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人的精神传统

封面

作者:汪文学

页数:175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3070978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分别对中国人的盛世情怀、家国观念、经典情结、诗学理想、诗性精神、山水情怀、逐鹿策略、英雄崇拜、师道传统、父子伦理十项精神传统,进行追本溯源的探讨,研究它的精神内涵,追溯它的历史渊源,讨论它的历史影响,分析它的当代价值。力求论题的专业性与表述的通俗化。通过沟通历史与现实,发掘精神传统的现代价值,揭示当代精神的历史根源,呈现精神传统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作者简介

汪文学,男,1970年11月生,苗族,贵州思南人。现任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民族大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全国青年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会社科工作者联谊会理事,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2002年获贵州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2006年被评为“贵州省教学名师”,2009年获“贵州青年五四奖章”。先后承担《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宋文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汉唐文化精神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孔子研究》、《文史哲》、《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主要有:1.《正统论——发表东方政治智慧》(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传统人伦关系的现代诠释》(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4.《汉唐文化与文学论集》(贵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贵州古近代文学理论辑释》(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6.《诗性风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情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本书特色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中国人的精神传统》内容涉及中国人的盛世情怀、家国观念、经典情结、诗学理想、诗性精神、山水情怀、逐鹿策略、英雄崇拜、师道传统、父子伦理等,力求论题的专业性与表述的通俗化,供读者阅读学习。

目录

引言第一讲 中国人的盛世情怀 ――重振汉唐雄风,再创盛世辉煌 一、理论附会与实情考察:对古代中国历史分期的反省 二、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刻 三、自信自尊、开放包容:汉唐精神之特征 四、重振汉唐雄风,再创盛世辉煌:汉唐精神的现代价值第二讲 中国人的家国观念 ――兼论传统社会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国之本在家:古代中国的国家性质 二、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妇伦理在五伦中的核心地位 三、表象与本质:男尊女卑观念的重新检讨 四、惧内:传统中国男人的美德第三讲 中国人的经典意识 ――经典阅读与国民精神之重建 一、经典: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 二、四书五经:中国人的民族经典 三、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古代中国的社会特征 四、君子与淑女:国民精神的理想楷模第四讲 中国人的诗学理想 ――兼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女性化特征 一、温柔敦厚:中国人的诗学理想 二、由真情至正情:中国古典诗歌的理想品格 三、女人如诗:传统中国社会的女性美特征 四、诗似女人:传统中国诗学的女性化特征第五讲 中国人的诗性精神 ――兼论诗教说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一、诗意栖居:传统中国人的诗性精神 二、诗教中国:儒家诗教说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三、重德育而轻美育:当代国民教育之现状与困境第六讲 中国人的山水情怀 ――兼论游的精神与境界 一、存而不在:游的精神本质 二、游与不游:儒道两家的政治人生选择 三、心无所累与心有所累:游的境界与层次 四、气类而情属:山水与人性的关联第七讲 中国人的逐鹿策略 ――兼论政治中心的转移与经济中心的变迁 一、王者必即土中:中原实历代帝王为治之地 二、得关中而定天下:中原地理与帝业成败之关系 三、崤函帝宅,河洛王里:以长安为首都、洛阳为陪都的两都制格局 四、经济中心的南移与政治中心的东迁 五、经济中心的南移与逐鹿策略的改变 六、荆扬司牧,事同二陕:荆、扬二州在南方政局中的地位和影响第八讲 中国人的英雄崇拜 ――以项羽为中心的讨论 一、英雄兼备与重英轻雄: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特征 二、至性与真情:英雄本色 三、自刎乌江与霸王别姬:尽显项羽英雄本色 四、英雄自有美人伴:有美人陪伴的英雄才是真英雄第九讲 中国人的师道精神 ――兼论中国人的友道传统 一、疾学在于尊师:尊师的社会背景 二、师严然后道尊:尊师的学术背景 三、师父与师友:含混而模糊的师徒伦理 四、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中国人的友道传统第十讲 中国人的父子伦理 ――兼论传统社会的孝敬观念和家庭教育 一、母怀爱、父怀敬:父子疏离与母子亲近的情感背景 二、君子远其子:父子疏离的文化根源 三、不切实际的角色期待:父子疏离的现实原因 四、母教:培育人类爱心的重要手段 五、隔代教育: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人的精神传统》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28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