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处世的哲学课:他人与社会的思考

封面

作者:梁光耀

页数:216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2130977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生需要冒险,冒险需要勇气;家庭的首要德行不是公正,而是爱或情感。这是一本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哲学普及读物,重点在于探讨人际关系的问题,涉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议题,全书共分成十二篇章,带领读者深入十二道探索自我,处理人际关系,每一篇章均是社会重要价值的哲学课题。本书将带领孩子们认识中西有名哲人的学说和论点,让孩子们可以幸福地追求人生目标。

作者简介

梁光耀,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主修美学。研究兴趣包括思考方法、逻辑、艺术、中国哲学。现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有《成长的哲学课:自我与人生的思考》《简明逻辑:快速规避看似正确的常识错误》《漫画中国古代哲学:汉至清代篇》等。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讨论青年人常常面对的他人与社会有关的问题,侧重待人接物方面的问题。本书主要内容同样分为三类,分别是嫉妒、自卑、愤怒和勇气;家庭、友谊、爱情和幸福;学校、工作、金钱和正义。第一组关系到自我,第二组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第三组则属于社会性方面的议题。三组议题存在内在联系,从自我、人际到社会,层层扩大,作者在叙述中插入中西方哲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解读,从他人与社会有关的问题中来透析与之相关的哲学话题。

目录

嫉妒   / 001

自卑   / 019   

愤怒   / 037

勇气   / 055

家庭   / 073   

友谊   / 091

爱情   / 109

幸福   / 127

学校   / 145

工作   / 163

金钱   / 181

正义   / 199

后记   / 216

节选

人人都有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很普遍的情绪,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卑的时刻,因为只要跟人比较,就总有不如人的地方,若处理不当,自卑感就会加重,产生各种问题.很奇怪,好像没有什么哲学家讨论过自卑,反而心理学家较重视自卑.著名的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 AlfredAdler ) 说,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成长,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幼儿阶段,幼儿必须依赖成人,需要成年人的长期照顾才能存活,面对成人,特别是父母,幼儿会感到无力及弱势,这就是幼儿的自卑。阿德勒认为,长大后很多古灵精怪的行为都是源于儿时的自卑,例如追求过度的优越感或权力、病态式的完美主义、带有攻击性的自我保护,甚至是恋母情结.某种程度上讲,这些近乎病态的行为都是对自卑的补偿.根据阿德勒所讲,恋母情结是精神官能症的一种,如果母亲溺爱孩子,过于保护而不让他接触外界,这样就会容易产生恋母情结,患者要将自己局限于家庭才会感到安全,包括爱情的对象,所以他们不敢到家庭以外寻找爱情,对他们来说,最忠诚的对象就是自己的母亲.至于病态的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就是因为认定自己不够完美,完美主义者十分注重细节,只要某些细节不妥当就会感到极度不安。我认识一个读哲学的人,正是这样的,他每做一件事都要订下某些原则才会安心,并且要求别人跟随他的原则,这样当然无法与人合作,而过分注意细节也令他永远完成不了想做的事。当然,是否所有完美主义者和恋母情结患者都源于幼儿的自卑,我倒是有些怀疑;况且这些幼时的自卑我们可能早已忘记,或封存于潜意识里,当事人也难以确认。
阿德勒指出,有三种儿童的自卑感会特别严重,第一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生理上已经明显不如人,加上如果被人嘲笑和排挤的话,就会更加自卑;第二是被人严格管束的儿童,由于要求过高,儿童往往因不能达标而产生自卑;第三是遭人冷落或忽视的儿童,孤儿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被人拋弃的经历可能会令他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产生自卑。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处世的哲学课:他人与社会的思考》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63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