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错位与匹配--品牌旅游景区与城市的动态演化/旅游文化与管理系列丛书

封面

作者:冯庆

页数:20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306889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旅游业已进入打造品牌阶段,品牌产生的巨大吸引力成为新常态下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本书首先分析影响旅游目的地品牌形成的因素,构建全国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形成因素及控制论结构模型;其次,梳理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的位序变化,从空间分布揭示二者的空间错位结构及特征;再次,从地域组合角度对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区域数量匹配及规模等级匹配两大组合关系进行研究;很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旅游地理枢纽,并以陕西省为实例,分析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时空动态演化、势能成长、空间错位和地域匹配关系。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师生、旅游科研人员、政府决策者、旅游规划设计人员、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和旅游景区高层管理人员参考和阅读。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1

第二节 研究设计 5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10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7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17

第二节 理论基础 28

第三章 中国品牌旅游景区形成机制及形成系数方程 33

第一节 品牌旅游景区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 33

第二节 数据整合与研究方法 35

第三节 品牌旅游景区形成因素及系数方程 38

第四节 基于品牌旅游景区的中国旅游地理枢纽 45

第五节 本章小结 47

第四章 中国热点旅游城市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及形成模型 49

第一节 热点旅游城市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 49

第二节 数据整合与研究方法 51

第三节 热点旅游城市形成因素及系数方程 54

第四节 基于热点旅游城市的中国旅游地理枢纽 61

第五节 本章小结 62

第五章 中国品牌旅游景区与热点旅游城市地域组合关系 64

第一节 品牌旅游景区与热点旅游城市幂律关系 64

第二节 品牌旅游景区与热点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聚集性 67

第三节 品牌旅游景区与热点旅游城市地域组合分析 70

第四节 本章小结 74

第六章 陕西省品牌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溢出研究 76

第一节 陕西省区域概况 76

第二节 陕西省品牌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阶段划分 80

第三节 陕西省品牌旅游景区旅游空间溢出研究 91

第四节 基于网络游记的陕西省品牌旅游景区形象感知研究 103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18

第七章 陕西省品牌旅游景区与热点旅游城市形成机制与地域组合分析 120

第一节 陕西省品牌旅游景区成长分析 120

第二节 陕西省热点旅游城市成长分析 133

第三节 陕西省品牌旅游景区形成机制分析 156

第四节 陕西省热点旅游城市形成机制分析 166

第五节 陕西省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空间分布与地域组合关系 176

第六节 本章小结 190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93

参考文献 199

节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旅游目的地间的空间距离缩短,旅游者可选择的目的地数量不断增多,一些级别较高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较少,出现品牌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流不同步非均衡的空间错位现象。这种错位现象在中国一些景区的旅游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山地型景区、人造景区等,其旅游吸引物文化同源,人文相亲,地理相近,互为竞争,导致各个景区的品牌个性模糊,旅游者对其混淆,品牌的形成不能刺激旅游流健康稳定增长,呈现高度错位,削弱了旅游目的地形象,从而为目的地管理机构带来新的挑战。 一、研究背景 (一)品牌旅游景区成为国内旅游竞争的关键 2000年以来,伴随着国内游、散客游、自驾游的兴起,中国旅游业发展产生了新格局,品牌旅游景区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成为新常态下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尤其在黄金周内,供需不平衡导致一般旅游景区超负荷运行,接待的客流量超出景区最大承载量,旅游服务设施供不应求,出现热点景区更热、冷点景区更冷的现象。十一黄金周期间,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旅游的集散地,而胡焕庸线以北,如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区的客流量依旧较少,即使在黄金周内,客流量也变化不大。散客旅游者数量上升,提高了客源的不确定性,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选择更自由化,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旅游景区的比例较大。自驾游的兴起导致一些无景点旅游的追捧,如古街、广场、油菜花海都可能成为旅游者感兴趣的体验对象,旅游非景区化现象是对传统景区时代的挑战。针对以上现象,品牌旅游景区相对于一般旅游景区而言能够更好地应对新格局带来的影响,品牌旅游景区布局具有科学性,其承载上限更大,接待的旅游者更多;周边多个省区市为其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被旅游者选择的概率更大;与无景点旅游景区相比,较多的品牌旅游景区聚集在大城市周边,被服务的旅游者群体更广。 一般而言,旅游者更倾向于游览级别较高的旅游景区,品牌旅游景区是最具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拥有更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旅游吸引力较大,能够强化旅游者的感知度和体验度。作为旅游系统的核心组件,旅游景区的形成机制逐步从政府主导下的“标准化”迈向市场主导下的“品牌化”,百强旅游景区是品牌旅游景区中的名牌,发挥的“龙头”带动效应更强。相对于中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民族成分、人均收入、交通状况、安全稳定等因素的影响,景区较难品牌化,对西部典型省份已有品牌旅游景区形成机制和旅游外溢作用的研究具有特殊性,对所属省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热点旅游城市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有学者指出,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中散客市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旅游线路主要以单旅游目的地、短线为主,热点旅游城市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热点城市旅游设施建设、优化旅游资源配置、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能够带动本区域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不重视热点旅游城市的发展,不仅会影响当地国内、入境旅游者接待数量,还会减少被该热点旅游城市所辐射的其他中小城市的客流量,乃至旅游业的发展。 当代社会中旅游城市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同时也是旅游中转地。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城市集中了大量的旅游景区,旅游设施功能完善,以城市导向为主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本地及外地游客;作为客源地,旅游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为周边区域及自身提供了充足的旅游者;作为中转地,旅游城市是区域交通的枢纽,机场、车站等设施连接了客源地与目的地。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现今有700多个城市,被称为优秀旅游城市的约有300多个,百强旅游城市又是从这些优秀旅游城市中挑选出来的前100位,在旅游城市中形成了更强的经济增长极和扩散极,改善了工业加速造成的城市病现象,对改造城市环境有一定的帮助。2011年,27个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6.41亿人次,占全国旅游者总量的70.6%,热点旅游城市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主体和重点;2011年,以上31个城市创汇总数484.64亿美元,占全国旅游收入总量的57%,2012年上升到500.28亿美元,占全国旅游收入总量的58.2%,呈上升趋势,热点旅游城市的发展对全国入境旅游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旅游景区与旅游城市的组合成为区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在空间中作为相对独立的点,是构成区域旅游的基本要素,其分布具有空间的不平衡性。景区与城市的匹配形式有多种关系,区域旅游发展早期,多是一个城市中分布单独景区的一对一匹配模式;中期成为一个城市中分布多个景区,或一个景区被多个城市所依托,产生一对多的匹配模式;到了区域旅游业发展成熟阶段,往往产生多个城市和多个景区的相互匹配模式,形成区域旅游网络(表1-1),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在区域旅游网络中,景区与城市作为节点,城市为景区提供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旅游服务,景区依托单独或多个城市发展,旅游网络化能够更合理、更有效地开发和配置旅游资源。 东部地区聚集着大量“人气”和“财气”的旅游景区,与大规模人口、交通区位优良的城市相互组合,易形成较为发达的旅游网络;而西部地区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虽然旅游资源禀赋程度很高,但弱势旅游城市不能较好地依附核心城市,较难形成旅游网络,从而导致整体旅游业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尚不明显。城市是汇聚其他旅游目的地的终极旅游目的地,旅游者通过城市聚集和扩散,城市对周边景区的整合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带动效应;景区是六要素中“游”和“娱”的体现,在某一程度上浓缩了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份旅游业的精华,景区知名度的提升有利于塑造城市旅游形象。 表1-1 城市与景区空间匹配类型的比较 注:表来源于《区域旅游中城市与景区空间匹配关系及其优化》(李跃军,2006)。 二、研究价值 伴随着人均收入增加、大规模城市群形成及交通巨变,我国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初见端倪。现今,我国人均年收入接近7000美元,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依旧处于中高速水平,居民用于旅游的花费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高水准的旅游体验;大规模的城市群已经形成,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为了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大规模、高品质旅游景区的数量在不断攀升;区域之间人口流动主要借助交通,交通方式的发展能够影响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演进程度,品牌旅游景区交通可进入性一般较强。我国东部地区地理区位、人均收入、城市规模水平较高,景区和城市更容易品牌化,而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较落后,品牌旅游目的地数量较少,只有最具特色的景区和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才能品牌化,西部典型省份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的研究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形成机制与互动作用成为新常态下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大量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对高级别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结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匹配关系等进行了探索。但是,以上研究忽视了业绩因素,缺少模型化测度和深入内在机制分析,更缺少对品牌旅游目的地形成机制模型有效性的检验。因此,构建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形成机制模型并检验其有效性,建立对应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一)理论价值 (1)构建品牌旅游目的地形成机制模型。对于重新审视政府主导下的“标准化”与市场主导下的“品牌化”旅游目的地的差异,认识新常态下旅游景区和城市品牌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品牌旅游目的地形成机制与控制论模型,定量测定影响品牌旅游目的地形成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探索其空间分布结构与规模成长性,为区域旅游网络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丰富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从空间错位与地域匹配关系视角揭示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的动态演化过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经济模型法等交叉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实证分析品牌旅游目的地时空演变特征、溢出效应、势能成长及形成机制,揭示品牌旅游目的地的动态演化过程,以期深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与品牌地理化的理论研究。 (二)实践价值 (1)加深旅游者对于该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联想,从而突显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提升旅游者的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吸引入境和国内旅游者,形成具有鲜明品牌个性的旅游景区,以品牌旅游景区为增长极提升主要节点城市的旅游“名气”,从而增加国民经济产出的增加值,为旅游营销机构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 (2)促使西部区域以资源导向型为主的旅游景区调整、适应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格局,形成以热点旅游城市为中心、多个旅游景区为辐射点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突出旅游城市在板块旅游中的“整合”作用,对拉动当地就业机会的关联带动效应,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从“景区提升城市,城市整合景区”的视角出发,以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单位,以陕西省为具体案例地,通过对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形成机制和地域组合等的研究,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1)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和空间结构分析基础上,揭示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空间上的分布结构、聚集性特征及地域上的匹配关系,为构建区域旅游的发展模式,解决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加快区域旅游网络化等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2)在时间序列相关分析基础上,认识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的成长性,并比较其区域旅游地位的变化,分析在区域空间内,二者的成长速度与潜在的发展趋势,探索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的竞争力优势。 (3)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形成机制及控制论模型;通过对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路径分析,分别建立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的形成率及形成系数方程,重点分析外部综合因素对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形成的影响,针对不同区域的外部因素,调整区域旅游的发展结构。 (二)研究内容 本书的宏观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31个省区市的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微观研究对象聚焦在陕西省的品牌旅游景区和陕西省的10个地级城市,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梳理及空间分布结构分析。分别以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排名次序的对数为自变量、客流量的对数为因变量,组建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双对数幂律分布图,根据幂律分布特征揭示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的规模等级;利用ArcGIS空间定位分析法,通过绘制不同级别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的空间分布图,分析其空间分布结构及聚集性特征。 (2)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调查及地域匹配关系研究。对2011年全国首届百强旅游景区和百强旅游城市进行梳理与调查,利用二维矩阵模型揭示二者的地域数量匹配关系,并深入分析二者规模等级的匹配关系。 (3)品牌旅游景区成长性和溢出效应,以及热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地位比较。定量测定陕西省六大品牌旅游景区和十地市的旅游势能(即辐射力与聚集力的比值),分别通过与区域内其他相同级别的旅游景区、城市地位变化的对比,认识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区域成长模式,判断其成长质量和发展趋势;利用模型比较分析陕西省品牌旅游景区空间溢出作用及其带动效应。 (4)品牌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形成因素及控制论模型。从哲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影响品牌旅游景区(热点旅游城市)形成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构建品牌旅游景区(热点旅游城市)形成机制及控制论模型,探讨品牌旅游景区(热点旅游城市)形成率与形成系数方程的演变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错位与匹配--品牌旅游景区与城市的动态演化/旅游文化与管理系列丛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7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