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锦銮 著
页数:28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102342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4年度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为14BZS037,2020年10月以“良好”等级获结项,结项证书号为20204274。
书稿以民族保险业为研究对象,以华洋关系为主轴线,对近代(抗日战争以前)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历史作了系统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事关民族保险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民族本位问题、政府角色问题、国民的保险认知与保险教育问题、保险欺诈等问题展开论述,并以闽粤“人寿小保险”和广州的“火险联保”为例,对当时中国国情制约下的民间保险应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外关系、传统和现代等问题展开论析。同时,对民国时期发生在广州的南关火险赔偿案这一保险纠纷个案进行专门研究,通过透视此案中保险公司、投保商户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重现民国时期广州的保险生态,由此窥探近代保险业发展与社会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近代保险史乃至金融史、经济史的认识和把握,为当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传播历史智慧,提供历史启示和借鉴。
作者简介
杨锦銮,女, 1970年3月生,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1年湖北科技学院历史专业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7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0年6月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迄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要有:《买办与近代民族保险业的初创》,《史学月刊》2008年第8期;《合作与歧异:容闳与曾国藩关系之探讨》,《兰州学刊》,2007年第8期;《晚清“中体西用”文化观演变的阶段性特征探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近代中国保险思想启蒙述论》,《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戊戌维新时期“中体西用”论的分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张之洞政治性格的矛盾性多变性刍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试论戊戌维新中的张之洞》,《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高教研究与实践》2003年第4期;《“火险联保”:清末民初广州民间社会的保险应对》,《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参编韦庆远等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目录
章 师洋争利与民族保险业在晚清的萌兴
节 近代西方保险的传人
第二节 国人保险思想的启蒙
第三节 洋务运动的催生
第四节 早期买办的最先尝试
第五节 清末民族保险业初具规模
第二章 维权兴国与民国初年民族保险业的发展
节 时局变化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
第二节 保险界维权兴国保险观的阐发
第三节 保险界维权兴国的行动体现
第三章 扶植与约束:政府对近代民族保险业的双重作用
节 政府扶植和官员倡导
第二节 扶持与约束并存的保险立法
第三节 苛严的税收管束
第四节 民国政府双重作用的得失
第四章 失范与规范:民国时期的保险欺诈及其防范
节 保险欺诈的手段及其恶果
第二节 保险欺诈的成因
第三节 对保险欺诈的惩处与防治
第五章 艰难的宣导:民国时期国民保险教育的开展
节 保险界对开展国民保险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 国民保险教育的开展
第三节 保险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六章 传统与现代之间:福建、广东的“火险联保”和“人寿小保险”
节 清末民初广州的“火险联保”
第二节 民国时期闽粤的“人寿小保险”
第三节 “相互保险”在近代中国的最初雏形
第七章 发展与不发展:民族保险业在近代的历史宿命
节 发展程度和水平的评估
第二节 发展滞缓的原因
第三节 发展的严重不均衡
结语
附录
主要征引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