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百岁拾忆

封面

作者:马识途著

页数:312页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4115853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巴金“说真话”的启发下,对百年人生的真切回顾。独特的重庆小镇、质朴的童年时光、时代洪流下爱国青年的思想转变、老一辈革命家的不懈奋斗、敌后工作的危险艰难、新中国的初步建设、“文革十年”间的风雨沧桑······波澜壮阔的百年岁月,多姿多彩的人生往事,都在这位老人的笔下缓缓展开。

作者简介

马识途,原名马千木。1915年生于重庆忠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长期从事党政工作。繁重工作之余,勤奋创作,于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纪实作品《在地下》《沧桑十年》《百岁拾忆》,短篇小说《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深受读者喜爱。

本书特色

·百年时光里的中国往事,生动鲜活的社会图卷
1931年的初中毕业会考怎样举办?军阀亲自到场,卫队持枪监考。爱国青年如何为国请愿?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实业受阻,就另寻出路。地下工作如何展开?乔装改扮,斗智斗勇;白天春熙路甩特务,夜晚挑灯印宣传单。一穷二白的年代里,如何发展生产,建设新中国。从风雨飘摇、炮火纷飞,到新中国成立、大力发展,百年时光,都在马识途老人的笔下缓缓展开。 ·人生不被限定,一路多少光彩
从下河摸鱼的懵懂小童,到一心工业救国的热血青年,从青涩会犯错的爱国志士,到身经百战的地下党人。不是建筑师,却能领头搞建设;不是科学家,却能主持发展科技;本该安享晚年,却笔耕不辍写文章。马识途老人的百岁人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却精彩纷呈,从不被限定,不管多少转折,他都始终向着理想的彼岸前进。

目录

第一章 家世…………………………………………………….. 001

第二章 童年忆趣…………………………………………………. 011

第三章 出川游学…………………………………………………. 025

第四章 九死一生…………………………………………………. 046

第五章 春城隐蔽…………………………………………………. 090

第六章 锦江风云…………………………………………………. 100

第七章 回家…………………………………………………….. 118

第八章 解放成都…………………………………………………. 129

第九章 当家做主…………………………………………………. 139

第十章 转业搞建筑……………………………………………….. 155

第十一章 运动再运动……………………………………………… 176

第十二章 三面红旗……………………………………………….. 190

第十三章 向科学进军……………………………………………… 205

第十四章 下放 ………………………………………………….. 221

第十五章 十年沧桑……………………………………………….. 230

第十六章 重大转折……………………………………………….. 256

第十七章 出国考察……………………………………………….. 268

第十八章 为人民行使权力………………………………………….. 279

第十九章 文坛往事……………………………………………….. 289

遥远的彼岸(后记)………………………………………………. 309

节选

九、赶考
1931 年——当时没有这样的叫法,当时叫民国二十年——7月,我们下川东十四个县的七八百名初中毕业生按当时的规定,都集中到下川东军阀防区的首府万县去参加毕业会考。
我们这些乡下的孩子,进了万县这不算很大的城市,却以为是进了大都会了,看什么东西都觉着稀奇。看见马路上从我们身边飞驰而过的自行车,惊呼“洋马儿,洋马儿!”奇怪,它只一前一后两个轮子,怎么能飞跑而不倒?由于没见过电灯,以致晚上睡觉时想用嘴吹灭灯泡而莫奈何。一些乡下大户人家的子弟,说是来赶考,其实就是进城市来“开洋荤”的。他们怀揣银圆,到大商场去买新衣服和新鲜玩意儿,特别是那黑光锃亮的皮鞋。有同学买了穿在脚上,在街上踏得叭叭响,好不神气。我非常羡慕,也想买一双,谁知到商店一问,要五个大洋,那是够我一个多月的伙食费的,想到家里人的辛苦,我忍痛未敢买。不过想到晚上走夜路方便,我买了一个手电筒,拿在手头晃来晃去,很神气。但是后来到了大城市里,晚上走路都有路灯,那个电筒也就一直放着没用,白费了钱,让我深为失悔。
会考的日子到了。听说在下川东称霸的那位军阀王陵基很重视,要亲自担任主考官,要照过去考举人的规矩办。我们按规定时间来到开考的地方,那军阀王陵基果然坐在考棚外的长桌后,两旁站着点名的师爷,顺石梯而下,两边排列着提着手枪的卫队,甚是威严。
我们诚惶诚恐地列队站在距考棚几十级石梯下的街上,听候点名入场。遥望着“主考官”带领本城的军政头脑以及绅耆大佬在考棚前举行仪式,他在上面说了些什么,我们一点也听不清,但考生们谁也不敢出声。仪式完成,开始点名。远远望去,“主考官”像审案子似的拿着点名簿叫名字,站在他旁边的师爷便跟着唱出这个名字,站在两排石梯上的卫兵,一路吼着把名字传了下来。听到自己名字的考生大声回应:“到!”然后端着砚台握着毛笔,战战兢兢地低头循石梯而上。到“主考官”面前鞠躬行礼,等着师爷“验明正身”后,才得以进入考场。
我们坐在考场里,接着发下的试卷,答写起来。全场鸦静,连大气都不敢出,因为监考的不止有老师,还有提着手枪的卫兵。只要发现有谁交头接耳或作弊,卫兵便会用枪顶着拉出去,没收准考证,不准再参加会考。可以说,这次考试还真是过得硬的。
几场考试,题目虽有难度,但我都轻松地交了卷,出考场后和成绩一直比较好的同学对了一下答案,自信是考得不错的,安心地等待着发榜了。
几天后,红纸榜单贴了出来,大家相约着去看榜。我们那个不起眼的农村中学,可是大大地出风头了。榜上会考合格的一百多名考生中,我们学校上榜的人数最多,占了约五分之一;而且前五名考生中,我们学校就占了四名。我的名字也排在榜的前面,是第九名,这真是太高兴了。
回到旅馆,早有一串串送喜报的人上门来了。他们高举着印有金色贺词的红纸,大声唱喝着“恭喜 × 老爷高中红榜荣登 × 甲 × 名”之类的贺语,一阵鞭炮声后,不由分说地一手拉着让“老爷”们接贺词,另一只手自然是讨赏钱了。至于赏钱的多少,就看你这位“老爷”中的高不高,一般起码要给主报人一块银圆,其余跟来的每人少不了一两串(一串是一千文铜钱,一块银圆兑四串多钱)。对我们这些上榜单的“老爷”,那更是道不完的喜,赏钱要的也高得多。有的阔气的给到十元之多,但给的少的还得挨报喜人咒骂。
通过会考的学子们学着老规矩,互称“同年”,相互登门拜贺。然后邀上同学朋友,到酒馆里开怀畅饮,有的甚至还合伙包有扬州姑娘侑酒的花船游江。我们没有钱包花船,就租了一条小船,带了些酒菜到船上。小船沿着河岸向长江上游划去,到了太白岩下,又顺流而下。我们在船上学着古人那样,临风酹酒,细酌慢饮,吟诗作词。这次会考中的前几名同学当仁不让,即席吟诗赋词述怀抒愿,我也当场吟了一首古诗,现在还依稀记得其中几句:“乐莫乐兮旧相知,悲莫悲兮新别离。长江浩荡兮出三峡,燕赵驰骋兮何时归?”因为高兴,我破了家父立下的不准喝酒的禁令,放开大喝,以至沉醉如泥,竟不知何时回到的旅馆。
那一年,我满十六岁了。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百岁拾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6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