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鑫宇 孙慧主编
页数:147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39600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内容是对单纯以法讲法、以法论法的传统教学法的一次突破。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适应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五大领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内容,突出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幼儿园教学实际出发,从新时期幼儿园对师资培养的要求出发,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第二,努力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作带领,统筹整个教材结构,并且在编写中注意归纳、避免重复,充分体现了科学性。 第三,关注教材所对应的群体特点和幼师教学特点,编写时,除了做到表述清楚、重点突出外,还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幼儿教育实践,强调实用性。 第四,配以多样化的巩固练习,使学生通过《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专业素养,而且能迅速掌握从事幼教工作的基本技能,体现了可操作性。
目录
第一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定义
第二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
第三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与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二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
第一节 制定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的依据
第二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的结构
第三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的内容
第三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第一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第四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及组织原则
第一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第五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第一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第六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
第一节 幼儿园的谈话活动
第二节 幼儿园的文学活动
第三节 幼儿园的讲述活动
第四节 幼儿园的听说游戏活动
第五节 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
第六节 幼儿园儿童双语学习与双语教育
第七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教师语言教学质量的评价
参考文献
节选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三、活动教育观 学前儿童语言的活动教育观,是指以活动的形式来对学前儿童进行语言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观点。学前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嘴、动手从而成为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的语言加工创造者。 (一)活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学前儿童语言的活动教育观具体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包括要求教师更多地提供学前儿童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鼓励儿童以多种方式操作语言和发挥儿童在操作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等几个方面。 1.提供学前儿童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 有关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靠他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儿童个体在外界环境中与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材料交互作用得以逐步获得的。儿童发展需要外界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是由成人灌输去强迫儿童接受的,而是在没有压力、非强迫的状态下,儿童通过自身积极与之相互作用而主动获得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便是引导学前儿童积极地与语言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的显著特点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操作活动(包括动手、动脑及手脑并用的操作)来发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因而,操作活动同样也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组织形式。用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过程,意味着学前儿童可以在动手、动脑、动嘴的学习中获得亲身经验,也意味着学前儿童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去,还意味着学前儿童在学习中同时获得动作表征、形象表征和概念表征三种层次水平的练习,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活动往往与摆弄玩具等具体形式分不开。用活动的形式来帮助学前儿童学习语言,可以使儿童学得更活、学得更有趣,也学得更深入些。相反,机械的语言训练或者机械背诵记忆作用,对学前儿童的语言乃至其他方面的发展未必具有长远效益。 儿童主体作用发挥的核心在于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兴趣和动机,因为在兴趣尚未被唤起之前是难以点燃其学习动机之火的,一切用强迫手段达到的目的均毫无价值。 3.要注意发挥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所谓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是指在活动组织设计时充分考虑内容与形式以适应学前儿童发展水平的需要;学前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有积极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和主动的参与精神,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受教者;活动为每个参与者(即每个学前儿童)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特点与需要的环境条件。当某些学前儿童因个体发展特点而出现不适应情况时,如某个学前儿童在学习某个文学作品时存在较多困难,可通过适当调整使之愉快、积极地投入学习。 教师在语言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 ①通过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语言材料、操作材料、适当的氛围等,来体现教师有关教学的目标设想,安排和组织学前儿童与一定的语言材料以及相关的信息材料相互作用。 ②教师通过提示、提问、讲述或暗示、示范等方法,指导学前儿童感知和探索,帮助学前儿童找到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引导学前儿童完成学习任务。在学前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教师往往成为一种中介力量,设计环境让学前儿童与之交往,同时也指导学前儿童去与环境交往。 ③因为每个学前儿童发展的差异,同样情境中每个人获得的知识经验亦可能存在差异。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是在对全班提出统一要求时,根据自己对每个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的了解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争取让每个学前儿童都得到进步。 (二)活动教育观的理论依据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观点以心理学有关活动以及认知与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论,特别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为主要依据。 1.儿童的发展有赖于其自身的活动 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一种由动机(其中体现着某种需要)所激励和指导的过程。也就是说,活动是通过对周围现实的改造以实现人的需要或目的的过程。人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物质的、实践的操作,也包括智力的、精神的操作;既包括外部的过程,也包括内部的过程。儿童的智慧就产生于动作,产生于儿童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的操作,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因此,儿童的智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对外部世界的简单复写,而是儿童自己在经常参与各种活动中,对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施加各种动作,与之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正如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中所说:“知识在本源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