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毅武
页数:392 页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3021918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王毅武,1948年生,山东龙口人。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获海南省首届“杰出人才”称号。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国际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现任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所长,政协海南省委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曾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高校教材、工具书等40余部(含合作),其中获国家、省部级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36项。研究方向: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理论。
康星华,1959年生,江西南昌人,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英国威尔士纽波特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海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英国威尔士纽波特大学、台湾成功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及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先后完成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与项目6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和科研论文20余篇,编著教材3部。
相关资料
《资本论》第一卷概述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的划时代巨著《资本论》在德国汉堡出版。恩格斯在1886年《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指出:“第一卷是一部相当完整的著作,并且二十年来一直被当作一部独立的著作。”“在对整个著作着手独立研究之前,首先应该很好地研究第一卷”。②《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中心阐述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第二篇~第六篇,其中第六篇是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补充论述,主要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第七篇,中心阐述资本积累理论,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和资本主义再生产问题。学习中,应该把握三个大理论,即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核心,资本积累理论是结论。马克思1868年曾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谈到“这部书(指《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三个崭新的因素”就是:第一,劳动二重性,是理解商品价值的一把钥匙;第二,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是探索和揭露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问题;第三,工资理论即劳动力学说。这三个问题加上资本积累问题,构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骨架和理论体系。
后记
笔者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工作近四十年,《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一直是看家本事.长期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可以说是《资本论》前三卷基本内容的浓缩与概括,“政治经济学史”课程是《资本论》第四卷内容与逻辑的归结,“西方经济学”课程如果舍弃了其庸俗部分,也可以看作是《资本论》的现代化,包括我们奋力开拓的新学科——“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实际上就是《资本论》的中国化。这样认识问题不一定很科学,但也不是没有道理,可以看作是个人的体会。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说心里话,学习和研究《资本论》对于中国人而言,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刚开始读的时候很费劲;二是当时并没有相应的市场经济环境或者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缺乏切身感受;三是经济学普及程度不高,理解能力不够等。况且,读懂《资本论》和写出《资本论》教科书,根本不是一回事!俱往矣,每当格子爬得苦不堪言时,都是马克思这句最为著名的格言给了我极大的力量;正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精神鼓励、支持、鞭策着我们钻研、创新、奋进。可以说,本书是笔者接近四十年学习、研究、讲授《资本论》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目录
节选
《资本论现代教程》系统而概括地阐释了《资本论》第一、二、三、四(历史部分、《剩余价值理论》)卷的基本内容与理论要点,依据《资本论》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资本循环论、资本周转论、社会资本再生产论及剩余价值理论史等十篇相对独立的部分,注重阐释市场经济各种特定关系的联系与趋势及其现代认识的分析与说明,并就《资本论》学习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解释。《资本论现代教程》结构严谨、体系完整、重点突出、论述清楚,阐释忠于马克思原意,说明突出现代意义,各部分内容相辅相成,理论概括深入浅出,是近年来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一部难得的好教材,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性读本。 《资本论现代教程》面向高校经济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研究《资本论》的相关读者,也可作为对政治经济学以及政治经济学史感兴趣的读者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