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编
页数:604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504198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为了进一步推动《资本论》的研究和学习,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从2003年起,对每年专家学者的《资本论》研究成果以中国《资本论》年刊的形式汇集出版,以促进当代《资本论》的研究。第十二卷主要收录了最新研究成果文章50余篇。
作者简介
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汇集了一大批研究《资本论》的专家、学者。该研究会成立至今30余年来,坚持宣传和传播《资本论》的思想,坚持学术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在国内《资本论》研究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其出版的11卷《中国资本论》年刊中的文章,有很多篇文章被转载和引用。
本书特色
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汇集了一大批研究《资本论》的专家、学者。该研究会成立至今30余年来,坚持宣传和传播《资本论》的思想,坚持学术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在国内《资本论》研究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其出版的11卷《中国资本论》年刊中的文章,有很多篇文章被转载和引用。
目录
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31届学术年会综述——《资本论》研讨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
第一编 《资本论》基本理论研究
新自由主义岂能成为中国改革的“一盏明灯”——驳对科斯理论的盲目推崇
指导思想多元化主张的实质——驳斥晏智杰对马克思理论的攻击
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若干范畴的探讨
关于人力资本异质性的几点理解
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所有权规律转变为占有规律”解读及当代思考
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及其启示
构建推动自由创新的“个人所有制模式”探讨
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皇冠上的明珠——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种解说
马克思土地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制度变革的理论自信与创立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
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证实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对《资本论》中剩余价值两种生产方式的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垄断理论的比较与融合
第二编 《资本论》与中国体制改革
资本增值的有限性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基于马克思人口理论的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马克思主义创新
低碳模式、结构升级与增长方式的生态化转型——以天津市为例的实证分析
论我国国有垄断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第三编 《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及发展
马克思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中国解释——兼对第一产业长期低洼效应原因的剖析
我国经济增长、教育水平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第四编 《资本论》与公司治理
煤炭资源富集区的农村经济问题分析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视角下对“富士康企业模式”的分析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视域下的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研究
企业劳资关系的变异性及其政策意义:基于马克思劳动力理论视角
马克思流通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
第五编 《资本论》与城镇化问题
“以人为本”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基于江西省的调查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析
坚持以人为本,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测度
人力资本投资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辽宁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及思路建议
第六编 《资本论》与“三农”问题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问题研究
试论农村土地的确权流转问题——基于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索
家庭农场规模优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
农户获取农产品增加值路径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点与实践创新
粮食价格对农村土地流转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研究及路径选择——以山东省农村地区为中心的考察为例
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思考
第七编 《资本论》与地方经济
山西产业结构优化的测度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山西经济转型思路分析
资本市场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租值理论视角的“资源诅咒”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山东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非均衡性研究
山西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八编 《资本论》与金融改革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
比特币若干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我国银行信贷与经济波动关系研究
期货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试析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的金融风险
中国草根金融的发展研究
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后我国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
碳金融交易风险:度量与防控
节选
《中国年刊(第十二卷2014)》: 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知,不同个人、不同集团、不同阶级等之所以把生产条件据为己有,也就是生产条件所有制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生产条件的稀缺性和人们对生产条件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谁拥有了生产条件,谁就能够凭借它获取满足需要的收益或利益。人们不仅可以直接利用自己拥有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经营,获取收益或利益,也可以把生产条件租借给他人,自己凭借生产条件所有权获取收益或利益。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条件,奴隶主就可以凭借全部生产条件所有权获取全部生产经营成果。在封建社会,封建主可以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取地租。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所有者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取利润,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取地租,劳动者凭借劳动力所有权获取工资。 马克思在论述土地所有制与地租的关系时指出:“不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分配制度时也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即如上所述,资本所有者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取利润,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取地租,劳动者凭借劳动力所有权获取工资等。 可见,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按生产条件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物质生产条件或非劳动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动力生产条件或劳动(力)生产要素分配,这种分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生产条件分配之所以能够决定收入分配,就是由按生产条件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决定的。因为不言而喻,谁拥有了生产条件,谁就能够凭借其所有权获取收入。如果不能凭借生产条件获取收入,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也就失去意义,就不会有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更不会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收入的分配。可见,马克思强调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收入的分配,实质上是在强调按生产条件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目前,面对中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普遍存在的现实,有人虽然不得不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存在,但是仍然坚持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虽然具有必然性,但是不具有合理性。当然,他们这里所说的不具有合理性,主要是针对非劳动生产要素而言的。其主要理由是,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非劳动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获得的收入是对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