灵活性及构件的可再利用性,后者则需要设计者更多地考虑建筑功能的可变性,当然更多的还是建筑的灵活性问题。第三,历届世博会建筑均吸引了当时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工程师献计献策,他们会在此将最新理念、最新设想、甚至对未来建筑的断想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之中。因此世博会建筑又具有极强的试验性,往往会由此诞生某种新的结构型式、新的建筑思潮或新的设计理念,对会后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由此世博会建筑在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文化领域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其进行系统总结与研究,不仅对于今后的世博会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而且对回顾世界近现代建筑发展历程、探讨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