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心理学史(第二版)

封面

作者:主编 叶浩生 杨莉萍

页数:468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760137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本书扼要叙述了心理学的长期过去,追溯了心理学的历史起源和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后心理学流派的兴衰,分析了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本书是高校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教材,系统介绍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及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及其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并昼借助于图片和图表的使用,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新版基本维持了原来的体系和内容,但对部分章节进行了较大的修订,更新了许多案例,删除了许多过时的内容,力求在内容和版式上与时俱进。

作者简介

叶浩生,博士、教授,曾任第九届、第十届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学报》副主编,担任过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本书特色

心理学史是对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历史研究,是心理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心理学史(第二版)》保留了第一版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同时对于近十年心理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做了补充,对部分陈旧案例和语言表述做了更新。在文字表述方面力求准确、通俗、简练。
第二版具有以下特点:
☆借鉴了西方心理学“新史”的写作原则,将心理学史纳入社会发展史的整体范畴,突出心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社会生活对心理学的需要出发,写到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再写到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心理学史由抽象理论向现实生活、由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增加了图片、图表的使用,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旨在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史/1

一、心理学史的内涵/1

二、心理学史的范围/2

三、心理学发展的动力/3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史/4

一、欣赏历史画卷/4

二、探知兴替得失/7

三、形成历史观点/8

第三节怎样学习心理学史/9

一、思考: 重构历史的逻辑/9

二、感受: 再现历史的故事/10

三、应用: 领悟历史的智慧/11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14

第一节西方心理学的哲学渊源/15

一、西方古代哲学与心理学/15

二、西方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21

第二节西方心理学的科学渊源/28

一、古代医学和生理学中的心理学思想/28

二、近代生物学与心理学/29

三、近代物理学与心理学/31

第三节科学心理学的建立/34

一、科学心理学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34

二、心理学在德国的创立/35

第二章冯特与德国的心理学/38

第一节冯特的“新”心理学/38

一、冯特生平/38

二、冯特的心理科学观/41

三、实验内省法/44

四、冯特的心理学理论体系/46

五、关于冯特心理学的争论与评价/51

第二节与冯特同时代的其他德国心理学家/57

一、布伦塔诺/57

二、艾宾浩斯/62

三、屈尔佩和符兹堡学派/65

第三章美国心理学的兴起/72

第一节早期的美国心理学/73

一、道德哲学和心灵哲学阶段的心理学/73

二、理智哲学阶段的心理学/73

三、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74

第二节美国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74

一、美国心理学产生的背景/74

二、美国心理学的先驱/75

三、美国心理学的发展/79

第三节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80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80

二、意识流学说/80

三、自我理论/84

四、习惯论与本能论/85

五、记忆理论/86

六、情绪理论/86

七、对詹姆斯心理学理论的评价/87

第四节构造主义心理学/88

一、铁钦纳生平/88

二、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89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体系和方法/90

四、铁钦纳对冯特心理学思想的改造/96

五、对铁钦纳和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评价/96

第四章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101

第一节达尔文的进化论心理学/102

一、达尔文生活的时代/102

二、达尔文生平/103

三、进化论与神创说之争/105

四、达尔文对进化心理学的研究/106

五、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108

六、当代进化心理学的复兴/109

第二节高尔顿的个体差异心理学/111

一、高尔顿生平/111

二、高尔顿的心理学研究/113

三、高尔顿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116

第三节比纳的智力测验心理学/117

一、比纳生平/117

二、比纳对智力的研究/119

三、比纳对心理学的贡献/121

第五章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125

第一节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产生/125

一、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渊源/125

二、历史的硝烟: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论战/126

第二节芝加哥大学的机能主义/129

一、杜威/130

二、安吉尔/131

三、卡尔/132

四、对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的简评/133

第三节哥伦比亚大学的机能主义/134

一、卡特尔/134

二、武德沃斯/136

三、桑代克/138

四、对机能主义哥伦比亚学派的简评/140

第四节美国应用心理学的发展/140

一、霍尔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41

二、闵斯特伯格与工业心理学的发展/142

三、威特默与临床心理学的发展/142

第六章早期行为主义/146

第一节早期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146

一、社会背景/146

二、哲学背景/147

三、自然科学背景/148

四、心理学背景/150

第二节华生的生活与工作/153

一、早年的家庭生活/153

二、学生时代/154

三、学术生涯/155

四、商业生涯/157

五、晚年生活/157

第三节华生的行为主义/158

一、论心理学的性质与对象/158

二、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59

三、对心理现象的行为主义诠释/160

第四节其他的早期行为主义者/165

一、霍尔特/165

二、魏斯/166

三、亨特/166

四、拉什利/167

第五节对早期行为主义的评价/168

一、早期行为主义的贡献/168

二、早期行为主义的局限/170

第七章行为主义的发展/175

第一节早期行为主义的困境与新行为主义的产生/176

一、早期行为主义的困境/176

二、新行为主义的产生/176

第二节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177

一、托尔曼生平/177

二、目的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178

三、托尔曼的贡献与局限/181

第三节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181

一、赫尔的生平/182

二、逻辑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182

三、赫尔的贡献与局限/185

第四节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185

一、“心理学界发明家”的多彩人生/186

二、斯金纳心理学的基本立场/187

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原理/189

四、斯金纳行为原理的应用/193

五、“心理学学科巨人”的功与过/197

第五节新行为主义的新发展/198

一、新托尔曼学派: 塞利格曼与习得性无助学说/198

二、新赫尔学派: 斯彭斯、米勒和多拉德的研究/199

三、斯金纳后继者的实验研究/201

第六节社会认知行为主义/202

一、倡导“为自己创造机会”的心理学大师/202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03

三、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207

四、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209

五、班杜拉的贡献与局限/211

六、其他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213

第七节行为分析: 当代行为主义的活跃领域/218

一、两种视角下的认知革命/218

二、从行为主义到行为分析: 行为主义的式微及行为分析的发展/219

第八节新行为主义的贡献及特点/220

第八章格式塔心理学/224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225

一、整体观的思想传统/225

二、社会历史背景/225

三、哲学理论背景/225

四、科学背景/226

五、心理学背景/227

第二节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229

一、韦特海默/229

二、苛勒/232

三、考夫卡/233

第三节似动现象的研究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234

一、似动现象/234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234

第四节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知觉的研究/235

一、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235

二、接近或邻近原则/235

三、相似原则/236

四、封闭的原则,有时也称闭合的原则/236

五、好图形的原则/236

六、共方向原则,也有称共同命运原则/236

七、简单性原则/237

八、连续性原则/237

第五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其他研究/237

一、学习理论/237

二、创造性思维/241

第六节勒温的拓扑心理学/241

一、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242

二、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及其发展/247

三、对勒温理论的评价/249

第七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历史地位/250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250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251

第九章精神分析/254

第一节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254

一、社会背景/254

二、思想背景/255

三、心理病理学背景/256

第二节弗洛伊德的生活和工作/257

一、早年的家庭生活/257

二、求学过程/257

三、工作经历/258

第三节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259

一、潜意识与人格理论/259

二、人面下的兽心: 本能论/259

三、人格发展理论/260

四、梦论/261

五、皇帝的新衣: 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262

六、社会文化论/263

第四节弗洛伊德的历史地位/264

一、弗洛伊德思想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264

二、弗洛伊德思想的不足/266

第五节精神分析的分裂/266

一、分裂的开始: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266

二、“王储”的出走: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269

第十章精神分析的发展/274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演变/274

一、精神分析的早期分支/274

二、精神分析的后期发展/276

第二节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278

一、自我心理学的建立/278

二、埃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转向/283

第三节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286

一、社会文化学派的建立/286

二、霍妮的文化神经症理论/288

三、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290

四、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理论/293

五、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296

第四节精神分析的现状/298

一、作为临床治疗技术的精神分析/298

二、精神分析的跨学科研究/299

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300

第十一章皮亚杰理论/303

第一节皮亚杰的生平与工作/304

一、生平/304

二、工作经历/305

第二节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305

一、智力的本质/306

二、认知结构的几个基本概念/306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309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312

第三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319

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内涵/319

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生成/320

三、发生认识论的实质/320

第四节皮亚杰理论的发展/323

一、新皮亚杰学派的兴起/323

二、新皮亚杰学派对皮亚杰理论的发展/324

三、新皮亚杰学派对皮亚杰理论的超越/326

第五节皮亚杰理论的历史地位/328

一、皮亚杰理论的特点/328

二、皮亚杰理论的贡献/329

三、皮亚杰理论的影响/331

四、皮亚杰理论的局限性/333

第十二章认知心理学/339

第一节导言/340

一、认知心理学的历史溯源与发展历程/340

二、认知心理学的内涵/343

第二节符号主义认知心理学/346

一、符号主义取向兴起的历史背景/346

二、符号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352

三、符号主义的目标与研究方法/353

四、简评/354

第三节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354

一、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354

二、联结主义取向的形成与发展历程/358

三、联结主义的基本假设与特征/358

四、联结主义取向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论/359

五、简评/360

第四节活动主义认知心理学/360

一、活动主义认知心理学兴起的背景/361

二、活动主义的基本假设/364

三、活动主义的理论观点、基本目标、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365

四、简评/366

第五节认知神经科学/366

一、认知神经科学产生的渊源与背景/366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性质与基本理论/367

三、认知神经科学的各分支学科/368

第六节认知心理学的现状、挑战与意义/370

一、认知心理学的困境/370

二、认知心理学的积极意义/371

第十三章人本主义心理学/374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与发展历程/374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条件/375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建立/379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381

第二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382

一、马斯洛生平与主要成就/382

二、人性观与价值论/384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85

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386

五、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387

六、对马斯洛的简要评价/387

第三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388

一、罗杰斯生平/388

二、罗杰斯的人性观/389

三、罗杰斯的自我论/389

四、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观/391

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92

六、对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393

第四节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393

一、罗洛·梅的生平/393

二、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观点/394

三、罗洛·梅的人格理论/395

四、罗洛·梅的焦虑理论/396

五、对罗洛·梅存在心理学的评价/397

第五节超个人心理学/398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产生/398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主张/399

三、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及应用/400

四、对超个人心理学的简要评价/402

第六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历史地位/402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402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局限/403

第十四章中国心理学史/406

第一节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406

一、普通心理学思想/407

二、应用心理学思想/416

第二节中国近代心理学史/423

一、中国近代心理学的启蒙与发端/423

二、中国近代心理学的展开/426

主要参考文献/443

后记/448

节选

后记
本教材的第一版出版于2009年。它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即作为本科“心理学史”课程的教材。由于本科教学课时数有限,教材的框架如果搭得过大,所涉内容过于繁多、过于艰深,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负担过重,反而不利于对其史学兴趣的培养,所以,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对心理学史的内容做了适当的剪裁和筛选。
第一章介绍了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对古希腊罗马时期、基督教与经院哲学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史并未展开,而是重点说明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的条件和过程。其后各章沿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分别介绍了冯特与德国的心理学、美国心理学的兴起、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早期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发展、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发展、皮亚杰理论、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最后一章简要介绍了中国心理学史。尽管苏俄心理学也是心理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没有纳入本教材。此外,当代心理学已经发展出很多新的流派和取向,如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生态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等。它们可视为本教材内容的延续。
本教材的编写主要考虑了两个原则: 一是方便老师教,二是让学生愿意读。师生双方认可,是我们编写本教材所期望达成的目标和因循的思路。
如何方便老师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本科教学目标区分为三个层次: 概念识记、原理领会和知识应用。其中,“概念识记”要求学生掌握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认知与表述;“原理领会”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心理学家或理论流派的立场和观点,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知识应用”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使用各种流派的心理学理论解释心理现象,而且能针对这些理论和现象,形成自己对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为了满足上述教学要求,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努力做到: 第一,基本概念表述明确。本科教学不同于研究生教学,后者涉及对同一个概念的多种不同的定义方式,乃至讨论和争议,教学目的是引导思维,培养研究能力。而本科阶段重在基础知识教学,需要对基本概念做出明确定义。为此,本教材对各章“复习与思考”中要求名词解释的概念,正文都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第二,基本知识和原理表述清楚、明白。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避免翻译性的——“写的是汉字,说的却是外语”、云遮雾罩式的写作风格。第三,对历史上重要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理论流派的介绍比较系统、完整。与以往“通史式”的教材相比,本教材采取了“简本”的形式,对涉及的时间段有所限定,字数有所缩减。在编写时,力求高度概括和提炼,减少旁枝末节,但重要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框架必须保留。各理论流派发展的内在思想逻辑和外在的历史脉络清晰,整本教材尽量做到减量不损质。
怎么让学生愿意读?鉴于以往的心理学史教材大都是平铺直叙,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不大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特点,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增加了图片、图表,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力争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字表述方面,力求准确、通俗、简练,倡导鲜活生动的文风。此外,在“本章导读”“学习目标”“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之外,加入了“拓展阅读”板块,作为对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其中一部分内容侧重于“有意思”“有趣”,主要是希望打破传统心理学史教材呆板沉闷的叙述风格,链接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但逻辑联系又不是十分紧密的小实验、小故事等,给教材“开窗透气”。而另一部分内容,相对于本科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而言可能稍微偏难、偏深,这些问题处于学术前沿,学界对其有一定的争议,尚无定论。编写这类“拓展阅读”的目的在于对教学内容适当加以深化,以便于引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对于这部分内容,建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可以讲授,也可以布置学生自学或安排课堂讨论。
此外,以往的心理学史教材偏重于介绍心理学理论或流派内在的发展过程,以及重要心理学家的个人成就,相对忽略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现实的社会心理变迁之间的联系。涉及某一心理学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时,大多只限于讨论哲学背景和学科内部背景,而与社会生活和现实的人的心理脱节,其结果导致心理学史被抽象化,成为纯理论的演绎,给学生的感觉是“历史离自己很遥远”。本教材的编写借鉴了西方心理学“新史”的写作原则,将心理学史纳入社会发展史的整体范畴,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突出心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社会生活对心理学的需要出发,写到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再写到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以及贡献,促进心理学史由抽象理论向现实生活、由理性到感性的回归。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学科发展史,切实感受到心理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和体会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现实意义,促进专业认同,强化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未来从事心理学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这次教材修订保留了前一版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同时对于近十年心理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做了补充,对于随着时代发展已显陈旧的部分案例和语言表述做了适当更新。
2009年第一版的作者都是研究心理学史或西方心理学流派的博士。那时候他们大多刚毕业不久,风华正茂,各自在不同高校从事心理学史的教学或相关工作。当时各章作者依序为: 绪论,叶浩生;第一章,霍涌泉;第二章,宋晓东;第三章,贾林祥;第四章,杨莉萍;第五章,蒋京川;第六章,郭爱妹;第七章,范兆兰;第八章,郑发祥;第九章,丁道群;第十章,王国芳;第十一章,麻彦坤;第十二章,李炳全;第十三章,尤娜;第十四章,彭彦琴。此番修订已是12年之后,除第二章和第十三章分别改由贾林祥和李炳全两位教授执笔之外,其余各章都是原作者。当初年轻的作者如今都已成长为桃李满园、成果丰硕的教授。在此向各位作者的敬业态度和在时间、精力的大量付出深表谢忱!
谨以此书纪念英年早逝的尤娜博士!并遥祝宋晓东博士一切安好! 本书编者
2021年4月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心理学史(第二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9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