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史记》与《汉书》:中国文化的晴雨表

封面

作者:[日]大木康著;田访译

页数:173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1080721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们常感叹,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就从《史记》与《汉书》说起。作为“正史”的头两部,二者性格迥异,却都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于贵族社会对骈文的爱好,《汉书》获得无与伦比的地位,而从中唐以后,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更加受到青睐。从这个角度讲,《史记》和《汉书》可谓中国文化的晴雨表。

作者简介

大木康
1959年出生于日本横滨。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广岛大学文学部副教授、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现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专攻中国明清文学、明清江南社会
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游里空间——明清秦淮妓女的世界》《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明清文人的小品世界》。
田 访
日本京都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博士,岳麓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经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本书特色

这套书选自日本岩波书店“新古典入门”系列,三联书店筛选出其中最经典和z具可读性的数种书目,分为两辑。第一辑讲述中国经典,第二辑讲述外国经典。作者都是日本一流的学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包括老子、庄子、杜甫、朱子、马可·奥勒留等所作的经典名著,可谓日本版的“大家小书”。
该套书虽然说是入门,但不局限于复述经典内容,因为出版时间离现在更近,反而融入了很多国内外的z新研究成果,处处体现了“新”的特点,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有的甚至能颠覆读者对经典的一般印象。 什么样的史书才能称为“正史”?为什么《伯夷叔齐列传》会列为《史记》的列传第一?《汉书》与《史记》的差异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史记》与《汉书》在后世地位的升降,反映了中华文化怎样的转向?史书是为了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还体现了作史者的态度和史观,《史记》和《汉书》承载了中国文化上两种代表性的史观和文风,在历史的演进中的升降变化,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几次重大转向。 图书卖点
大家小书。著名学者写给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简明扼要、篇幅适中、行文有趣、深入浅出,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异域之眼。日本著名学者解读名著,分析透彻明晰。其中融入了很多日本的研究和理解,从他者的角度重读中国古典名著。
经典新读。这套书出版时间离现在更近,故而融入了很多学界和学人z新的研究成果,对经典的理解有的甚至能颠覆一般人的印象,可读性很强。 目标读者群
以下人群将是这套书z大的受益者:
古典学爱好者。
少年和青年的入门读物。
文史哲专业学生。

目录

凡例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书籍的旅程 《史记》与《汉书》的两千年
第一章 作为正史的《史记》与《汉书》
第二章 《史记》与《汉书》的区别
第三章 司马迁的一生
第四章 班固的一生
第五章 《史记》与《汉书》的阅读史——《汉书》的时代
第六章 中唐时期《史记》的复兴
第七章 印刷时代的《史记》与《汉书》
第八章 《史记评林》与《汉书评林》
第九章 小结——作为相扑中“东西两横纲”的《史记》与《汉书》
第二部分 阅读作品的世界 走进文字的背后
第一章 史家的辨析——读《史记·伯夷列传》
第二章 刘邦是“逃了”,还是“跳了”?
第三章 《汉书·古今人表》
参考文献

节选

作为相扑中“东西两横纲”的《史记》与《汉书》 自唐代正式编纂《隋书·经籍志》以来,《史记》和《汉书》就装饰着历代正史的开头。就像相扑中有东、西两位“横纲”一样,二者是正史中的“横纲”。不论后来时代如何变化,这一认识都不曾改变。在不同的时代,二者有的只是东横纲或西横纲的差别。《史记》和《汉书》究竟哪一个才是东横纲?通过考察这一点,就能够知道不同时代的学术氛围。也就是说,《史记》和《汉书》扮演着中国文化史的晴雨表的作用。
《史记》和《汉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一个是通史一个是断代史。在西汉,司马迁记叙了从上古到当代的通史。那么,有记录后世之人的书吗?沿着这一思路,班彪打算写的是《后传》(《史记后传》),是从《史记》叙述结束时的武帝时期写起,以记录此后的历史。
但是,班彪之子班固没有采用这个方针,而是书写了西汉这一个朝代的历史。那么,当然就出现了与司马迁《史记》重复的部分。班固一边使用司马迁《史记》的文章,一边将其改成自己的文体。为《汉书》作注的唐人颜师古在《汉书·叙传》的注中指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明各篇的撰写意图时说“作某某篇”,而与此相对,班固在《叙传》中用“述某篇”,这一点正表明班固对司马迁是谦逊的,是在向其表达敬意。事实正是如此,对比两者,则班固确实有所改写,而且在关键的地方加以改写,但是文字改写的比率并不高(因此甚至也被批评为剽窃)。
然而,通史或是断代史,编辑方针上的区别是巨大的。编辑方针的区别导致了看待历史方式的巨大分歧,或者可以说看待历史方式的分歧导致了编辑方针的区别。对于作为通史的《史记》来说,无论是秦始皇还是项羽,只要是一个时代脉动的中心人物,他就拥有了被收入本纪的资格。但如果是断代史的话,能成为本纪对象的只能是该王朝的人物。书写西汉王朝的历史的《汉书》,是不允许汉代皇帝以外的人物进入本纪的。
见证了过去历史的司马迁的眼睛,拥有所谓上帝的视角。在宇宙的另一边,他见证着一个叫做中国的地方(那便是世界本身)所发生的事情。在那里,一个王朝建立了,不久之后的王朝末期,无道之王出现,下一个王朝便代之而兴。历史就这样不断循环。也就是说,《史记》虽然终结于西汉的武帝这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但也包含着将来走向灭亡的可能性。这一点正是所谓的“预设的程序”(即宿命)。正所谓历史是“鉴”。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这个词的意思是最明白不过的。一旦治政失误,无论怎样伟大的王朝也会衰亡。因此,以历史为“鉴”,行动起来吧。
至于班固的《汉书》,当然也不是没有“鉴”这方面的意义。因为西汉王朝到了末期便衰微下去,被王莽篡夺了政权,《汉书》当然也记载了这一过程。但是班固的《汉书》有一个后世的正史都不具备的背景,即班固生活于复兴了西汉王朝的东汉时代。这就与比如继元代之后的明王朝所修的《元史》拥有不同的立场。
明王朝对作为“他者”的元王朝的历史,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毫无顾虑地批判式地书写。不,毫不过分地说,对前朝批判得越激烈,当朝就越是光芒万丈。班固见证了光武帝主导下的汉王朝中兴这一近代历史。对班固来说,汉王朝的绝对性不可动摇。他记载道:“汉承尧运。”班固著《汉书》,是为了探明光辉灿烂的汉王朝的历史,换言之,是为了现在的汉王朝。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是以上帝的视角、宇宙的视角来书写的话,那么班固的《汉书》就是出自更现实的、适应王朝的人间的视角、汉王朝的视角。自《汉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正史大致都是这种为当下王朝(政权)而书写的历史。
《史记》和《汉书》的立场区别也在于如何保持与儒教之间的距离。司马迁的时代,正是儒教作为国教的地位开始稳固的时代,班固的时代是儒教作为国教的地位基本确立的时代。历史需要主轴。没有稳定的轴线则书写不了顺畅的历史;反过来说,有了稳定的轴线,历史便容易书写。如《伯夷列传》中所见的那样,《史记》对历史资料本来就存在怀疑。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是有魅力的作品的原因之一。但是,从另一种观点来看,就像历代《史记》批评者们所说的那样,始皇帝也是本纪,项羽也是本纪,高祖也是本纪的话,从政治上看轴线是摇晃不定的。另一方面,班固作《汉书·古今人表》,将跨越千年的人物分为上中下等加以分类评论,着实显示出他具有稳定的轴线。
不用说,《史记》《汉书》都是史书,而后世除了从史书的角度对二者进行评价以外,还将注意力放在二者的文章之上。究竟是骈文好还是古文(从后世角度看)好,这是一条重要的评价指标。
《史记》《汉书》在文学上也成了重要的晴雨表。一般认为,中国小说不如西欧发达(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西欧的小说是时代较近的作品样式)的原因之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史传作为刻画人物的道具,史传的发达导致虚构的小说没能兴盛起来。但是,被称为“稗史小说”的《三国志演义》实际上正是从正史《三国志》等脱胎而来的,两者的关系不可说不深。现在日本的《史记》和《汉书》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史记》和《汉书》的文本被大量出版和阅读,论其数量,还是《史记》略胜一筹。一般认为,江户时代的文化既继承了中国明代的文化,也发展出其独有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说明日本接受了明代喜好《史记》的文化。
明治以后的日本,也出现了重视《汉书》的学者,比如受清代考证学学风影响的狩野直喜撰写了《汉书补注补》(狩野直喜《两汉学术考》,みみず书房收录),补订了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但他们毕竟是少数派,更多地被阅读的果然还是《史记》。从近期出版的书籍来看,以武田泰淳的《司马迁》(1943)等为首,大致都是与司马迁《史记》相关的书籍居多,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但是,极其片面地说,《史记》中有违背体制之处所以是更好的,《汉书》是合乎体制的所以不好评价,这样的氛围不能说完全没有。当然,谁都会有偏好,但是我们认为不能以这种见解为由轻视《汉书》。
《史记》当然是一部优秀的著作,而《汉书》也是必然会出现,并被人们持续阅读的书籍。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其创作意图等也需要被深入挖掘。因为它讲述的是人间的历史所以被贬抑,这种观点是不恰当的。
历史的问题也正是当下的问题。从《史记》和《汉书》当中可以看到中国史书的两种潮流。正是在《汉书》之后,历史(正史)才变成了为当朝而书写的史书。我们需要理解这一点。这也是本书选取《史记》和《汉书》这两部著作来分析的原因。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史记》与《汉书》:中国文化的晴雨表》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00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