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民族精神研究:中国人的精神 (精装)

封面

作者:辜鸿铭

页数:144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82206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是辜鸿铭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最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辜鸿铭在书中以旁征博引、汪洋恣肆的笔法,论述中国文化的精神要义,对比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品质差异,在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独特价值的同时,也揭露了西方文明的深层弊病。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此书一出,轰动西方,后被译作多种文字。

作者简介

辜鸿铭(1857—1928)
原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他学贯中西,精通九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清末民初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国学的中国第一人。代表作有《中国人的精神》《中国的牛津运动》等。

本书特色

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
胡适、蔡元培、辜鸿铭、梁启超四位大师的衷心良言。
用大师的思想重塑自我品格。

目录

序言 良民的信仰…………………………………………001

中国人的精神………………………………………………010

中国的女性…………………………………………………061

中国的语言…………………………………………………085

约翰·史密斯在中国………………………………………095

一个伟大的汉学家…………………………………………103

中国学(一)………………………………………………111

中国学(二)………………………………………………119

附录 乌合之众崇拜教或战争及其出路…………………126

节选

首先,请允许我来说明一下今天下午所要探讨的内容。
我的论文题目是“中国人的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只对中
国人的性格或特征去泛泛而谈。之前,已经有很多对中国人
特征的描述了,我想大家都有同感,虽然对中国人的特征有
过很多描述或是列举,可至今尚未勾勒出一幅中国人内在本
质的清晰图像。此外,若论及中国人性格或特征时,我们很
难加以概括。正如大家所了解的,中国北方人的性格不同于
南方人,就像德国人的性格不同于意大利人一样。
我说的“中国人的精神”,是指中国人的生存精神,也
就是中国人心灵、性情、感情综合体,它赋予国人不同于其
他民族的本性,尤其是对于现代欧洲人和美国人而言。或许
我们所议之题,最恰当的表述为“中国式的人性”,或者通
俗一点——称为“真正的中国人”。
那么,怎样才算真正的中国人呢?我确信大家都会赞同
这是一个妙趣横生的话题,尤其是在当今的情况下。环顾当
今的中国,我们似乎会发觉,中国式的人性——真正的中国
人——即将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人性——进步的
或现代的中国人。在真正的中国人于世界上全部消失之前,
我提议对他们做最后一次的认真审视,看看我们是否能从他
们身上发现某些鲜活、独特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形成了他
们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巨大差异,并有别于中国现在的新型
人性。
我认为,传统的中国式人性最能打动人心的是:真正的
中国人内心没有野蛮、凶恶或者残暴。借用一个适用于动物
的术语,我们可以说真正的中国人是被驯化了的动物。比
如,一个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与欧洲社会同样阶层的人
相比,他身上少了几分兽性,也就是动物性,德国人称之为
Rohheit(动物野性)。我相信各位会赞同我的观点。事实
上,以我之见,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式的人性”给人
的印象,那就是英语中的“gentle”这个词,即“温良”之
意。我所说的“温良”并非天性温柔,或者软弱顺从之意。
已故的麦高文(D. J. Macgowan)博士说:“中国人的温顺,
跟被阉割了的、伤心欲绝的人是不一样的。”其实,我所说
的“温良”,是指不冷酷无情、尖酸刻薄、粗野鄙俗或者暴
戾恣睢,也没有任何使人不快的地方。可以说,真正的中国
式人性有一种从容、冷静、练达之气,就像你偶然找到一块
锻造精良的金属。如果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在身体上或道德上
存在缺陷,即使无法挽回,也至少会被他温良的性格所弥
补。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并不粗劣;真正的中国
人可能长相丑陋,但丑陋并不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庸
俗,但庸俗并不黩武,也不喧闹;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愚蠢,
但愚蠢并不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并不恶
毒。实际上,我想说明的是,真正的中国人即使在身体、心
灵和性格上有缺陷或污点,也不会令人厌恶。你会发现,一
个真正的中国人很少叫人反感,即使那些守旧派,甚至底层
人也是如此。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民族精神研究:中国人的精神 (精装)》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0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