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詹世友 著
页数:55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102316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地架构了康德实践哲学的义理系统,论证了康德实践哲学应包括两部分:1.道德形而上学,即道德哲学的纯粹部分,由法权的形而上学学说和德性的形而上学学说构成;2.道德人类学,即道德哲学的不纯粹部分,由实用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哲学中关于日常经验生活的部分以及历史哲学构成。这两部分是相互贯通的,贯通了形上与形下,本体界与现象界。前者是贞定纯粹的道德价值的先天来源,发展出了道德法则、善良意志、义务、人格理念、三大道德命令式、德性等关键概念;后者则在纯粹道德价值理念的引导下,从世界公民的角度,考察人类能够成为什么和应该成为什么,即人类的自然禀赋如感性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机智等低等力量和知性、判断力、理性等高等力量,通过教育,和人类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的经验舞台上通过竞争机制,在普遍的法治状态的保障下,逐渐发展到能与理性的道德思维方式相协调的状态,并向总体的道德化迈进。从纯粹的道德形而上学必须得到应用来说,康德的不纯粹的伦理学可以说更加重要。
作者简介
詹世友,1983年9月—1987年7月,在江西大学(今南昌大学)哲学系读本科,1987年9月—1990年7月,在四川大学哲学系攻读外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9月—1999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伦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上饶师范学院教授、校长,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康德道德哲学原则之“三变”,《道德与文明》2019年第5期;康德实践哲学的义理构建及其逻辑跳跃。《伦理学研究》2019年第3期;共同的好生活:康德政治伦理学的本旨,《道德与文明》2018年第5期;康德历史哲学:构建原则及其道德趋归,《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6期;为什么仁爱是一种义务——康德义务学说的意旨阐释,《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2期;康德的道德思维方式解析,《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4期;美德政治学: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2015年4月1日“理论版”;马克思的道德观:知识图景与价值坐标,《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1期;论权利及其道德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先秦儒家道德教化的不同范型之分析,《哲学研究》2008年第2期。出版的主要学术专著有:《道德教化与经济技术世代》《公义与公器——正义论视域中的公共伦理学》《美德政治学的历史类型与现实型构》科研成果获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本书特色
康德的实践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义理系统。“实践”在康德那里,是指由理性指导的、出自自由的现实活动,其最高价值理念是纯粹的道德善。
本书全面梳理、构造康德实践哲学整体的义理系统,只有这样,康德实践哲学的各部分才能被安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并且呈现出其结构层次、义理的逻辑展开次第和现实关切。
目录
第一章 “实践”概念格义
第一节 实践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道德法则与先验自由:实践的前提
第三节 实践的内容与动力:义务与德性
第四节 实践行为及其结果
第二章 康德对道德哲学原则的建构
第一节 康德道德哲学原则之“三变”
第二节 道德命令及三大命令式的等值性
第三节 仁爱为什么是一种有强制性的义务
第四节 康德道德案例的编制原则
第三章 人性概念的系统解析
第一节 人性与理性的关系
第二节 “人格中的人性”为什么可以成为目的本身?
第三节 人性的发展与人类的道德化
第四章 实践的自由与德性
第一节 “实践的自由”概念诠解
第二节 康德德性论的复合型结构
第五章 一种“道德的宗教”何以可能?
第一节 道德本身并不需要宗教
第二节 由人的有限性而导向对宗教的需要
第三节 “上帝存在”只能是一种公设
第四节 道德的宗教的实践功能
第六章 进向道德:道德人类学对人性禀赋发展的经验考察
第一节 个人自然禀赋的向善发展
第二节 道德教育原则及方法
第七章 共同体的实践:政治哲学的本旨
第一节 康德政治哲学的道德形而上学属性
第二节 康德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法治思想
第三节 共同的好生活:康德政治哲学的经验性目的
第八章 人类历史发展的道德趋归
第一节 康德历史哲学的构建原则
第二节 康德“永久和平”论题的三重根
结论 康德实践哲学的义理框架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