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思进,孙利华编著
页数:356页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039389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记述近代中国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经历、活动、思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客观真实地记述了梅兰芳的生平、经历、思想和实践活动。
本书特色
《梅兰芳艺术年谱(精)》(作者谢思进、孙利华)是记述近代中国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经历、活动、思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本年谱所据史料,大部分为梅兰芳纪念馆藏历史档案和文献、报刊上发表的文章。
本年谱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资料性、学术性、思想性、传记性相统一为方针,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认真的调查访问和反复的考证研究,客观真实地记述了梅兰芳的生平、经历、思想和实践活动。写作上采取客观陈述的方法,一般不作评论。
目录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2岁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3岁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4岁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5岁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6岁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7岁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8岁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9岁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0岁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1岁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己)12岁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3岁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4岁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5岁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16岁
1910年(清宣统二年,庚戌)17岁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18岁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19岁
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20岁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19岁
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20岁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21岁
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22岁
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23岁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24岁
1918年(民国七年,戊午)25岁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26岁
1920年(民国九年,庚申)27岁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28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29岁
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30岁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31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32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33岁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34岁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35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己巳)36岁
……
节选
12月15日夜场演出剧目为:梅兰芳、姜妙香二本《虹霓关》,梅兰芳《思凡》,王凤卿《浣纱记》,赵君玉《玉堂春》,盖叫天《三岔口》,小如意《锁云囊》,小七岁红《挑滑车》,林树森《古城会》,小杨菊笙《八义图》。 12月16日夜场演出剧目为:梅兰芳、姜妙香、姚玉芙《黛玉葬花》,王凤卿《取城都》,盖叫天《三岔口》,赵君玉《刁刘氏》,小七岁红《冀州城》,小如意《红梅阁》。 12月17日日场演出剧目为:梅兰芳、姜妙香、明海山《玉堂春》,王凤卿《子胥投吴》,盖叫天、赵君玉、小杨月楼三、四本《双凤奇缘》,小杨菊笙《空城计》。夜场演出剧目为:梅兰芳、姚玉芙、林树森《嫦娥奔月》,梅兰芳、小杨月楼《虹霓关》,王凤卿《文昭关》,盖叫天《恶虎村》,赵君玉《浣花溪》,盖叫天《八大锤》。 对第三次赴沪,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回忆道:“我们这些人在十月初来到上海。我跟凤二爷仍旧住在平安街平安里许少卿家里。演出地点可不同了。许少卿嫌丹桂第一台座位太少,改在二马路的天蟾舞台。当时上海的各戏馆子,恐怕要算它最大,场内楼上楼下可以容纳三千多观众。这是我第三次来上海,唱的日子最多。……我第一天的打泡戏,还是《彩楼配》。唱过七天老戏,就把我在十八个月里边所排的古装、时装新戏,还有新排的穿旧戏装的戏,再加上昆曲,陆续贴演,倒是很受观众的欢迎。尤其是《嫦娥奔月》和《黛玉葬花》,这两出戏的叫座能力最大。由于他们口头上的宣传,力量也不小,差不离天天满座,常常拉铁门……” 从上海回到北京以后,接受一家电影公司的邀请,在冯幼伟东四九条家中拍摄了黑白电影《黛玉葬花》的身段。 本月应邀搭入朱幼芬组办的桐馨社,与杨小楼同台演出于第一舞台。这是梅、杨的第一次合作,时梅兰芳已然名扬南北,蜚声剧坛,同杨小楼双挂头牌,一度合演《春秋配》、《木兰从军》等戏。作为京剧前辈名家,杨小楼与谭鑫培一样,对梅兰芳影响很大,梅兰芳向他们学到的东西也很多。 本年女儿五十夭折。 本年梅兰芳用两千余两银子买了芦草园两所打通的四合院房屋,计三十余间,遂从鞭子巷三条迁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