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瑞士)马塞尔·森(MarcelSen
页数:396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20663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本书是德语世界关于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历史研究的杰出成果。
2.本书打破了传统德语或英语学者撰写法哲学与社会哲学的传统模式,不仅局限于西方思想文化自身的范围,而是放眼世界,融汇古今东西,将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中世纪欧洲,与东方的中国、印度,以及现代的欧洲、北美思想文化串联打通,力图描绘一幅宽广而深邃的法哲学与社会哲学的思想文化图景。
3.本书走出了启蒙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藩篱,开始从普遍主义和跨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的现代命运,这一点对法哲学研究尤为重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马塞尔·森(Marcel Senn),法学博士,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教授,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委员会(瑞士)的主席, 苏黎世大学法学院(德语范围内第二大法学院)的院长。已经出版了11本著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20篇论文。
译者简介
刘毅,字春泽,法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爱德华访问学者。
高媛,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外国法制史方向博士研究生。
本书特色
该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介绍了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并附上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让读者更直观的领略法哲学家的思想。
第一部分题为“欧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节。第一节古代的内容包括:前苏格拉底时代,自然法学家,两种自然哲学的世界概念,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与塞涅卡等。第二节中世纪的内容包括:概念与问题,天主教中世纪时代从古代自然秩序到人格神时代的过渡,信仰与知识的关系,托马斯·阿奎那作为知识阶层的代表,斯科特与奥卡姆等。第三节现代的内容包括: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与恩格斯,20世纪的法哲学等。
第二部分题为:北美、印度与中国。北美部分,阐述了法哲学的结构条件,“法哲学”在北美的意义,北美的哲学主流等。介绍了威廉·詹姆斯、桑塔耶那、约翰·杜威、约翰·罗尔斯、德沃金等的思想;亚洲部分介绍了印度、中国、佛教等内容。并对佛陀、孔子、老子、韩非子,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进行了论述。
第三部分为原始文献。对本书所涉及的思想家的代表著作和观点进行了摘引。
目录
1惫糯 9
11所谓的前苏格拉底学派 9
12自然哲学(宇宙学) 10
13自然哲学的两种世界概念 10
131爱菲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 11
132埃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 12
14智者学派 12
15苏格拉底 13
16柏拉图 16
161生平 16
162认识论 17
163与读者的文间讨论 19
164柏拉图的伦理学 19
165柏拉图的政治概念 20
166柏拉图的法律概念 21
17亚里士多德 23
171生平 23
172作为其形而上学组成部分的亚里士多德本体论 23
173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25
174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 27
175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概念 29
18斯多亚学派与塞涅卡 302敝惺兰停何ɡ砺塾胛ㄒ庵韭 32
21概念与问题 32
22从古代的自然秩序到基督教中世纪的位格化的上帝行动 34
23唯意志论与唯理论的关系 35
24作为唯理论代表的托马斯·阿奎那 37
25作为唯意志论代表的约翰·邓斯·司各特和奥卡姆的威廉 39
251渊源 39
252约翰·邓斯·司各特(约1270~1308年) 41
253奥卡姆的威廉(约1290~1349年) 453毕执 48
31斯宾诺莎(1632~1677年) 48
311问题的提出 48
312生平 50
313斯宾诺莎作品中伦理与政治的关联 51
314自由概念和法律概念的本体论基础 53
315作为自主性存在的法律 53
316源于伦理的法律 55
32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 56
321生平 56
322康德的法律概念 58
3221问题与解决方案 58
3222先验的法律概念 60
3223法律与国家 60
3224法律与人 61
3225法律与绝对命令 62
3226魔法石? 64
33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年) 65
331生平 65
332立场与方法 66
333黑格尔的法律概念 67
34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20~1895年) 70
341生平 70
342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71
343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概念 73
3520世纪法哲学概况 74
351西欧和中欧诸哲学流派 74
352法哲学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76
3521新康德主义 76
3522生命哲学 78
3523哲学解释学和语言哲学 78
3524新托马斯主义法哲学 80
3525结构主义 80
3526批判理性主义与科学哲学 80
3527新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81
3528商谈理论与系统论 82
3529法律逻辑学与分析法学 83
35210英格兰的法哲学 83
1钡佳 87
11欧洲视角下的三个新方向 87
12轴心时代 942北泵赖姆ㄕ苎Ш蜕缁嵴苎 97
21法哲学的结构条件 97
211生命感觉与实用主义 97
212消费行为与宗教 99
213作为基本政治信条的自由 100
214相互作用与结果 103
22北美的“法哲学”是什么? 103
221哲学中的法律概念 103
222当代北美教科书的式样 105
23北美哲学的主要流派 106
231特征 106
2321900年以后的实用主义和社会哲学 108
2321概述 108
2322威廉·詹姆斯(1842~1910年) 109
2323乔治·桑塔耶那(1863~1952年) 111
2324约翰·杜威(1859~1952年) 113
233以新自由主义的社会与法律观念为背景对社会和法律的经济分析 115
2331概述 115
2332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 116
2333法律的经济分析与更新的新自由主义 119
23331经济思想的政治背景 119
23332法经济学 120
2333320世纪80年代的北美新自由主义 122
234正义理论与社群主义 124
2341概述 124
2342正义理论(自1970年起) 126
23421约翰·罗尔斯(1921~2002年) 126
23422罗纳德·德沃金(1931~2013年) 131
2343社群主义 1333毖侵薜纳缁嵴苎в敕ㄕ苎 137
31欧洲与亚洲 137
32亚洲 139
321“亚洲”意味着什么? 139
322如何看待亚洲文化? 140
33印度(印度地区) 142
331印度社会哲学与法哲学的特征 142
332印度社会 143
333印度的法律体系 145
34印度教 148
341概念与特征 148
342印度教的基础 149
343教法经典 150
344作为印度教法的法典以及《摩奴法典》 153
345教法经典的弱点 154
35在教法经典与现代法治国之间的法哲学任务 154
36佛法与佛教 155
361作为人的佛陀 155
362佛教的转型 156
363佛陀学说 158
364佛教中的社会哲学与法哲学意涵 161
37中国 161
371中国的发展与特征 161
372中国与印度及欧洲的关系 164
373当代中国的宪法与法律体系 166
38中国的主流社会哲学与法哲学 166
381主流思想的历史背景 166
382儒家 168
383道家 176
384法家 178
39胜雅律:“中国马克思主义” 180
391KPCh=中国儒家党?中国资本主义党? 180
392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88
393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范”:主要矛盾 194
394主要矛盾逻辑下的人权观 199
395总结与评价 202
“善始善终”之结语 205原始文献 209
一、柏拉图 209
1彼崭窭底的申辩 209
2笨肆ν 209
3薄独硐牍》之“太阳隐喻” 210
4.《理想国》之“洞穴隐喻” 212
5薄岸囱ㄒ喻的结论” 215
6薄独硐牍》之“城邦的管理” 215
7薄独硐牍》之“女性的教育” 216
8薄独硐牍》之“妇女儿童的公有” 219
9薄独硐牍》之“身体共同体” 220
10薄独硐牍》之“后代的繁衍” 220
11薄独硐牍》之“后代的抚育” 221
12薄独硐牍》之“统治者的灵活的婚姻政治” 221
13薄斗律篇》之“权力统治、正义与上帝” 221
14薄斗律篇》之“作为治国原则的公正” 224
15薄斗律篇》之“法律的必要性以及法官与立法者的任务
区分” 225
16薄队涡鸶ヂ灼》之“虔敬并非神之所喜” 227二、亚里士多德 228
17薄缎味上学》之“形而上学本体论” 228
18薄墩治学·卷一》,1252b27~1253a18 231
19薄墩治学·卷三》,1280b30~1281a10 231
20薄墩治学·卷三》,1286a7~1286a32 232
21薄赌岣髀砜陕桌硌А分“公正” 233
22薄赌岣髀砜陕桌硌А肪砦澹1131b9~1132b8 234
23薄赌岣髀砜陕桌硌А肪砦澹琕1133a18~1134a 236
24薄赌岣髀砜陕桌硌А肪砦澹琕1137a2b~1187a31 237三、西塞罗 237
25薄堵墼鹑巍 237四、塞涅卡 238
26薄堵坌腋I活》 238
27薄堵廴蚀取 240
28薄堵廴蚀取 240五、马克·奥勒留 242
29薄冻了悸肌ぞ矶》 242六、奥古斯丁 242
30薄渡系壑城·卷十三》“原罪” 242
31薄渡系壑城·卷十一》 243
32薄渡系壑城·卷十九》 243七、保罗 244
33薄堵蘼硎椤ぞ砭拧 244
34薄堵蘼硎椤ぞ硎三》 245八、托马斯·阿奎那 246
35薄渡裱Т笕·卷一》 246
36薄渡裱Т笕·卷二》 247
36A薄堵劬主统治》 250
37薄豆赜谌力的争议问题》 250九、约翰·邓斯·司各特 251
38薄栋屠杪壑》第四卷 251十、奥卡姆的威廉 252
39薄侗缏奂七篇》 252
40薄抖曰奥肌ふ治书信(1334年)》 253十一、巴鲁赫·斯宾诺莎 255
41薄堵桌硌А返谒牟糠郑命题四 255
42薄堵桌硌А返谒牟糠郑命题十八 256
43薄堵桌硌А返谒牟糠郑命题三十五~三十七 257
44薄堵桌硌А返谒牟糠郑命题四十 261
45薄堵桌硌А返谒牟糠郑命题四十五 261
46薄堵桌硌А返谒牟糠郑命题六十五 262
47薄堵桌硌А返谒牟糠郑命题六十七 263
48薄堵桌硌А返谒牟糠郑命题六十八 263
49薄堵桌硌А返谖宀糠郑命题二十四 264
50薄堵桌硌А返谖宀糠郑命题四十二 264
51薄渡裱д治论》,第二十章 S301∶16~30 265
52薄渡裱д治论》,第二十章 S301∶31~302∶8 265
53薄渡裱д治论》,第二章第七~八节 266
54薄渡裱д治论》,第二章第十五~十六节 267十二、康德 268
55薄案绨啄崾降母锩” 268
55A薄兜赖滦味上学》 268
56薄兜赖滦味上学原理》 269
57薄妒导理性批判》 270
58薄兜赖滦味上学原理》 271
59薄兜赖滦味上学原理》 272
60薄兜赖滦味上学原理》 273
61薄兜赖滦味上学原理》 273
62薄队谰煤推铰邸 274十三、黑格尔 277
63薄斗ㄕ苎г理·序言》 277
64薄斗ㄕ苎г理》目录 279
65薄斗ㄕ苎г理》第29节 280
66薄斗ㄕ苎г理》第30节 281
67薄斗ㄕ苎г理》第31节 282
67A薄斗ㄕ苎г理》第36~37节 282
67B薄斗ㄕ苎г理》第57节 283
68薄斗ㄕ苎г理》第141节 283
69倍童权利 285
70薄斗ㄕ苎г理》第211节 287
71薄斗ㄕ苎г理》第258节 287
72薄斗ㄕ苎г理》第280节 289十四、马克思和恩格斯 289
73薄堵砜怂级鞲袼谷集》第21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89
74薄堵砜怂级鞲袼谷集》第3卷“德意志意识形态” 290
75薄堵砜怂级鞲袼谷集》第4卷“共产党宣言” 291
76薄堵砜怂级鞲袼谷集》第4卷“共产党宣言” 292
77薄堵砜怂级鞲袼谷集》第4卷“共产党宣言” 293十五、汉斯·凯尔森 296
78薄洞看夥ɡ砺邸ば颉 296
79薄洞看夥ɡ砺邸つ柯肌 296
80薄洞看夥ɡ砺邸返27节 297
81薄洞看夥ɡ砺邸返28节 297
82薄洞看夥ɡ砺邸返29~30节 297十六、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 298
83薄斗ㄕ苎А 298十七、威廉·詹姆斯 299
84薄笆涤弥饕搴挝?” 299十八、乔治·桑塔耶那 304
85薄扒嫫鹕命的火炬” 304十九、约翰·杜威 306
86薄睹裰饔虢逃》 306
87贝锒文对哲学的影响 307二十、威廉·洛普克 308
88薄度死辔拿鳌 308二十一、罗纳德·科斯 309
89薄渡缁岢杀疚侍狻 309二十二、约翰·罗尔斯 311
90薄墩义论》 311
二十三、罗纳德·德沃金 314
91薄度险娑源权利》 314二十四、印度 317
92薄队《认芊ā返14~35条 317
93惫赜诠迅咀苑俚慕令 320
94庇《冉袒橐龇ǎ1955) 321
95薄侗≠よ蟾琛1841~1856 322
96狈论,习俗,“真实的”法律与“杜撰的”法典 323
97庇《冉谭ㄖ泄赜谝挪、分家和收养等的摘录 324
98薄赌ε法典》 326
99庇《确ㄕ要 327
100鼻谴锬Αはご锒啵ǚ鹜樱,“佛祖成长的传说” 330
101鼻谴锬Αはご锒啵ǚ鹜樱,“木筏的隐喻” 331
102鼻谴锬Αはご锒啵ǚ鹜樱,“四种高贵的智慧” 332
103鼻谴锬Αはご锒啵ǚ鹜樱,“八正道” 333二十五、中国 334
104薄吨谢人民共和国宪法》 334
105薄吨泄共产党党章》 334
106笨鬃樱《论语》 335
107薄兜赖戮》 338
108薄逗非子》第五、二十、二十五章 340
109薄逗非子》第六、十四、十五、四十五章 340
文献目录 341人名索引 383译者致谢 393译后记 394















