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柏梁著
页数:349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3257401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从先秦之悲哀原则到现当代电影的悲剧批评,作者从美学角度叙述、剖析了中国戏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美学特质,并从发生规律、审美特征、美学本质三个层面总结了中国悲剧的发生规律。
作者简介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二级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与领军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香港政府优才引进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剧评协会中国分会监事长。先后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戏曲学院,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在多伦多大学、佛萨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等北美高校讲学两年,美国学术委员会(ACLS)高级访问学者。
目录
序二
代序 《红尘悲音》总览世间苦剧
第一编 悲剧精神演进录
第一章 先秦悲哀原则的逻辑秩序
第一节 先秦悲哀原则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先秦悲哀原则的主体根源
第三节 先秦悲哀原则的审美形态
第二章 汉唐悲怨风尚的审美认识
第一节 以悲为美的时代风尚
第二节 声无哀乐的批评反弹
第三节 悲怨机制的认识过程
第三章 近古千年的忧患意识与悲愤主流
第一节 忧国忧民,居安思危
第二节 尽忠报国,还我河山
第三节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第二编 宋元悲怨戏曲学
第四章 宋代演剧评论及其悲剧认识
第一节 演剧的起源、标准及审美判断
第二节 演剧所导致的社会悲剧和箴讽效应
第三节 演剧内蕴的逻辑清理
第五章 元代曲学中的生死命运观
第一节 元杂剧中的命运观
第二节 元代曲论中的忧郁悲怨观
第三节 《录鬼簿》中的生存价值观
第六章 佛法杂剧的救度理想
第一节 与生俱来的无边苦海
第二节 屡试不爽的冤业果报
第三节 大慈大悲的慈航救度
第三编 明代怨谱悲剧论
第七章 明代戏曲的悲剧观——怨谱说
第一节 动人论——怨谱说的审美效应
第二节 苦境论——怨谱说的形象主体
第三节 结局论——怨谱说的美学结构
第八章 卓人月的悲世曲论
第一节 流星匆匆亦灿烂
第二节 《新西厢序》酿悲音
第三节 卓氏其他曲序中的悲怨论
第九章 明代咏剧诗中的悲怨感慨
第一节 人生悲怨的诸多感慨
第二节 《鬼簿》、名公的怅然表述
第三节 悲剧苦戏之诸多命题
……
第四编 清代苦戏审美谈
第五编 20世纪的悲剧美学流派
第六编 话剧影视中的悲剧观念
第七编 中国悲剧美学系统
后记
节选
《中国悲剧美学史》:前言中写到,以往无论是熟悉欧洲文化的学者拿欧洲文学史上的悲剧理论来衡量中国悲剧,还是专攻中国文学的学者们认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道路,不能拿欧洲的悲剧理论来衡量,争论双方“都还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和文艺理论的指导”,自然不会有结果。他认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恩格斯对悲剧性冲突的概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指明了带有本质意义的悲剧特征,是衡量古今中外的一切悲剧作品的共同尺度,“正是这样一种共通的悲剧精神观照下,我们才有可能超越中西方文化的界限,从‘世界文学’的角度,建立起中国悲剧的体系”。虽然郭沫若在40年代已经将恩格斯的论断作为参照,但王季思不止于此,他明确确立恩格斯关于悲剧冲突论断的地位与价值,并运用于中国古代悲剧的解析之中,认为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冲突“可以解析为伦理和历史的两难情结”。第一,悲剧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前言中认为,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的周朝,不可能出现早期雅典城邦那样的工商业奴隶主的民主改革运动,因而在宫廷、宗庙里演出的歌舞只是歌颂祖宗,“不可能演出为新生事物发展而英勇斗争的悲剧歌曲”,只是在民间出现了少量的悲剧性歌曲,有的被收入《国风》。从春秋到战国,出现了《哀郢》、《国觞》等带有悲剧调子的歌辞,对后来悲剧性的音乐与诗歌的创作起了影响。同时,当时的悲剧性故事如伍子胥报仇、程婴救孤成为后来悲剧创作的素材。总之,这一时期还没有产生萌芽状态的悲剧。直至东汉,才具备了一个悲剧的雏形。当时民间流传的相和歌辞,至少由三个人组成一个小乐团,其中有个执节的歌者,当唱到悲剧性的故事时,实际即成了悲剧演员。而当时的悲剧性故事,如《箜篌行》、《秋胡行》等在相和歌辞里大量存在。汉魏时期有一些悲剧性歌曲,唐代也出现过歌唱悲剧人物的变文。但总的说来,“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从西汉到隋唐,我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像公元前希腊城邦的民主改革运动,封建帝王在文学上一贯重视为帝王歌功颂德的诗赋,民间小规模的演唱,一直得不到诗人、作家的记录和加工,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宫廷里百戏、散乐等演出,由于脱离人民的生活,又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因此不论喜剧或悲剧,都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个演出的本子。宋金对峙时期,出现了南戏,现存的剧目《赵贞女》、《王魁》便是当时有代表性的悲剧剧目。元代异族入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杂糅,悲惨的社会现实是中国古典悲剧产生的肥沃土壤,但碍于压迫,作家们不得不借助于历史题材,因此涌现出大量历史题材的悲剧,如《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等。明清传奇悲剧,是古典悲剧发展史上另一个重要时期,这时出现了大量的英雄悲剧,以岳飞、文天祥等为主人公。“南洪北孔”的出现,标志着古典悲剧创作的最高水准,还有不可忽视的神话题材悲剧《雷峰塔》,其中的盗仙草、斗法海等情节也使人们联想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矛盾。王季思注意到悲剧性乐曲的记载,“我国古代从一些悲剧性乐曲的产生,到《窦娥冤》、《汉宫秋》等悲剧的出现,一直没有得到封建王朝及正统文人的重视,在理论上也一直没有出现过从亚里士多德到莱辛、别林斯基等那样的著作”,但“我国古代已初步注意到悲剧性乐曲与喜剧性乐曲的不同”,如《楚辞·九歌》、《列子·汤问》、《礼记·乐记》都有记载。“古代乐曲里的以怨名调的歌曲,如‘官怨’、‘杂怨’、‘长门怨’、‘楚妃怨’等,显然都是属于悲剧性的乐曲。”这对杨建文的启发很大,杨建文在《中国古典悲剧史》的构建中,充分注意到悲剧性音乐的发展与悲剧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并找到了许多新的资料,予以充实,阐述更为详细。第二,我国古典悲剧具有独特艺术风貌。他总结道:(1)悲剧人物塑造出一系列普通人民特别是受压迫妇女的悲剧形象,体现了我国人民崇高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面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尤其是妇女,一直没有改善她们的家庭奴隶地位,即便是一些男女同受迫害的悲剧里,也是女方在斗争中比男方更勇敢,比如《娇红记》、《桃花扇》。在一些以忠奸斗争为主线的英雄悲剧里,也是把英雄和下层人民的斗争结合起来写,如《精忠旗》。(2)悲剧作用悲剧具有社会作用,尤其是美感教育作用。悲剧人物的美好性格,不能不使广大受现实压迫的人们大吃一惊,从而激起他们斗争的勇气。同时,悲剧人物的性格,多数是经过几代人不断的丰富、创造才完成。比如从姚牧良《精忠记》到冯梦龙《精忠旗》,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到孟称舜《节义鸳鸯娇红记》,其中的悲剧人物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丰富、发展,美感教育也越来越强烈。(3)悲剧结构古典悲剧结构的完整且富有变化,它们大都善于开展悲剧冲突,突进悲剧高潮,为剧中矛盾冲突的解决造成足够的情势,然后转向完满的结局。在结构上,悲喜相间,相反相成。没有鲜明的悲剧冲突,就没有悲剧。他总结到我国古典悲剧的结局有三种,即伸冤型、虚幻团圆型、后代雪恨型。(4)悲剧辞汇曲词悲壮动人,在这点上,与西方悲剧相同。我国古典悲剧继承了诗的传统,并发展到新的阶段,即用宋元以来民间流行的北曲或南曲来写剧中人物的歌辞。比如《窦娥冤》的【端正好】、【滚绣球】曲,如此震撼人心。但也有表现哀愁感伤的曲词,如《琵琶记》的《糟糠自餍》中赵五娘唱的曲子。北曲表现苍凉激越,南曲则缠绵婉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