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封面

作者:魏殿林著

页数:213页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013705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世博会的文化传播表征、机制、动力为核心, 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梳理其文化传播的仪式阈限、文化场域、符号象征结构、新闻叙事框架等基本特征, 从而提出基于大型活动的“媒介仪式化”传播模式, 有助于推进该领域的典型案例研究、理论模式建构等学术问题。目前, 从传播学视角考察会展活动本体与媒介镜像之间的关系问题多聚焦于现当代的会展对象, 较少涉及大型活动的历史研究, 仅有少量以奥运会为对象的传播史梳理。因此, 在会展传播史领域存在一个亟待充实与理论系统化建构的学术空间。

作者简介

魏殿林,辽宁本溪人,1979年生,传播学博士,副教授。现任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200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从教于中国计量大学媒体与文化传播系广告学专业。学术主攻方向为:会展研究、文化传播史、新媒体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等;在浙江大学一级学术期刊目录、CSSC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等收录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兼任上海大学上海会展研究院研究员等。2011—2016年于上海大学攻读会展研究方向博士期间,主要参与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系列蓝皮书编撰工作及中国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第三方评估课题等。

本书特色

目前,从传播学视角考察会展活动本体与媒介镜像之间的关系问题多聚焦于现当代的会展对象,较少涉及大型活动的历史研究,仅有少量以奥运会为对象的传播史梳理。因此,在会展传播史领域存在一个亟待充实与理论系统化建构的学术空间。

本书尝试建构一种适应跨文化传播语境与社会转型需求的、基于现代大型活动的文化传播模式,旨在梳理形成一部较为系统的世博会在近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史,为正在筹办的会展类大型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提供历史借鉴。

目录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第一章 世博会的近代文化缘起与传播背景

  第一节 世博会的缘起——服务于全球化时代的交往需求

  第二节 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环境下的总体发展

第二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时间特征:媒介呈现的仪式“阈限”

  第一节 仪式的“阈限”特征及其在世博会的呈现

  第二节 近代国内报道对世博会“阈限”的媒介呈现

  第三节 对世博会现场情形的“媒介仪式性”描述

第三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空间特征:媒介呈现的文化场域

  第一节 仪式文化场域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世博会组织与文化沟通所生成的仪式场域特征

  第三节 近代国内报道对世博会“场域”的媒介呈现

第四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框架与主题:媒介呈现的竞技仪式

  第一节 世博会活动组织过程中的文化目标、内涵与主题

  第二节 近代国内世博报道的主题之一:仪式化的交往

  第三节 近代国内世博报道的主题之二:仪式化的竞技

  第四节 近代国内世博报道的主题之三:仪式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第五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表述方式:符号象征系统的建构

  第一节 世博会媒介呈现的“符号化”表达及其体系建构

  第二节 仪式场域视角下近代报刊对世博会的展品介绍

  第三节 仪式场域视角下近代报刊对世博会的展馆描述

第六章 世博会报刊传播的模式与效果:媒介仪式的营造

  第一节 世博会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仪式功能与目标:文化制度化

  第二节 国内报刊在协助世博会组织水平提升与制度进步方面的表征

  第三节 沟通与说服: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国际交往规则与愿景呈现

第七章 世博会传播的动力与启示:中国语境下的转型

  第一节 世博会媒介仪式传播的历史选择及其新闻生产动力

  第二节 世博会文化传播的时代启示:中国语境下的仪式模式创新

  第三节 历史局限性: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与工具理性主义的缺陷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世博会在中国近代百年传播研究(1851-1949)》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12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