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任波
页数:195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578758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连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桥梁。大学体育阶段是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关键时期。大学体育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正确树立。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校体育作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发展与改革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体育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新时期下的大学体育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今的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旨在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对体育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加强体育锻炼的良好的健康习惯。
目录
第一章 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第二节 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大学生体育道德的建设
第一节 体育道德概述
第二节 体育竞赛规则与体育道德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体育道德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
第四节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传承人文精神
第五节 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
第六节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第三章 大学体育的教学艺术
第一节 教学艺术概述
第二节 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效率的方法
第三节 大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问题及策略
第四节 常用教学方法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第五节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第六节 大学体育教学艺术的策略分析
第七节 教师心理品质与体育教学
第四章 因材施教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大学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策略分析
第二节 女生体育教学的特点和指导实践
第三节 体育“后进生”的兴趣培养
第四节 体育教学与个性心理品质
第五章 优化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第一节 大学体育教学过程内容设置现状
第二节 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开发
第四节 大学体育与智力的开发
……
第六章 大学体育社团的研究
第七章 大学体育教学管理
第八章 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节选
《大学体育有效教学艺术》: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对大学生体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体质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不仅仅是学校的关系,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涉及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运动环境、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思想决定行为,一直以来,人们只重视成绩,不注重体育,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观念淡薄,所以必须推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系统性工程。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和学校也要共同配合。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最根本的还是培养大学生自己锻炼的意识。 生活压力不断增大,最受影响的就是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面对就业方面的压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大学生的体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心肺功能也受到极大影响。甚至集体的爆发力、持久力也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不容乐观,肥胖率、近视率都明显提高。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的链接,如果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差今后就很难在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来。所以,必须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做出相应的干预程序,促进大学生体质的提高。 一、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第一,个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因住集体宿舍,同学相互间干扰大,睡眠时间和睡眠深度都无法得到保障。根据调查,睡眠困难,睡眠片段化以及早醒等睡眠障碍的学生约占32.5%。一些学生在饮食卫生方面存在问题,如,饥饱无节制、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甚至有学生出现酒瘾、烟草依赖等。有学生玩网游戏、看电影、看书等至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致使早晨难以起床,影响吃早餐及上课,而且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第二,无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有相当部分大学生没有主动锻炼身体的意识。他们虽然对各类体育比赛很关心,很热衷,但自己却很少有主动锻炼身体的行动。每日重复着宿舍、食堂、教室三点成一线的单调生活。有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测试中,测试几次都无法通过,甚至出现有学生找人代测的现象。根据调查数据:课余锻炼身体时间,按每次30分钟计算,约有24%的男生每周仅锻炼2次,有1896的男生根本就不参加锻炼;女生每周活动2次以上的仅占10.5%,有31%的女生认为锻炼身体没有必要。 第三,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根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对运动保健、心理保健、卫生保健和营养保健等方面懂的知识甚少,更无从谈自身的保健。对如何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等更是缺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学生普遍缺乏自觉地进行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和自身调节,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身心健康的综合的素质与技能,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第一,独生子女,一方面使父母更有精力和条件倾注孩子的培养与教育,致使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几近达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境遇;另一方面,孩子的前途与未来常是父母心头之虑。父母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无限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理空前强烈。父母不仅将自己许多未了心愿寄希望于孩子身上,而且,时刻鞭策其要“青出于蓝,胜于蓝。”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社会对其职业结构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引起求学路上的激烈竞争,众多家长不惜财力、物力、人力对孩子施以“英才教育”。而这种教育具有重智力、轻能力,重分数、轻心理的倾向,因而违背身心发展规律,导致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缺少生活的自理能力,而且心理承受能力差,影响身体健康。 第二,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能够保证学生吃饱、穿暖,即经济生活没有问题。但有些学生家庭生活困难,学生生活十分节俭,这些学生往往一方面学习刻苦、勤奋、努力,争分夺秒地学习,其他方面也不甘落后,争强好胜心理较一般学生更强,每日身心用到极致;另一方面生活却十分节俭,能凑合就凑合,为节省花钱,有的学生只吃主食,买最便宜的菜,或仅买半份菜,或仅吃咸菜。头痛脑热从不在意,能挺过去就挺过去,能坚持就坚持,很少就医吃药。这些学生在学习等方面十分勤奋、刻苦,而生活上又过度节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身体健康。家庭贫困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忧虑等不良心理。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花钱无节制,挑食,觉得食堂饭菜不好,就吃饭店,有时饥一餐,饱一餐,甚至抽烟、酗酒、终日泡网吧等。 第三,独生子女家庭缺少对学生的引导,教育,致使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有些学生自幼缺少与兄弟姐妹生活与交流的条件,自幼生活在父母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疼爱之中,娇生惯养,形成了任性、挑食、生活不会自理等毛病。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乏在多维人际关系中锻炼的机会,缺少义务感,缺少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容易孤僻、独断等不良习性。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一时间生活缺少了依靠,生活难以自理:唯我独尊,缺少包容心理,无法与同学融洽相处,无法适应集体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